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訪談?】

 陳玉峯

 

馬來西亞馬可波羅旅遊雜誌黃子揚君等來台製作台灣五感鐵道旅遊節目,關於其中一集Video Podcast從一株檜木到一整座阿里山森林鐵路,丟給我8道訪談題,簡述備忘。

1. 為何選擇研究阿里山?

第一問很可愛,因為是個哲學議題。如果從直接表象、因果關係推展下去,恐怕得推到「我是誰、誰是我」,或第一因還是無解。然而,世人只想知道直接的理由,好吧,因為1981年內政部正在規劃玉山國家公園的資源調查,恰好我在承接調查案之一的台大植物系、所,我的指導教授恰好是承辦人之一,我接受指令工作。於是,在1981813日第一次搭上林鐵,一個人上到阿里山採集調查,且從嘉義站開始,沿途記載在火車上能見、能肉眼鑑定的物種。之後,再安排於該年1113日從阿里山上玉山調查,1115日登頂玉山,整個山頭當時只有一株小植物玉山繡線菊,我只採了它一片枯黃快掉下來的葉子,保存至今。

所以,要回答提問,A.我沒有選擇;B.外部因緣;C.全台灣任何地區我都想要調查;D.本提問帶有沒有意義的意義,精確回答:我不知道。

2. 檜木作為阿里山寶藏,就全球觀點有何特殊性、珍貴性?

這一問是價值原理、知識性議題、普世人性的大弔詭議題,只就知識性回答(略)。

3. 深究自然生態多年,最大的感想是何?於人、於自然。

大哉問。人類本來就是無窮自然動態網永遠變遷的一環節,而且從現象界到抽象界,從來未曾脫離自然生態,現世科技文明是自然生界異化之後的大變態,源起於人類「想要」過得更愉快、更滿足、更幸福、更放縱所有的慾望,而不惜摧毁其他物種(包括人種)的生存權。愈少的完美,就有愈大的自由;愈大的自由,就可以摧毁自由,因為自由只是生界無窮形質的一項,人類的發展從來掛一漏萬,包括我的回答也是。我可以回答一些讓你驚艷,或讓你滿意的說明或敘述,但是,讓你滿意是因為你也有同類的思維,只是表達能力未必圓滿;讓你驚艷是因為道出了你暫時無法想出的表達方式。反之,當我的回答超出你的經驗,你不是聽不懂就是存疑。人們習於討好別人、討好自己,而拚命阻礙自己智能的突破,是謂生活。

人在自然界中,所有感官識覺最是敏銳,超自然的感受也特別纖細,而且自然隨時隨地打臉,永遠的驚奇,直探不可思議,但我說的,不是裹著文明大泡泡闖進自然的現今套裝旅遊,而是敬畏地探索一切。

自然界很容易讓人拉廣時空的維度與維次,也可讓人沉澱、過濾到無底無盡藏,沒有什麼最大、最小的感想,而是第一步就拋開二元分別識,直指現象本身及背後。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1 潮汐】

 陳玉峯


由於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離我們之間最近的月球及太陽牽動著海水的潮汐,還有地球本身的自轉等等,影響著海平面的永遠變化。因為月球較太陽接近,而萬有引力與星球的質量成正比,與兩者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計算下來,月球對潮汐牽動的力量大約是太陽的2.17倍。

46億年前太陽系及地球誕生,卻有顆直徑大約是地球直徑一半大的天體跟地球相撞,噴飛出的一大塊地肉被抛到距離12萬公里遠處,因為萬有引力的平衡,開始繞著地球轉,這就是月球的誕生,而就是這麼一大撞,把地軸撞歪了,加上地球與月球彼此的雙星運動,地軸等變動的周期等,就一直處在動態平衡中。

有電腦模擬推估,20億年前,月球與地球相隔38,624公里,月球每天環繞著地球轉了3.7次。如果那時候地球具有現在一樣的海洋,那麼20億年前,地球的潮汐高度是現今的一千倍。地球由於潮汐、海水波動,減緩了自轉的速度,而地球的潮汐現象也讓月球愈來愈遠離地球。目前,月球每年大約離開地球3.8公分;目前,月球與地球相隔約384,472公里。

 

202211819:42台中所拍攝的「血月」。
 

202211820:35月全蝕(血月)之後的月球。
 

台灣的潮汐最大處落在西部的台中港附近,因為漲潮時海水從台灣海峽南北兩端流入,在中段相遇而增高;退潮時,由南北兩頭流出,則中段落個最低,所以潮差最大可能超過6公尺。

