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七笑因緣》12 ─堺重旅館與上松町】

陳玉峯
荷蘭人入侵澎湖的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幕府」政權。在此之前,1593年,豐臣秀吉派人要求台灣原住民向他「朝貢」,這當然是荒謬的,台灣沒人鳥他,5年後他就死了。
德川家康繼起之後,也派人想要「經略」台灣,但他自從1603年在江戶落腳經營政權以來,內政忙得不可開交,經略台灣也不過是說說而已。1604年,德川家康為了統治日本,以江戶的日本橋為起點,花了168年打造所謂的五大官道,其中,由日本橋走入中央高地,經過今之長野県木曾地區,抵達京都的「三條大橋」的內陸道路叫做「中山道」。按字面及實質上而言,或者也可以叫做「山中道」?
中山道沿著木曾川打造的路段,即今之日本古道之一的「木曾路」。我們這趟檜林之旅,焦點就在木曾路西側的山地,日本檜木林的原鄉。
中山道自1604年起造,1694年完成,從江戶的日本橋到京都的終端長達540公里,或約古日里129里,沿途設有69個人畜住宿的驛站。其中,木曾路上,由南往北依序為馬籠宿、妻籠宿(第42站)、三留野宿、野尻宿、須原宿、上松宿、福島宿、宮宿、藪原宿、奈良井宿、贄川宿等。
我們下榻的首站即上松,但如今的上松町聞嗅不到江戶時代的古味,原因是1950年發生一場大火,燒毀6百多戶木造古屋,其中,我們住宿的堺重旅館燒毀了後半段,我住的靠街房間還是原味,只在外觀上翻修了新建材,骨子裏還是日本扁柏古建材。
原本我們想由旅館主人阿嬤,問些在地人與檜木林的關係,但可能因為檜木林自古即隸屬於貴族或統治階層所掌控,人民所知有限,遑論山林文化。因此,我改由旅館本身的歷史切入。
這間其貌不揚的迷你旅館,早在江戶幕府末期即已存在,而且是幕府指定的宿站之一。我由阿嬤與翻譯者斷續的問答中,歸納如下:
1.木曾地區森林資源屬於貴族、武士所有,人民以務農為主。
2.江戶時代上松町一帶人民除了受雇於貴族伐木之外,以養蠶賣繭為主業。
3.養蠶業直至二次大戰後式微。
4.1945年之後,由於政府為安頓各地返國之無業軍人,開國鐵令其等為業,農林單位也安排諸多軍人前來木曾地區伐木。今之鐵路附近,殆為貯木場。
5.今之上松町火車站於1970105日落成。
6.上松町在江戶幕府時代家家戶戶養有一種「木曾馬」,屬於短腿、耐操、溫馴又勤快的品種,受到全國各地好評。此地也設有「木曾馬」養殖的馬場,各地皆來此買馬。
7.木曾地區因屬山地,水田甚稀,居民以蕎麥(麵)為主食。
8.江戶時代之所以選擇木曾路,乃利用山地地形的隘道,容易在險峻處設置關卡,控制出入。
9.上松町等木曾地區的經濟暨生活型的大變遷大致是:農業、蠶絲業、林業、半觀光化的流程。
……
我錄音著似乎事不關己的異國萬象的碎片,不見得有任何意義,卻是旅途可資聯結的意象,狀似浮光片影、林間落葉,而可以是天河鵲橋。
話回堺重旅館。
老闆阿嬤的敘述隔著語言障礙,仍然足以透露素民文化的涵養。說是草根,不如說成天庭上自生的花草。
「在那山上喲,長滿著雄壯的木曾五木捏。最早說是將軍的、貴族的,人民去砍伐諾,斷頭斷腳的;後來歸屬於伊勢神宮的神明喲。1945年戰敗之後,東京各地多成廢墟,各地回來的軍人需要工作,所以呢,重建要木材、失業要工作,我們這裡就展開了大規模的伐木,河流岸上、國鐵旁多是貯木場吔!
我從極端貧窮走到今天吃得豐盛,世間路都歷經了啊!
日本人最長壽的,原本是琉球啊,後來美式飲食盛行,男壽最高的,就是我們長野県;女壽則居全國第二啊。因為我們粗茶淡飯、勤於走路,孩童時一天上下學走了1415公里田間路喔。可是呢,我們的高齡並非健康、長壽型,而是多病痛啊!
