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1 砂灘植群—之1】

 陳玉峯


流體力學的常態,海灣多聚砂;平直的海岸線由於岸上流砂較均勻的堆積,多形成海灘砂地。

理想化的灘地從岸上向海,地面形成一條平滑曲線,而灘地在距離平均高潮線的特定距離,通常是50公尺之後,開始出現海邊第一種植物馬鞍藤,隨著背海向陸的距離愈長,出現了海邊第二種植物,也是第一種灌木的海埔姜,有時候還有濱刺草等其他植物,一般這姑且稱為第一植物帶的寬度在50公尺以內,常常更短;接著出現第二植物帶,植物的株高稍高,物種有雙花蟛蜞菊等,視地區而有差異;然後,進入海岸灌叢帶如林投等;之後,可以是海岸林,但人們的土地利用幾乎剷除了全台的海岸林帶,只殘存破碎的植株。

以台灣的條件,若完全沒有人為的干擾,應該在40年內可以自然恢復海岸天然森林,但是,這種情況自1970年代迄今始終沒有發生。

 

12:無維管束植物帶;3:第一植物帶,如馬鞍藤、濱刺草、海埔姜等等;4:第二植物帶,如白茅、雙花蟛蜞菊等等;5:海岸灌叢帶,如林投、海濛果等等;6:海岸灌叢或海岸林。

 

上舉砂灘典型植群剖面圖,可見隨著遠離海岸,植物的高度形成一條曲線,這條曲線比地表的曲線仰角漸次升高,也就是隨著背海距離愈遠,植群長得愈高。這是剖面,放大成整個海岸,則是一個曲面,謂之「風切面」。沒有植物可以超過「風切面」,直到前岸,風切面散掉,改由陸域其他地形因素左右風力等。

可想而知,海岸地區的人造物高度可別超過旁側、周遭最高的樹。

為什麼海岸植群會被形成風切面?

有個研究者去到綠島海邊施放煙霧,觀看東北季風如何吹送?他在9個地點放煙霧,包括平緩砂灘,到牛頭山的海崖頂,他宣稱的要點跟風切面有關者如下:

1.  海風吹到島嶼或陸域,大部分的風(空氣流動)都是平行海面吹送。

2.  海風接觸到逐漸升高的陸域砂灘,下層與砂灘接觸的氣流速率變慢,上層相對較快,於是下層氣流形成順時針的旋渦(以海域在左、陸域在右為例),旋轉的氣流一部分抵銷繼續前進的稍上層的氣流力道;一部分加強;一部分成複雜的亂流,整體而言,足以風剪植物芽梢的風面往岸上挺高,形成了風切面的曲面。

3.  到了海岸的林投灌叢時,由於林投的狹長葉片是在莖上螺旋生長,修長葉片的葉緣不等距長出不等長度的針刺,形同風力的導流板。螺旋葉序及葉緣針刺不是阻擋風力,而是將風力分流,轉向成大大小小的亂流與旋渦,借力使力,讓分散的細緻風力自行抵銷、化解。灌進林投灌叢內的氣流,又打滾向流入處溢出,形同在空汽水瓶平放,人要將瓶口的羽毛吹進瓶內通常不可能,因為一吹氣,瓶內的氣體外送,將羽毛向外流出。

已知林投可能是所有植物當中,最能有效化解風力的物種,堪稱為「風之太極」。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 台灣的海岸植被帶】

 陳玉峯


台灣本島的海岸線長約1,139公里,估計在1850年之前可能更長。由於暖化;數十年來151條河川中、下游廣建攔砂壩;海岸大闢各類港口的突堤效應;陸域全面地下水的超抽;以及都會化大面積土地水泥化,數不清大大小小的干擾、污染或整治,造成台灣島愈來愈遠離自然度,各區域種種的平衡被打破,且聯鎖牽動,目前及今後,台灣島的面積正在收縮、海岸線正在退後、海水不斷地滲入陸域沿海地下。

潮間帶、海岸線上下,構成了陸海交界,恆處於動盪的環境,而海岸的界說,主要由鹽度去界定。

就台灣的地形而言,廣義的海岸地區可以指面海的第一道山稜以下的範圍屬之;狹義的海岸地帶指海岸線上下的特定範圍,包括前岸與海灘。各類名詞、範圍及環境的限制因子如下圖所示:

 

 