讓我們做個簡單的測度。

在台中港的沙灘一條線上每隔50公尺,插上一根有標尺刻度的竹竿,插了8根;每隔半小時使用高倍望遠鏡觀測漲潮海面的高度,共計測量了6個半小時,測量當天的最低潮漲到最高潮大約6小時13分鐘。

 


 

據此,得出該天一個漲潮過程的海面上升曲線圖: 


茲將此次漲潮的肉眼所見,以照片呈現如下: 

10:20所見。

11:20所見。

1:50所見。

12:20所見。

12:50所見。

13:30開始顯著漲潮。

14:30所見。


14:50所見。

15:20所見。

15:40所見。

15:50視野滿佈海潮。

16:20接近最高潮。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海自為海,岸自為岸,為何叫海岸?】

 陳玉峯

 

生物科學迄今研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原生湯,約在38億年前產生了第一批的原始類細胞,經天悠地久的曠時演化,且在約5.425.3億年前期間,發生了所謂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之後,成就了門綱林立、目科多元、種屬富饒的海洋生態系,另一方面,直到6億年前前後,也就是還處於「冰雪地球」的階段中,遠古的真菌類才出現在陸域,逐漸改變了陸域的環境條件。可能在大約4億年前,淺海或潮間帶海域的綠藻類等等,才踏上先鋒真菌類營造出來的陸域溫床,走向陸域生界的歧異大發散。

目前為止,人類對地球生界演進的發展所知,其實遠比冰山一角都不如,琳瑯滿目的種種理論,常常只是掛一漏萬的假說;所謂傑出或偉大的研究,一方面解決了特定時空下的某些突破,另一方面總是帶出更大、更多的困惑。

至少,陸域太多生物的遠祖來自海洋,幾乎是可以確定的事。

然而,陸、海卻是地球上兩大涇渭分明的生態系,海洋形成陸域生物的隔離機制(isolated mechanism),絕大部分寄生蟲循環網陸、海形同陰、陽兩界,互不干涉,海岸地帶也變成陸域植物等,生存的艱困環境,形成侷限一窄帶特化的生物群,在生界的舞台上,傳承著美麗與哀愁,還有表象之內的某些奧義。

福禍、是非、黑白、一切二元對立的概念之上,潮汐來回、生滅輪替,古代禪師的譬喻:「處萬頃波濤,海自為海;岸自為岸」,你可以由字面看、由易滑動的種種象徵或聯想去解釋,放下找什麼「正確答案」的窠臼,直觀也是很好的心念流動。

生物學家問了幾個世紀的演化大議題:「為什麼會有生命的多樣性?」;華嚴自問自答:「根性是一,緣何有種種差別?」,讓我們一觀海岸生界。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一江橋示現生、住、滅】

 陳玉峰

無常是恆常,常是小常。

古賢人將宇宙現象歸納成簡約的字眼:成、住、壞、空;生、住、滅,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種種遭遇都是大大小小的如此,就以登山為例,上到了山頂,你能不下來嗎?

199991日,有個人開車行經舊台中市區到太平,橫跨頭汴坑溪的一江橋頭前,突然強烈地感受到:「一切都會過去的,這條橋快要消失了,我該為它留下最後的記錄」,於是,他停車、下來,橋兩端、橋身拍照了一番。

 

199991日拍攝的台中一江橋。

這條橋的西端標示始建於1960年。
 

橋東端標示橋跨頭汴坑溪。
  

不到20天後,1999921日凌晨發生大地震,橋西端處正是車籠埔斷層逆衝所在。

橋西端標示柱被衝倒。

  

旁側柏油路面連同涼亭被抬高將近5公尺。

座曾經存在了39年半的一江橋消失了。

 

無論記錄人在199991日,是否感受到了因為斷層處早已蓄積龐大壓力所產生的訊息,或者純屬巧合,存在的一切現象,也就是「萬法,永遠變遷中。事、物如此,人生尤烈。你,留得住什麼?

