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與林務局長話「家常」備忘錄】

陳玉峯
2017113日,林務局長室來電跟我約好23日,局長要來拜訪,且希望晤談時間可以長一些。我想起農委會曹啓鴻主委在上任前,於201655日來訪的柔軟身段、誠懇態度,我也卯足全力,事先準備且撰寫各層級議題的專文,加上一些相關文章,加以說明而贈予其秘書。然而,從5.20上任至今,將近7個月期間不復任何訊息,或施政上有何著墨。此間我曾2次再傳新撰文章或議題給其秘書,一樣石沉大海,因而我判斷,所謂來訪,是禮貌性示意,什麼內容根本是多餘。不止於此,新朝的部長、署長、資政等,幾次晤談之後,我就將所有權勢者的聯絡管道全數刪除,因為,較之KMT及扁政時代,台灣似乎已進入純粹派系壟斷、徹底家天下的裙帶關係網,不再有公共議題的前瞻諮詢等,但更大的可能是,價值觀、利害關係的天差地別。而所謂的地方政府則更加惡劣萬倍,直接以網軍謾罵攻訐異議者。也就是說,除非人民直接猛轟「新」閣到他們無法招架之際,這個本「土」政權根本不屑一顧,他們擺出「朕即民意」的態勢,讓前朝膛乎其後。
即令如此,不論幾級政府單位或民間,不管任何人,一旦表明要「請教、討論、拜訪、溝通」,我數十年一貫的態度,以禮相待、就事論事(註:但不是那類叫個下屬傳話,給你3個時間選擇,到辦公室候傳!),且在有限時間內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做不到,因為涉及知識不同等級;複雜網狀動態關係;每個人知識、經驗、性格、聽覺與心識能力,精神狀態與情緒平衡或反思能耐;議題本質與對方動機、目的、心態等等;自己的有限與無知程度……),盡可能依對方能夠理解的範圍及方式闡述,同時,事前準備歷來主張、見解、模擬前瞻等系列文章,或重點註解,而且,只要對方想要,悉數贈送各種圖書、參考資料等。
對談時,通常我會錄音,事後整理逐字稿,檢討自己言論缺失、不足或遺漏、錯誤,並適時更正。對談當下,我會臨場判斷,先聆聽、同理瞭解對方,或直接申述己見。
許多時候並非人家向我「請益」,而是如同運動之事前準備「說帖」,前往對方場所,依其合宜時間建言。無論何等狀況,最基本的自我要求:種種思考以時空為依歸,並超越時空,儘可能無私,也希望站在對方的立場,假設他大公無私,然後依結構、大因大果立場,析論各層級問題與策略陳述,然而,如果終極目標不明確,所有建言不過淪為對方權謀、利害關係的取捨罷了。
當然還有諸多考量、細節不贅述。總之,我很認真對待每一次的交流、對談。至於對方如何,那他得自我負責,我只能自我要求而已。
話回來訪。
由於林務局長今已非「hit the ground running(落地就跑)」,所謂新官上任即不遺餘力地衝刺時期,或許已具足對老店的相當認知,卻也可能沾染若干習氣,我就不預設地摘錄若干備忘,視來意再作裁量。
一、轉型小禮物
1.林務局主動關懷且使民力,會同國家公園等單位,清除高山地區外來種,特別是玉山地區的法國菊。事前、中、後得有相關配套(略)。
2.主動關懷台南、高雄龍崎、月世界的青灰岩「惡」地形生態議題,技巧性協助民間環境運動。
3.私有林、公有林、國有林及全國林地之終極目標之釐訂,而如里山倡議可針對私有林試行之。
4.盡速正視氣候變遷下,如玉山箭竹、林木的死亡現象,另如土地演替的重大危機。
……
二、行(施)政策略
1.舊時代利益集團結構的掌握,謀定而後動,政經連鎖網的評估
A.立足階段切勿形成目前政權被詬病、非議的焦點。
B.一年佈局、底線釐訂、虛實張羅、鬆緊並用(包括人才庫、人際關係助力)。
C.二年改革、針尖理論、創造品(名)牌。
D.三年「清鄉」,顛覆舊結構(產、官、學系統)。
E.四年底定全國林政、林業、林地、林產的世紀轉型。
2.台灣山林終極理想、願景的世紀目標釐訂,且將之轉化為各大階段的政策
A.林務局、林試所以及系列相關三級機關(構)的重整與理想的規劃務必在今後7年內完成。
B.依國家層級楬櫫山林終極願景。
