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鐵板砂本命土!】

 陳玉峯

 

母親母土鐵板砂(1988.2.16採集;2022.4.7最後分裝)。
 

1988216日除夕際夜,我在濁水溪入海口調查時,巧遇台灣似乎絕無僅有的流砂區,我隨手採集了一大袋。二年後,從雲林採訪誌才知道古人形容的,濁水溪出海口多流沙,人一旦陷落下去,「九條牛也拉不起來」,遲到的恐嚇,瞬間聯想到「死去憑誰問,歸來始自憐」(杜甫詩句)的普世人性,也剎那翻轉成「一口氣在,人就沒有悲觀的權利」!

 

 

2010年元月,過年前清掃,翻出了這包棉粉砂,22年前的繩袋都已風化碎裂,我以一大罐子盛裝起。恰好台南環保聯盟陳椒華教授找我,為其團體募款演講,我就裝了一玻璃瓶砂帶去,在東寧教會中,我以鐵板砂的溯源,翻越時空,道出母親母土的情懷是謂「台灣本命土,而它又陪我在書房內22年的歲月,我拿來為台灣募款。結果,一位成大職員以30萬元買下這小瓶砂。

 

 

之後,我陸續分裝成數百瓶,隨著演講不斷地喚醒主體意識暨行動,包括第一批打入立法院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以及眾多在各角落絕地救贖的台灣覺醒志士,而我「募未來台灣希望」的鐵板砂的詮釋及方式也多所變化。總之,一批批本命土的聯結有如長歌、史詩,綿延傳唱台灣悠悠時空與人心。

12年前我本來以為的「最後一批」,因為瓶子愈裝愈小,竟然讓我又裝了12百瓶。直到202247日,我裝了最後的20小瓶,始告用罄。

也許來自數萬年前的玉山巉岩,也許由合歡東峯流瀉幾千年,始告漂流到1988年的入海口。如今,這批陪我34個年頭的本命土,除了自己留下幾瓶誌念之外,必然還可聯結20位未來台灣的春天!

 

 

無論時代、世道人心如何覆雲覆手,台灣本命土永遠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大公約數。我不是一個人而已,我們永遠都是尊嚴的台灣人!

註:「買」過這瓶砂的朋友們,不妨在此說出您們後來的做法!感謝!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五:如何做好一個生態設計的作品及一家生態景觀公司?

簡答:對不起說實話,讓土地公去煩惱;另一極端,用心做塑膠樹,加上精密電子設計及設備,如電影瓦力的世界。

目前社會幾近百分之99或以上的「文明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回答,人們太強調「人定勝天」、「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不做點事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還是識相地回答。

愈是瞭解其所設計的物種,包括它在自然界中的生態區位,它與環境因子的梯度或程度性的相關,避開不利於生長的要素,足以推測1年、2年、3年、5年、10年、20年、百年後,你所設計的物種,在種下去的環境條件下,將變成什麼模樣。因為不可能如你所願,只要接近67成已經很了不起了。每株植物在自然界的模樣,通常是千錘百鍊的造化神功所造就,人為環境大大不同,因而你不是只朝向所謂的修剪方向去琢磨(反生態;違反生之態)……

本質上我主張在可能的範圍內Let it goLet it be!愈少的干預愈符合生態設計,所以我主張生態綠化,讓土地公來;所以生態設計之首要,改變人的成見或換腦袋,但是必須要有嘗試的耐心,依據台灣低海拔或平地的條件,大約20年即可展現出自然風貌。

 

 

不幸的是目前全民大致上都被灌施、洗腦成溫帶景觀的審美觀,所以需要有人、有公司願意去嘗試、去突破。

貴公司目前太忙碌,工作量及業績量很多,營運蒸蒸日上,在此當下做此提問是了不起!

因為,如果公司是有遠見的,有長遠發展的決心,想要走向獨到的生態事業,同時,必然都已周詳考慮到台灣及國際世局、經建龐多層面可預估的未來,加上地球氣候、生界變遷的種種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可能性,包括大蕭條、通貨膨脹、戰爭、海嘯、上下極端化的震盪,試問景觀設計從業人員及公司的萬般未來是何?