你們問我旅館事,這可是祖先基業、官定上松兩家驛宿地之一吔!遠在江戶時代,攜帶大量現金的蠶絲商人從愛知県等各地前來採購,他們必須投宿我們家及另一家,才能獲得安全保障。
旅館紀錄簿上,最早的明確一筆,明治13年(1880)住在這裏的那個人,是為了書寫這個村莊的歷史而來,因而留下了文字記錄。
戰後,來此旅人多為伐木工人、木材商及手工藝(木製)者,如今轉變為旅遊、研究動植物的學生、研究者……」
阿嬤勤快地翻出一堆古物,也指著旅遊摺頁上的在地特產介紹。其中,一本泛黃的老照片最吸睛,那是一冊貯放在一樓或半地下室倉庫中,1950年大火逃過一劫的夫家古記憶。內中有伊勢神宮伐採兩株「神用木」的大照片祭儀,有她仙逝先生的童年照,也有上松車站1970105日落成,或神宮用材的運輸……,我強烈感受到老輩日本人的集體意志及記憶,超越個人主義或自我甚多!
阿嬤也指著中庭樹下的舊倉庫,說是老照片簿所來自。至於火焚後卻保存的倉庫為何不處理?她說:「長輩說超過1個半世紀的建物拆掉可惜,留著紀念,何況大火也無波及,算是奇蹟!」是啊,這就像老樹根頭,牢牢伸進地土的況味。
當我問及木曾川的木材水運事,阿嬤說「木曾五木」歌就有一句划木筏者。歷史多可由眾人殘破的記憶去拼湊。
旅館客廳牆面上一幅從木曾川對岸高地,拍攝上松町的長條黑白照片,說是她先生於1950年代的作品。
天寒地凍外殘雪的上松町小旅館內,一頓晚餐,配著幾個世紀前的歌謠,阿嬤說兒子在外謀生,跨越5個世代的旅館只能到她劃下終點。而她沒有年齡感,她喜歡與來自各地的旅人聊天。
小草雖小,牢牢結實地走過大地。它的根系,一向是歷史文化的根基。
旅館雖小,悠遠時空厚度足夠(2017.2.18)
旅館客廳鬼面掛柱,避邪乎?(2017.2.18)
詩簾布禮讚著木曾路的芬芳(2017.2.18)
火劫後保存記憶的古倉庫(2017.2.18)
從倉庫找出的舊照片簿(2017.2.17)
1970105日上松車站開站紀念照(2017.2.17)
伊勢神宮伐採神用木的集體記憶照(2017.2.17)
伊勢神宮運輸神用木(2017.2.17)
1950年代的上松町(2017.2.18)
我們離開旅館前的合照,左起柯金源導演、于立平製作人、阿嬤、陳月霞女士及筆者(2017.2.18)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五木的淵源 ─木曾五木、阿里山五木、台灣針葉五木】

陳玉峯
「五」這個數字是人種很自然的單位,只消手伸出來就是五根手指頭。
西拉雅語與阿美族的「手」或「5」都說成「Ri-Ma」;不只這兩族,似乎台灣一半以上的原住民的「5」都說成「Ri-Ma」,或說全球南島語系大抵如此。
而為何過往台灣會出現所謂的「阿里山五木」,而後「台灣針葉五木」?木曾行的首夜,我大致了然。
先是自然5,而後「木五木」,再傳阿里山,隨後從俗而有「台灣針葉五木」說。
然而,「木曾五木」從何而來?此舉牽涉日本扁柏千餘年的利用史。
現今全球最古老的木建築,據說首推日本的法隆寺,大約竣工於西元680年,木材是日本扁柏。法隆寺初建之後,歷經1262年,才在1942年進行首次大翻修。從拆卸下來的巨木推算,當時使用的日本扁柏,樹齡約1,100年。
這些古建木再度回用者,百分之65完好如初,日本人還產生「一株扁柏樹齡多少年,則其木材就可耐用多少年」的比喻。
我不能說日本的檜木樹齡充其量千餘年,因為千年前日本人的運輸能力,可能難以將更大的巨木整株使用,然而現今日本檜木族群似乎僅止5百年以下,千年木幾乎蕩然不存。我問木曾地區民間及林業官員有無高齡木(大徑木),他們也答不出所以然。
日本伐檜的年代甚早,蔚為傳統伐檜文化區,首推長野県木曾山脈。
木曾山區及赤沢一帶,1300年代由木曾氏支配,而於1590年隸屬於豐臣秀吉(1598918日逝世)、木曾氏的直轄領地。
1600年,此山區直轄權由德川家康取得,展開大規模伐木,背景如下:
16001021日,德川家康所帶領的東軍,在美濃國關原地區,打敗了石田三成等將領組成的西軍,終結了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代,德川家康則於1603324日,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之東京)開設「幕府」,展開了日本歷史上的「江戶時代」或「德川時代」(1603-1867年),也就是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封建集權最後一個時代。18671115日,德川幕府將政權、領地交還給明治天皇。
1615年,木曾地區等領地,由尾張德川取得。為築城、造船、土木建設等,繼1603年以降的建設江戶,更加大肆伐檜。
1657年,江戶發生大火。災後重建又一次大規模砍伐檜木等針葉闊葉樹,而木曾林木已枯竭!