C.善用民間智庫、全方位民間團體或個人心智、經驗智慧,分別依不同層級,網狀交叉使用。
3.關鍵性體質的變革
A.配合考試院,調整用人資格或將科系多樣化,例如加進文學院藝術系、台灣文學系、新聞傳媒科系……
B.透過高、普考題庫的變革,帶動風向(筆者曾經召集一次4年考題的命題,很管用……)
C.林業操兵與孫子兵法,包括政治及心理學的彈性運用。
D.波濤巨浪的裹足不前,相對於親潮、黑潮洋流的實質走動。
三、技術性、學理等議題
1.伐木老梗議題
2.天然林立法禁伐問題(主要為原始林)
3.經濟林vs.保育林(非經濟林)地議題
4.造林議題
5.原住民議題(特別是野動、蔡政權的政治性問題)
6.山林復育
四、迷思與偽科學
1.原始林、天然林與人造林
國府治台迄今,林業界最大障眼法之一,即以「天然林」一詞包裹、掩護伐木林有理。天然林最籠統,泛指非人造林,包括鉅大的一部分將原始林砍掉之後,沒有造林或造林失敗,自然界逕自進行次生演替長成的次生林。也就是說,龐多的次生林由於砍伐原始林時期,整體環境遭受劇烈摧毀或破壞,自然演替雖然進行自我修復,但往往尚未完建為較成熟或接近原始林之前,經不起強烈天候或遞變的衝擊,而形成崩塌現象,況且,崩塌等生態災難的發生,通常存有生態時差(Time lag),例如檜木林砍伐後,常在450年後發生地變,不知者或蓄意無知者藉此魚目混珠,宣稱「天然林較易崩塌;人造林確保環境」,透過偽統計數據矇騙世人。而日治時代的統計,則明確認為原始林才是確保環境的真正守護者,因而伐木必擇定禁伐區,編列各種保安林地,且其保安林地幾乎全為原始林。
原始林指在該立地環境條件下,自然所能發展或演替出的成熟森林生態系或氣候條件下的極相、亞極相等等,在已知的人類開發史上,未曾施以伐木者。
2.「森林一定要經營」的七十年「如律令」
幾乎形成「信仰」或「鐵律」的「森林一定要經營」自19401950年代形成迄今,誠乃林業界從未動搖的偏執,且形成台灣牢不可破的經濟利益體,而所有伐木而能營利者,絕大部分以原始林及少部分次生林或人造林為目標。此一「鐵律」依時代而蛻變為諸多名詞,本質實一,即令近年來偽裝為「保育」,因而環保人士稱之為「假保育」(賈寶玉)。
3.伐木與造林「一條鞭」的利益共犯結構
數十年來的林業政策正是環繞此一結構體不斷翻新名目,從「森林一定要經營」、「檜木林不砍伐將行滅絕」、「林相變更」、「林相改良」、「林下補植」、「社區林業」、「全民造林」……族繁不備載。
4.台灣木材使用、市場供需
A.木材加工出口的轉型
B.如何利用小徑木、外來入侵種,例如銀合歡及先前諸多造林樹種
C.戰時或被封鎖的木材供需
D.再生、回收
E.FSC等認證
F.國際市場與政治
五、自然情操、森林教育、自然哲學、土地倫理
1.養成教育
2.全民教育
3.環境教育
4.土地倫理與自然哲學
5.山林文化與原住民經驗智慧
六、(重大)民生社會議題
1.檳榔、茶、果樹與農經系統的整合互動
2.違規、違法林地的處理
3.盜林(木)議題與市場結構之如何一舉暢通
4.漂流木與曠時山恐龍
5.集水區系與水庫
6.「治山防洪」、攔砂壩、河川
7.林道或動線管理
8.火的生態
9.全方位暖化的影響、前瞻策略
10.海岸議題
七、內部領導統御與機關行政
1.組織架構、實務需求、前瞻規劃
2.下游巡山員第一線議題
3.末梢單位、駐站的無政府狀態
4.與研究機關(構)的協商(包括研究計畫導向)
5.年度預算
6.領導統御與用人
7.魅力與能力
八、法規議題
1.從世界、聯合國山林法規談起
2.從歷史及台灣生態特徵或本質建立
3.立法院結構性議題
九、與社會、環保團體或人士、民間的互動與社會觀感
1.從低級下流的以民制民(包括網軍、政治連鎖併發症),到真正使用民智、民力
2.與環保人士的互動
3.與登山團體、人士的互動與規劃
4.與傳媒的互動
5.與社教單位或人員的交流
6.公開與隱形智庫
十、從溫帶思維到在地熱帶生態系的主體認同意識暨具體內涵
附:贈書



林務局長與筆者合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