所謂「敏銳」的心智,必然涵括不可思議的形上、形下。

我想稍有眼界的景觀公司暨從業人員都明白,目前台灣所設計、打造出來的人造植栽景觀千篇一律、工整劃一、毫無特性,根本問題出在「讓植物沒有特性」,各種植物的主體性及特色無法發揮出來,大家拚命地想盡辦法讓植物活成人之所要,而不是各植物的天賦特徵。目前的社會特徵即「數大色塊、花海趨之若鶩」,卻是沒幾年好光景,更不用說枝幹綠葉的特色、四季的風貌與變異。

迄今為止,我沒看過有人造植栽成為主體而改造環境氛圍的設計,也就是逼近自然靈性的場域,除了百年「廢墟」。

還是老話,關鍵三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也是人。

天然林的任何植物都有不等程度的意識及靈性,所謂的「生態設計」的原則之一,即在於意識及靈性示現的程度。

還有其他關於美學的、心理療效的、功能性的及其他,以後我再回答。

 

 

 

我在書寫回答時,上森公司臨時又捎來了3個問題如下:

一、請教玉峯老師,在從事生態學家的生命歷程中,是哪一個階段讓你深刻感受到人應謙遜的與大自然學習植栽設計。

二、請教玉峯老師,在台灣是否曾有看過在植栽設計上有回應到生態設計觀點的人為景觀。

三、請教玉峯老師認為對環境感知的敏銳性是天生的,還是可後天養成呢?若可漸進式培養,其根本為何呢?

就讓我臨場隨興口述。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四:如何做一個敏銳的植物觀察家?

簡答:「好為人師」者比較能回答「know how」的問題。常會被視為逃避問題,其實是最真實的面對「問題」回答是:我不知道。

答案一出答案死。台灣教育最是害死人的毒素之一,或是說專門培育笨蛋的利器之一就是只想知道how,所以市場曾在販售怎樣拜拜才有效?王永賺錢法如何成功的一百種方法》……

看醫生最大的盲點之一,就是相信醫生「治好」你的病;醫療是助力,一切主要是你自己好起來的,當然有些手術類的,外力是主因。人們喜歡相信他不必花腦筋的東西,最好是靈異傳奇。

我一輩子喜歡啟發know why的教育。

好吧,就從俗。「法不責眾、濟俗為治」正是奴隸制度。

最簡單的回答,愈是熟悉、愈是敏銳,但是千萬注意,一旦開始自滿就不斷地退步。上帝從沒創造有經驗的人,但在自然萬象之前不得不謙虛;有了豐富經驗而敏銳獨到的人,如果長期處於都會環境,或人際互動頻繁,很快起了傲慢心,就不用說了。

很久以前我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學習的心法千百種,總結先「虛其心」,在你瞭解「透徹」之前,不用太快下結論,更不必急於下判斷,讓心如虛空、如大洋,接納一切你能察覺的訊息,放下先前成見、放下「喜不喜歡」這類「逃避式」的託辭。然而,人類每個人的智能面向都不大一樣,的確有天賦差異,但是演化從來不是導向「完美」,天演一向多元,上帝也常常丟骰子,不過,愈是在自然界獨處、觀察一切,敬畏、謙虛之餘,激發出探索的原力,任何既成的方法都可學,然後覺醒,開創自己的一套。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哈!】

 陳玉峯

 

 

我在小公園運動做操。一個包裹著尿片的小孩,搖晃地走向扭腰臺,他在鋼盤前摔倒;我看著他的膝蓋結實地撞上鋼板,替他叫了一聲痛。小孩爬起,轉身,奔向坐在涼椅上的媽媽。

接近媽媽時,他哇了一大聲才哭出來!

****     ****     ****     ****

三、五位老男人在慢跑,個個有氣無力,如曬乾的苦瓜。

這時,一個穿著曝露的美魔女迎面跑來,這群老男人瞬間挺直腰幹,生龍活虎般跑跳。

****     ****     ****     ****

數不清的案例,人們的行為似乎為了別人而做。從「本能、直覺」,經下意識、刻意,乃至潛意識等運作一探討,籠統「心理」的解釋,除了個體差異之外,如果是「普世人性」的部分,我將之歸屬於人類因團體互助合作,才從萬物中脫穎而出的「群性基因使然。

個體的「覺醒、省悟」常常也是從這等行為的思考逃逸而出。一般說來,單獨時與群體中的行為天差地別。所謂的成熟、承擔,須要獨立人格才較可能。

我留著最大比例有趣系列的省思、討論給讀者發揮。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敬致渺遠而隨時在眼前的友人】

  

 

敬愛的環境佈道師朋友們:大家好!