1655年,統治強權開始祭出保護檜木措施。然而,1688-1703年間,赤沢一帶的日本扁柏又被劇烈砍伐,也是利用木曾川水運,將伐下的原木做成木筏,往下游推送,形成木曾水力運材的開始。
1708年,尾張藩鐵腕禁伐,祭出恐怖的「木一本、首一」、「枝一本、腕一」律令,保護日本扁柏,也就是砍一株日本扁柏的人殺頭,折枝者斷腕!嚇得人民(八成以上是農民;幕府時代重農抑商以利統治)不敢盜林。
此舉,我想到鄭氏王朝在台灣的嚴刑峻罰。反正全球迄今的專制政權都是如此,迄今,網路上還可以看到非洲有些地區,對待小偷直接剁掉手掌的血淋淋畫面。
有些資訊說,為了禁伐日本扁柏,其他4種長相神似的針葉樹一同禁列,我認為容易弄混的約3種,明日檜及日本金松很容易區別,此說值得懷疑。
依據日本林野廳中部森林管理局、木曾森林管理署的資訊介紹,1700年以後,德川家尾張藩先是禁伐日本扁柏、花柏、明日檜、日本金松等4種,1727年,加進鼠子(Nezuko,側柏的一種),合計5種禁伐木,這就是「木曾五木」的由來。
禁伐後,1716-1735年間,日本扁柏的天然下種的幼齡林形成。
後來,1789-1867年間,1700年前後劇烈砍伐的殘遺上木,再度被砍伐;1867年還將大約10公頃的檜林砍掉87%
而木曾山區針葉林、針闊葉混生林於1869年,移交給明治天皇政權,由帝室林野局管理。
1879年(明治12年)內務省山林局將木曾地區列為國有林(官林)。
1889年,木曾地區被皇家(帝室)林野局御料林編入、取材。
1906年,木曾區又被列為伊勢神宮每隔20年的宗教用材產地。
大約因為1708年以後,強制人民不得伐取5種林木,逐漸地,在木曾地區配合「木曾節」的慶典,「木曾五木」的歌謠形成!
也就是說,木曾五種禁伐木於18世紀上半葉成為人民的禁忌,或為政令宣導,「木曾五木」的歌謠誕生,大人、小孩琅琅上口。
19111912年間,乃至之後,木曾地區的伐木「代人」及工人被招募前來我台灣阿里山區,引進木曾的伐檜技術及林業文化,「木曾五木」的歌謠也在阿里山區傳唱。不妨想像,木曾工人在阿里山伐木之餘,飲酒作樂、休閒之時,不免有思鄉之情,而且,從小傳唱的歌謠,最容易形成集體共鳴的內容。
不只歌謠,「木曾路」沿線,包括上松町火車站、馬籠宿等地,都將五木並列栽植與介紹。這項習慣,也在阿里山舊沼平火車站前實施。由於木曾五木的感染,在阿里山區的日本人,選出了台灣扁柏、台灣紅檜、台灣杉、台灣鐵杉及台灣華山松,合稱為「阿里山五木」。而栽種在沼平火車站前的這五木,原本已長成中、小喬木,後來疏於照顧,且環境條件不良,我記憶中,1980年代有3株中喬木,2株(種)係原樹死後再栽植的小樹。
2008年以降,由於沼平車站改建,2011年,林務局嘉義林管處發包的工程怪手,將木曾文化徹底剷除。如今,長野県「木曾五木」的歌謠,似乎只存在於阿里山人瑞陳清祥先生腦海中傳唱。
2017127日除夕夜,陳清祥先生清唱出的歌謠我錄在錄音筆上。217日夜晚,我播放給上松町「堺重旅館」主人,83歲的阿嬤印證,引發她唱出了原版。
雖然我沒有驗證,可能因為阿里山的砍伐針葉樹是台灣貴重木營林的開端,由木曾文化在阿里山的感染,出現了阿里山五木。深受日本人影響的台灣林業人等,在唯用或經濟價值觀念下,由阿里山五木,外衍台灣的「針葉樹五木」:檜木(事實上包括台灣扁柏與紅檜)、巒大杉、肖楠、台灣杉及紅豆杉,但其緣由、本質或歷史文化的厚度已然澆薄。
直白說,木曾五木緣自禁伐;阿里山五木、台灣針葉五木卻是皆伐。二元對立而莫名其妙合「五」,豈不怪哉?!