台灣海岸植被或植群主要可劃分為五大類:海灘植群、海崖植群、珊瑚礁岩植群、紅樹林及淤泥植群,再細分,還有礫灘植群等。

海岸的鹽分帶來生理乾旱,植物必須具備種種排鹽、吸收水分的功能才能存活;強烈光照、紫外線,加上海平面反光,造成海岸植物多具備臘質反光的葉面;強風及晝夜海陸風,特別是相對恆定型的東北季風,導致局部地理區、地形作用下,形成旗型樹等形相特徵,等等,對一般植物而言,海岸是嚴苛極端的環境。無獨有偶,台灣另一個極端的環境區便是高山岩稜、滾動岩塊地,風力或風隙作用也造成旗型樹等。

然而,生命會找出路,上蒼有厚生之德。

 

西海岸的砂灘地。

 

東海岸的海崖。

 

大安溪、大甲溪因礫岩錨定作用下,產生的淤泥地,形成如雲林芫草等特殊的淤泥植群。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3 幽靈蟹如何「過堂」?】

 陳玉峯


退潮過後的海灘漸漸出現生物的活動。數不清卻又乍看不見一物的動物當中,有一種指甲大小般的幽靈蟹開始進食。

何以中文俗名命名者要叫牠幽靈」?牠體型小,蟹殼、節肢上盡是如同周遭砂灘色澤顆粒般的斑點,行動又甚為迅速,飛奔起來,簡直有若隱形於大灘地,擾亂覓食者的耳目。牠的形態與棲地息息相關,演化的巧手讓牠們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與環境趨同。 


退潮後,出現在灘地的幽靈蟹。 


人們進食後,常會產生一些垃圾、殘肴,幽靈蟹恰好相反,牠撿拾砂礫間隙的有機碎屑吃食,清除後的砂礫則以口液及螯足搓揉成一個個砂團。 


幽靈蟹用餐後,搓揉成砂團。 


坊間說幽靈蟹機敏而行走速率達每秒34公尺,換算得時速10.814.4公里。台灣交通部規定,在自行車專用道上,單車時速不得超過10公里,或說,幽靈蟹爬上自行車專用車道將被罰款?

雖然牠形態融入環境,逃生速率以體形比例估算,是人類正常走路的160倍,但是牠還是會被鳥類吃掉;牠也具足人類心目中的「未雨綢繆。牠在灘地覓食的方式是「打地洞,在挖掘洞穴的過程中吃食有機碎片,做成砂團再運出地面拋擲。如此一來,萬一有鳥類撲下來,牠可立即逃入洞穴。 


幽靈蟹爬出洞穴,抛擲砂團的瞬間。圖中這隻,以右大螯迅速地丟出一個變化球。 


於是,退潮後的灘地上每隔1個小時拍攝1張地面如下: 


退潮後第1個小時,一個洞一隻蟹丟出的砂團。

2個小時。


3個小時。

45個小時。

 

即將漲潮湮沒前。

漲潮第一道波浪融化了所有的砂團。

 

漲潮第一道波浪下走後,蟹洞入水、冒泡。

有時候,被鳥吃食掉的幽靈蟹(鳥爪痕跡),砂團不再增加。

 


【陳來興畫展《史記—台灣風情》致辭】

 陳玉峯(2023.5.10

 

 

感恩靜宜、台中、台灣天地眾神!

我要來這裡之前有點小苦惱,我是該穿體面的西裝呢?還是舒適平常穿?其實我歷來跟來興兄見面,什麼也沒有穿!

今天來興兄、秀免姊聯合展出的畫作中,有一批躺在桌面上的,小張的即興練習畫,我昨天第一次目睹,瞬間如同雷擊,一陣鷄母皮連綿傳導,天啊!這不就是來興兄在文化處男、精神處男年代的記錄片嗎?這不就是貫穿他一生創作的原型嗎?!

這批「塗鴉是蘇國慶先生因為得知這次畫展,捐贈給靜宜大學的,夥同正在展覽中,靜宜藝術中心的歷次展的海報,我起了又一陣的震撼,長年來藝術中心主任、現今圖書館館長彭宇薰教授,為靜宜大學貯藏了一大座藝術文化寶庫,留下一尊一尊台灣藝壇的里程碑! 

蘇國慶先生()與來興兄(2023511) 

也就是彭館長的眼界與格局,為秀免姊、來興兄的這次聯展,締造且貫串世紀性的史詩,畫冊題為《史記—台灣風情真是神來一筆!

什麼叫做「美?美就是感官識覺及思考的短路,而非關美、醜!來興兄的畫作醜得很美、很耐看、耐磨(他的畫室好多白蟻);來興兄強烈「表現主義式的畫風,我舉一段3年前的感受(《山居物語》8889頁)作代表。(略)

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露珠的存在是為了炫耀;從來沒有一片落葉的掉落,經過刻意的安排。來興兄的創作,從來都是內心當下,來自天堂與地獄的對話,「是什麼,就是什麼」而裸真呈現。 

228的夢魘! 