再怎麼時空洪流、際遇滄桑,抹滅不了曾經我們在這島嶼上最是熱情澎湃、心繫母親母土的日子,我們在「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的約20年前,從全國各方來聚,然後,秉持著「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理念,各自在不同職場、不同環境、不同生活情境,也許力闖出一番社會影響,也許「一事無成」,也許差強人意,也許一切的也許都無妨,老夥伴們,我只想說聲:恭喜大家,我們走過來了台灣大轉型的時代,如今我七十歲了,想起該是見見大家,讓我們一齊回顧與前瞻我們與台灣的過去與未來,還有,純粹我個人,有點奇妙的感覺,想要解讀一下因緣世間法的奧妙,也就是此時、此地、此人、此事物、此世間彼此交會感有何殊勝。

 

 

        我是陳玉峯,再度向大家請安!由於2021下半年回來當年創設的「台灣生態學會」,擔任為年輕有識之士者打雜的事工,恰好個人47年在山林中學習、享受的心得等,如《唯我玉山》、《古道夢》、《槲樹天演逆旅》等等自然叢書系列已出版告一段落,剩下的東南櫟林王國及少數生態奇異點區尚待解讀之外,我這一代的生態天責()勉強算是有了交代,而且,近15年來,我對台灣文化、台灣傳統宗教的奧蘊,也有了特定程度的悟解,而從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職退休亦已過了2年多,似乎可以跟老朋友、好夥伴們分享些我們共同的意象,也帶些小禮物給大家。

 

 

          另一方面,時代、時局已幡然鉅變,不僅是因為過往百餘年來的瘋狂開發、溫室氣体狂飇、有毒廢棄物或一切的汙染充斥,地球生態系業已步上不歸路,3C產品或19801990年代我們所最擔憂的核廢、核戰;基因重組(現今人魔武肺之類的);所謂的人工智慧等等,整個人類工技暨文化的發展是大大有問題的,其可能發生的,難以逆料的全面毀滅性危機,甚至我這一代人都看得到!

          現今人多看見太淺太近的猥瑣事物,較少人願意深思暨行動,也許老夥伴們聚聚會,洗滌一下老化的思維,在我們一息尚存的日子,說不定可以相互激盪出有意思的東西。

          同時,我正善用著一些「剩餘價值」,看看可否為年輕世代盡點微薄的協助,我需要老夥伴們回來聚會,為年輕人鼓舞。

          總之,濶別後看看曾經歲月的琢痕,未曾不是美事。

 

 

          今從「台灣生態學會」名義,發此信函,附上回條及回郵信封,如果您收得到,且你願意,就請擲回回條,我們再來擇定合宜的時間、地點,邀請老友們回娘家一敘,有何吩咐或建議,亦請不吝告知!謝謝!

          我已滿頭白髮,但任何人的心,從來沒有年齡,也可以不斷精進。無限祝福大家!

                                     台灣生態學會 理事長

陳玉峯 敬上

20224

 

 

 

問卷調查

1、最適合聚會的星期: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2、最適合聚會的月份: 5月;□6月;□7月;□8

3、個人資料填寫

姓名:

通訊地址:

電話:

E-mail:

 

曾參加第幾屆環境佈道師:1 2 3 4 5 6 7

 

 

聚會地點訂為台中市區,待回收問卷調查後,將依防疫規定,尋找適合場所並通知參與者。

為方便大家填寫資料也可以到台灣生態學會臉書專頁發送訊息(私訊)

台灣生態學會臉書QR code: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三:仿原生設計的主要條件有哪些?如在地原生種、風力、日照、濕度、土壤特性等等。

簡答:本提問雷同於上一問。在實物參考的列表陳述,台灣最早提出的書籍,大概是我所撰寫的台灣原生植物(上)、(下)冊1990年。如今歷經32多年之後,似乎也沒什麼顯著的進展,只是物種增加太多,特別是外來種、外來入侵種。

重點在於原生種在其自然狀況下,約是該株、該群物種在該地一段特定時程,它(們)跟所有環境磨合或競合後的「表現型」,人們當然可以從其環境條件及其存在或生長狀況歸納出限制因子是哪些,但只是「相關性」,通常不是真正科學上所謂的因果條件。生命是很難化約出「充要條件」的。

一般,我們多從野外物種存在的狀況,歸結其「常態」的所謂生態環境或條件。所有環境因子當中,最常被視為限制因子者,大抵是光照(含光照量、強度、長短週期等)、水分等,海岸地區則盛行風向及含鹽度,有些植物很敏感,例如如今海水入侵內陸,只要看見蘆葦自生,極為可能土中已經是浸泡在海水之中。

記得務必有統計概念,以族群生態的方式去探究(註:族群的定義是,特定地區、特定範圍內,一段時程中,同種的一群個體的集合)。單獨一株的數據,有可能是「例外」。

「仿生」是慣用語,例如許多機器的發明,然而,其實「生靈」每個體幾乎都是存在的唯一,無法仿,可仿的只是極其少數的局部原理或原則,在植栽景觀設計上,似乎可用「近自然」、「崇生法」……,不過,觀念以及貼近自然生界的情感更重要。愛,是不需要理由、沒有特定方法或公式的。一旦歸結出方法論,殆即混沌開七竅而混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