日本官方中部森林管理局、木曾森林管理署的「木曾五木」解說夾。
長野県木曾郡上松町的火車站內,木曾五木的由來清楚介紹(2017.2.18)。
上松町火車站種植的木曾五木(2017.2.18)。
2017217日,日本阿嬤唱出「木曾五木」歌。
阿里山沼平車站正門的阿里山五木植樹及解說牌。
阿里山沼平車站重建,由木曾傳來的五木習慣完全消失(2011.4.3)。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明治神宮前的大鳥居】

陳玉峯
36千多天之前,阿里山區眠月線鐵路的伐木場上,數十名工人、工程師絞盡腦汁、用盡辦法,包括修改鐵道、隧道的乾坤大挪移等等,花了幾個月的時程,好不容易才將兩根通直壯碩的巨檜,運到了嘉義北門站。
這兩株巨檜從種子落地生根,吐納於阿里山區的日子,合計超過了一百多萬天。它們的軀幹,經過無數人蟻,小心翼翼的搬運,轉搭縱貫鐵路,北上到了基隆碼頭,再由軍方接手,藉由軍艦拖曳,浮游於太平洋,遠渡東瀛。
到了日本東京,輾轉運到了明治神宮製作,且經歷儀式加冕,1920年終於矗立八面威風,成為全球最大的鳥居。而經歷40年餘後,1966年一次落雷擊中北側大木柱,為維持「明神」的完美無瑕,眠月巨木柱經修葺後,移往埼玉縣大宮的冰川神社,延續挺立雄姿,神宮當局則派員再度尋覓「世界第一」的大鳥居原木。他們再度來到了台灣丹大山,相中11株通直的扁柏,以當時價格的多倍,向台灣民間業者振昌興業公司洽購,且在祭拜儀式之後伐採。(特別附註:1.神宮大鳥居新舊替換後,舊木柱才移往冰川神社;2.日期殆配合皇室的良辰吉日;3.相關資料詳見日本明神官網。)
為運出這11根長度16-24公尺的巨幹,由台灣人吳順治先生設計母子卡車,先於1971417日,從山上試運16×2公尺的長材抵達五里亭(合流坪)貯木場成功後,再將這批神木分別運下山,且送往明神。
丹大山的原木運抵明神之後,再三挑選、析作之後,於19751223日落成,完全仿照第一代眠月巨木形制重建,旨在標榜全國第一的雄風。
有意思的是,明治神宮當局在二代鳥居落成日的9年後的隔天,派員到原木原鄉的丹林大道海天寺前,種下十餘株扁柏苗木,實際作業的人是振昌公司,且立下一根長條四方柱,上書:「奉嚴修報恩謝德植樹法要記念」,日期銘記為19841224日。
而我在19871214日,於海天寺前拍下該木柱與植栽。
1987-1989年間我調查丹大林道與七彩湖植群生態,相關林業史等也作口訪,當時正逢丹大林道伐木作業的尾聲,我們也採訪到丹大伐木業務的鄒登來處長,承蒙他提供運送明治神宮二代鳥居原木作業的歷史照片。
199489日,我在明治神宮前,凝視來自我台灣原鄉的大鳥居。812日,我登上日本聖山的富士山頂,登頂日陰雨斷續。上躋火山口時,我向富士山神禱告:我來自南國台灣,一探貴我兩國自然史血脈,但願山神賜予短暫分秒,讓我拍攝火山口榮顏。不出一分鐘內,雲霧局部消散,陽光投射山頂,我按下多次快門,也默唸謝辭。
我在明治神宮大鳥居上,看見來自台灣龐多國人的塗鴉,書寫上姓名、家鄉、留念之類的「廁所文學」,密密麻麻及至人手不及的高度。日本人或神宮當局並沒有將之清除。我仔細檢視系列塗鴉,沒有隻字片語提及台灣珍貴木出走的感嘆!
