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榕樹植物(無花果)
榕屬物種狀似無花有果,因而被古人稱為「無花果」,它們是桑科(或叫無花果科)中「最重要」的屬,全球大約8百種,台灣約有34種(分類群)。
桑科的榕屬、麵包樹屬及其他熱帶的屬、種,它們大量的花與果完全被包閉在一個多果肉的花托內。一般食用的「無花果」,吃的就是整個成熟的花托。
諸多榕屬物種的無花果全年生長而有不同的量大產期,例如我記錄門口母親手植的榕樹,2010年2月10—20日,原因不明地掉落一些未成熟的無花果(2009年8月7、8日,台中因莫拉克颱風而吹焚風)。2010年3月13—18日該榕樹大落果(較之2009年的春落果提前13天);夏季成熟大落果發生在7月1—20日(較之2009年提前20天);秋季大落果是9月22日至10月3日(較之2009年提前約半個月),或說我觀察的榕樹年度有春、夏、秋三次大落成熟果,也可能有不定期、「不正常」的落果,提供樹上熟果給鳥類及其他動物吃食。
熱帶雨林長期的研究指出,無花果樹的無花果(隱頭花序)授粉,與小黃蜂的共生演化息息相關,通常一種無花果樹會有獨特專屬的小黃蜂擔任傳粉者(專一的種別性),但是也會發生不同小黃蜂的「錯亂」行為,從而可能發生雜交的現象。無花果要授粉時,會釋放出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吸引各自獨特的小黃蜂。
1988年的聖嬰氣候反常現象,曾導致北婆羅洲嚴重乾旱,多種榕屬植物無法開花,連帶引發相關小黃蜂的滅絕。後來才從別的地區引種,在人為的幫助下,重建該等小黃蜂族群,相關榕屬物種才又能產生種子。
而榕屬物種全年無休且多次成熟大落果,供應龐多動物的賴以為生或「渡小月」的連鎖關係,從而被生態學家冠以「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桂冠,也就是說,一旦特定的無花果樹消失,勢必引發許多其他生物的連鎖或系列死亡、滅絕或式微的現象。
台灣低山、海邊、離島常見的稜果榕小喬木,不只是稀有的台灣狐蝠的食材之一,系列相關的動物昆蟲、嚙齒類、鳥類等等,尚待詳實的研究,但人吃食則有中毒現象或下瀉。
小喬木的稜果榕。
溪谷中原始林中的幹花榕、九丁榕等大樹,可見到大板根的發生;中喬木的澁葉榕、菲律賓榕等很是常見;較偏陽性且存在於相對乾旱的白肉榕司空見慣;而小喬木的水同木如其名,是溪溝物種;更不用說民俗喬木的榕樹,幾乎是台灣人共同的根系、記憶,許多大榕都是地標、神樹或市樹,我曾經以「道德樹」為名,書寫它的「百科全書傳記」,收錄在拙作《玉峯觀止》,2012年,111—141頁,前衛出版社;另也撰寫了例如果毅後神農大帝鎮西宮至今還在「顯靈」的「五爪榕」神話(收錄在拙作《蘇府王爺》,2013年,309—316頁,前衛出版社)等等,族繁不備載,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樹冠大廳等設計,正是緣自榕樹。
幹花榕葉片上的網絲蛺蝶。
九丁榕的無花果。
菲律賓榕的無花果。
白肉榕的無花果。
小喬木水同木的幹生花無花果及春葉。
果毅後「鎮西宮」的「五爪榕」。
榕屬物種的「生活型」多采多姿,還有灌木或小樹如台灣天仙榕、牛奶榕;附生植物或攀纏性如冰粉蓮、愛玉子,或恆春半島、南台的大果榕(另種「愛玉冰」的素材);有趣的是如雀榕、大葉雀榕甚至榕樹,一開始是由鳥類排遺在其他樹上,長成附生植物,然後,不斷將根系下送至地上或岩隙,接著變成奇特的「纏勒植物(stranglers)」,由密麻的氣根包纏寄主,且不斷長粗,最後勒死了寄主,只剩下獨自站立的無花果樹。
灌木體型的台灣天仙榕。
附生型的冰粉蓮。
南部、恆春半島攀緣型的大果榕。
而榕樹、白榕的氣生根會形成支柱根,不斷支撐橫向擴大的樹冠,形成縱橫佈列的支柱根陣,偶爾可形成大面積的單樹奇景,例如恆春半島的港口白榕、二高東山休息站的榕樹(註:支柱根大多被人為切除)等。
1970年代我以「約翰•走路」形容如此「行走」的支柱根系。
榕樹的氣生根。
高雄半屏山的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