 

 


【全境生態學的解說】

 陳玉峯(2023.4.5)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方便品

1981年中,我以調查核四廠預定地植被緣故,調查鹽寮、澳底、福隆一帶的植群,雖然沒有登上荖蘭山(今之靈鷲山)勘調,至少也拍攝荖蘭山的身影,當時山體大致上是芒草坡、白袍子次生灌叢及果園等,也有更早之前的相思樹人造林。

接著,有修行人來到此一雪山山脈拔海而起的第一道山頭,直應了「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古諺,而我當然不知情。直到2021年,我才應妙用法師之邀,調查靈鷲山植群,驚覺於不到40年間,修行人竟然護持靈鷲山的生界,令其循著次生演替,成就東北角完整原始林(十地菩薩)初階的達陣,也就是面海第一道主山稜以下,形成了中上坡段的「紅楠社會」、下坡段至溪谷達成「大葉楠社會」,並有「菲律賓楠及其他榕屬社會」的小單位,以及後山的「長尾栲社會」生息不已,野動如山羌、山豬、爬蟲、嚙齒、鷹族飛羽活躍於此等完整生態系。

所謂叢林寺院可以莊嚴國土、成就真正原始天然林生態系者,迄今我以孤陋寡聞,只確定靈鷲山,而心道師父究竟憑藉何等哲學、宗教的背景,在護持諸法師、弟子,大致上無人得識植群生態學奧義的狀況下,何以下達不得傷害一草一木,而令其自在自由生長?依筆者將近半個世紀的山林苦行直覺,立馬聯結到法師在童年或青年之前,滇緬原始叢林的印痕,透過其禪定而示現,不假言語、無有分別識的詮釋。

我與心道師父的人文世界因緣更邈遠,是1975年夏季,我首讀柏楊大作《異域》,無法掩卷而涕泗縱橫,一口氣讀畢,不顧子夜金香舖老早打烊,硬敲鐵門、再三道歉地,買把香,燃上三柱祭禱!而心道師父正是來自「異域」的小孩。

台灣生界起源於心道師父所來自的東西馬拉雅山系,以及東瀛的雲霧帶系統,前者至少是150萬年前以來的多次大冰期時期所帶來的現今中高海拔針葉林,而來自日本的檜木林母體也是。至於121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大冰期,由日本、琉球群島遷徙而來的紅楠族群,正是現今東北台原始森林之一的「楠海世界」;心道法師過往常說的「記憶、記憶體」,依我覺知,至少有一大部分係來自此等因緣。又,來自母體自然文化的底蘊,是護持、成熟國土眾生的深沉記憶;成就楠海世界是宏法濟世的積極呈現,而萬法生滅,但一心之示現。

心道法師又說:「生態即靈性」,是「生態即靈性的應現」的簡說;他也說「靈性即生態」,是打通深層記憶之後,「平等性智」的演繹,而徹底成就天然林生態系之際,約是「大圓鏡智」的「法爾如是」,靈性的法雨,當然是生態系的健全與運作,故說「靈性即生態」。

然而對世間法,或普世現今的唯理、唯物主義薰習下的一般人,無法以第六識的常態,去理解或瞭解禪定進入第七、第八識,之來去深層記憶或意識本體之後,之所以心道法師希望以「靈性生態學」推動「世界和平大學」宏願的內涵。

而且,對現今西方大學、研究所的學制而言,更無法理解心道師父所欲推動,以及靈鷲山最大特徵的禪定、實修,如何而能結合現今的知識系統,更何況今後AI的虛擬世界必然席捲全球,世人一股腦兒走向虛幻世界,全然同心識實相背道而馳。

或以上述因緣故,我於2021年調查靈鷲山植群生態;2022年書撰完成「靈性生態學在生命科學的原理暨「台灣的八大生態帶」,提供靈鷲山心道師父宏願的若干基礎。然而,上述內容是根基,同樣很難為世人理解,遑論推廣。

而生態學最基本的定義是「探討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有直接、有間接、有迴饋連鎖、有大有小、有形與無形,是在地球生界浩瀚時空的動態網中,數不清的交互相關,恰好與佛法「一切法(現象)必仗緣起」或因緣法異曲同功,因此,透過生態學(筆者只學習植物(被)生態)的知識系統,藉由諸多生動有趣的植物時空運作方式,再「觀機逗教」,衍展「靈性生態原理」。

也就是說,藉由台灣第一手植物(被)生態暨相關的自然科學,吸睛引人地逐一引介,正是「靈性生態學」的切入面,同時,這些從海岸上抵將近4千公尺高山的,台灣八大生態帶的通俗性、自然科學知識性的內容,可以直接編輯成系列解說教育叢書;可以加上漫畫、動畫,製作各種影帶;可以製成大大小小展示看板,在靈鷲山(下院)聖山寺定期更替展覽,或由解說義工為參觀群眾詳加解說、導覽等;可以提供學校生態教學;可以挑選精美照片等,製作週、月曆、賀卡、書籤、筆記本、吉祥物等等,張顯台灣富饒生態資源暨教育推廣等等,以及其他各類禮品、包裝物,舉凡靈鷲山服務眾生、啟發靈性生態等技巧性(善巧方便法門)、工具性之使用。

一切皆須回歸、再出發開、示、悟、入」!