~地面上有許多的道路,都是通達唯一的地方……~

~可以重複演出的叫戲劇,永不回頭的叫人生~

我很慶幸,更感恩我有秀免姊、來興兄這樣的朋友,我愛我們!阿門!阿彌陀佛! 

林秀免女士()與彭館長。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2 浪跡與蟬殼—之3】

 陳玉峯


這些波浪狀似秩序、美感,一帶帶、一條條,從相同、相似的角度或程度看,都一樣;從不同處看,沒任何一條、一段相同。異中有同,同中各異。它們遵循著一定的加成、抵銷的動能守恆,成就一幅幅短暫,它們是各種環境因子、砂粒子各異的形狀及質量,在最後一道波浪消退時,短暫的平衡。砂粒之間的水分含量、恆在的重力牽引,接下來的風力、生物的活動、陽光的照射、不可逆料的機遇,或輕或重或恆定地,極為複雜的動態因素網網相牽、脈脈相連,而示現瞬息的因緣,而你的五官、五感、六識,聯結了何等的樣相,傳導、蛻變於更深層的意識之中,何等的內涵?何處、什麼是如如不動?

「金沙照影、玉女抛梭」;「龜毛長一丈,兔角長八尺」

陽光、陰影是物理現象,海灘波痕遵循著物化定律,因緣合和而成,當然是事物之實;龜、兔是二種動物,但烏龜沒有毛、兔子不長角,對本來沒有的東西繪聲繪影叫做「精緻的愚蠢」;一大堆影射、象徵的故事,無非要打破人們對心識的執著不放。「金沙照影、玉女抛梭」的原典是出自皇帝崇道、滅佛之後,人們對佛與道的比較心,而禪師以「金沙照影」比喻佛、以「玉女抛梭」暗寓道,只是在刺激人們要丟掉知識、認知的編織物,也就是不斷變遷的萬象萬法,並沒有永恆的實在。佛、道只是一個名詞或指月之指。

每個人從小到大到老,不斷學習知識、累積經驗,隨著時間、空間遭遇,不斷編織、累積成知識系統或經驗記憶海,是謂「自我」的內容,而每分秒、每天,「自我」的內容都在增刪、變遷。「自我」如同海灘上的波痕砂畫。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2 浪跡與蟬殼—之2】


 陳玉峯


~感溫禪師帶著弟子遊山,看見一隻蟬破殼羽化後飛走了。弟子問:殼在此,蟬何處去?感溫抓起蟬殼,放在耳邊搖了幾下,口發蟬叫聲:嘰——。弟子豁然開悟~

該弟子在問什麼?又悟了什麼?

美洲有名的17年蟬,蟄伏地中成長17年,然後破土、上樹、蛻變,數億隻蟬鳴叫求偶、交配、產卵、死亡於短短幾天內,蔚為一時奇觀;另有13年蟬、台灣的37年蟬,從寒溫帶到熱帶縮短生命週期,生態學者提出了「質數」概念,拉長週期,避免在短期的週期被掠食者吃光的理論,這是脫胎於竹子開花結竹米被吃食,所發展出來的解釋,言之成理、未必究竟。

理論之成理論死,這是知識系統的「宿命」,科學哲學宣稱科學只是時空下的暫時性典範的轉移,永遠會不斷被取代、更替;莊子說「知無涯」,所有在一般思維、邏輯範疇中的解釋因果關係,極致的發展結果是定理、定律,只能觸及到這裡,再上推,只好叫「公理」:無可置疑,卻還是假設性。因為這裡為止,都在佛法所謂的第六識的範疇中,即令定理、定律、公理,還得面對「第一因」!

禪悟指的是第六識、分別意識之上,乃至終極性第一因的自體證悟,語言、文字、邏輯、理論、定律、公理無法處理的境界。

「蟬子何處去?」一般的解釋,相當於提問:生命死後,自性(靈魂)何處去?從古迄今,「答案」多如牛毛,都是說了等於沒說,無法說。「答案」的概念,停留在第六識。「覺悟」超乎答案之上、之下、之內、之外。

質能不滅、一切守恆,無窮的大大小小的轉換、數不清層級的動態循環。海浪的動能主要來自風力,動能最後將很大的一部分,用在灘地上搬動砂粒作砂畫!浪大則砂畫顯著;海嘯則面目全非。 

波浪的動能在灘地刻劃。

退潮後再無能量改變砂畫地貌。


海浪的砂畫刻劃波浪的足跡。

 

依據含水量、視野角度,波痕樣貌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