2008年以降,馬政權極力引匪入室,阿里山湧進大量中國客,森林解說被極度扭曲,盡將台灣檜木林或原始林的淪亡,一股腦兒栽贓給日本人,罔顧史實真相,加上中國人的仇日情結,台灣人輕易地被洗腦,因為七十餘年來的體制教育,從不肯加進台灣土地、生界以及自然文化的原音。
20172月赴日的前一天,公共電視執事捎來要我在明治大鳥居前解說之一:「日本人到台灣砍檜木製成大鳥居,台灣人再到日本瞻仰台灣扁柏巨木的心情糾結觀點與現場感觸」,我嗅聞得出提問撰稿人依據我先前的撰稿,產生如是的提問,卻在無意識之下,流露些微「成見」。而無論我如何回答,典範、價值淪喪到無以復加的台灣社會氛圍之下,必然再度被扭曲,卻是我一生從不以為忤的不是問題。真正的難題是內在聯結的靈悟,找不到可資承載的字詞、言語!
人類在分別意識、人我劃分成形以降,二元對立、主客分離,於是斷絕了銜接靈肉的天橋,這正是基督宗教的伊甸園之所以瓦解,且觀音極度抽象幽微的原意,只能淪為聞聲救苦的「偽善」,而地藏王也只好永遠沉淪而成不了佛!然而,人類始終「不死心」,所以,潘多拉的神盒最後跑出來的,名喚「希望」;觀音救人救到力竭,在無力感正要萌生的瞬間,蛻變成千手千眼,唉!誰叫人類始終跟自己的陰影作戰,因而唐吉軻德攻打風車也可以成為「美談」!
面對明神鳥居,「我有」七葷八素、五味雜陳感嗎?很抱歉,我無感,連有感、無感也沒有。龍樹的「八不」一樣是「妄語」。
就這麼說好了:
250億天以前,現今全球6種檜木的共同祖宗住在北美洲與亞洲尚未分離的古陸塊。後來北美洲與亞洲陸塊裂離,檜族之神分家,昆仲分別住往太平洋東西兩岸,因為檜神嗜水霧,只能狹限於陸海交界的雲霧帶。200多億個日子以來,沒有仙人知道它們如何旅遊,總之,有了日本島鏈之後,檜神西支就住在日本。
大約5億多天之前的前後,由於氣候酷寒,大量海水被抽往極圈結冰,且海水凍縮,體積大減,海平面下降超過100-120多公尺,日本、琉球到台灣的島弧陸連,寒溫帶物種攜家帶眷投奔南國,從日本來到了台灣,從此伴隨著台灣地體與氣候變遷,展開了認同之旅。於是,日本扁柏變成半個台灣人叫台灣扁柏,骨子裏、氣質上至少存有半個日本人的特徵;另一半族群完全特化為台灣人,是即全球唯一的台灣紅檜。打個比喻,鄭成功就是台灣扁柏;現今的道地台灣人或死硬派的台獨份子就是台灣紅檜。
44千多天前,日本人開始統治台灣;43千多天前,日本人發現台灣檜木,且自191212月底,運出第一批台灣檜木。他們砍伐檜木的人員、技術、文化,成套由日本引進。
大約36千天前,阿里山眠月神木兩根,運到了明治神宮,隨後被打造成為日本或全球最大的鳥居。
不到15千天之前,第二代明神鳥居由台灣丹大山運來竣工,也就是如今拔地的聳立者。
人的一生差不多有2-3萬天可以感受檜木的滄桑。

是的,我會感受13根台灣巨檜流落東瀛,但不知台檜是否算是返鄉祭祖?我更關切全台灣曾經存活2千多萬株巨靈被誰人「盜伐」,如今屍骨在何方?
半個日本人、半個台灣人的台灣扁柏參天巨木。
台灣扁柏的毬果平均而言小於日本扁柏。
阿里山沼平至萬歲山最壯觀的台灣扁柏純林。
曾經的阿里山第一神木。
1971417日,母子車試運一根16×2公尺的台灣扁柏成功地運達五里亭。
丹大山巨檜出運日本。右為母子車設計、承造人吳順治先生;左為照片提供人鄒登來處長。
199489日,筆者檢視明神大鳥居(陳月霞攝)。
明神大鳥居的解說牌載明1975年(昭和501223日竣工(1994.8.9)。
 
19841224日,明治神宮人員返抵丹大山區海天寺前,種上十餘株檜苗,「報恩謝德」台灣土地生界(198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