2023年4月2日 星期日

【陳玉峯發言稿(2023.3.31)】

 ~《冰原歷險記》的劍齒松鼠奎特,永遠在追逐的橡實類,跨越時空來到台灣、成為台灣,就在一個小小山稜上,走個10公尺,可以看見9種這類橡(櫟)樹的喬木,其密度之高、多樣性的破表,舉世震驚!這9種櫟族當中,加拉段柯及浸水營柯是瀕危的特產種,加上灰背櫟,是3種台灣東南小區的特徵種,然而,它們正在被屠殺!我們緊急籲請政府立即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收回這些承租的農牧用地,確保原住民、台灣及世界的永世利基!~

台灣生態學會同仁與本人從2021年元月起調查研究東南區山林,且接受台東林管處調查計畫後,得知狹限於台灣台東達仁安朔地區的森林,竟然是全國殼斗科物種密度及多樣性最高的地區,在海拔400601公尺之間,存在全台灣最豐富的櫟族14種,同時,光只在助矢山(601公尺)山頂部位,行走10公尺,可見9種櫟(長尾栲、大葉栲、浸水營柯、油葉杜、捲斗椆、錐果櫟、灰背櫟加拉段柯、校力),如此驚人的櫟林天堂,無疑是世界頂級的櫟林聖地。

這片大約10平方公里、海拔落差2百公尺的山區,將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核心區南仁山的物種,擴充、演化出極致的櫟林,還多出最珍稀的東南區特徵櫟種加拉段柯、浸水營柯及灰背櫟(前2種瀕危),瀕危(EN)種尚有覆葉石松、竹柏、恆春灰木、清水氏鷄屎樹、屏東豆蘭等。

稍加擴大面積,東南區150平方公里調查地區內,坐擁26種櫟族,也就是占全台灣約0.42 %的面積,卻存在全台45種櫟族的57 %,而且,26種當中,高達11種(42.31 %)是特產種,台灣東南區可能是櫟族特產化比例最高的「奇異區」。過往研究認為演化出一種殼斗科樹種約須30萬年,而上次冰河期結束的大約1萬年來,東南區演化出11種特產新種!

26種櫟族,近危有3種、易危有3種、瀕危有2種!台灣東南區是台灣唯一的櫟林王國、保育熱區,也可能將是全球保育熱點,更且,我們估算,東南區以殼斗科為優勢的面積約佔全部林地的9095 %

我們發現的在地新記錄種圓果青剛櫟(31株)、柯(9株),正是1850年小冰河期結束後,暖化上遷的最後殘存,已知全台灣這2物種上遷至山稜者,只有東南區邵雅油杉區及台中大坑頭嵙山,見證暖化的孑遺。

東南區又是台灣本島與恆春半島的過渡區,匯集中海拔雲霧帶,來自東北亞霧林指標群(例如昆欄樹等),以及東南亞雲霧林的指標群(例如木毛苔、南洋桫欏、假桫欏等;空飄而來)的唯一奇特區,加上一些只見於或分佈中心只在此區的特產種,例如大漢山當藥等等,真的是台灣時空奇異區!

更有全球級的活化石裸子植物台灣穗花杉、台灣油杉的神秘區。

我們將調查研究的部分成果,去年發表在IOS(國際殼斗科協會)年會上,引起國際重視,促成這次的國際專業會勘,由英、美、烏拉圭、汶萊等專業友人來認證。

然而,安朔地區的櫟林,特別是瀕危的加拉段柯等,恰好位在一些農牧用地上,正遭受全面剷除的命運,改植為薑田,櫟材則被用來種植段木香菇。我們必須緊急為珍稀櫟林請命,籲請中央及地方政府立即確保在地原住民世代的長遠利基,這是原鄉世界級珍稀獨特的永世財產,更是全球演化探討的熱區,外國友人強調,只要台灣能確保這片櫟林長存,他們願意在國際上,為我們推廣生態旅遊、研究、教育等等各類觀摩活動,讓台灣以自然外交,進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