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中央氣象局原預估今年太平洋西部海域將發生29-32個颱風,
其中將有3-5個侵襲台灣,但今年卻將創下「歷史上第一次
8月沒颱風」的記錄。(網路資料翻攝)
|
中央氣象局在今年(2014)6月27日發佈颱風展望說,預估今年太平洋西部海域將發生29-32個颱風,其中將有3-5個侵襲台灣,而且,侵台時間以7月中旬到8月為主;氣象局也預估,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會較往年偏東,距台灣較遠,因而在海面上發展的時間較長,有機會吸收更大能量,從而發育為中颱以上的強颱等;另如9月後少雨、偏乾,南台的乾季會來得比往年早,云云。
然後,7月23日果然來了一個快掃型的「麥德姆」颱風。接著,歷經33天,多艷陽高照的大晴天,8月25日,氣象局終於按捺不住了,告訴媒體說,今年恐將創下「歷史上第一次8月沒颱風」的記錄。而過往西北太平洋上,8月平均產生了5點6個颱風;傳媒也報導,日本氣象廳的觀測資料顯示,自1951年迄今,8月生成颱風的數量在2~10個之間。顯然地,今年的預測是摃了一個大龜!
而7月13日筆者也在部落格上,發表擔憂今年夏秋得提防土石流的訊息,因為前幾年並未發生顯著土石流,而每年農林作業之在山地蓄積一定的土石鬆動或災難源,多年後(3~6年)已累積足夠的材料,只待一個颱風豪大雨,災難自為「常態」,然而,麥德姆輕描淡寫帶過,8月也安然無恙,雖則夏、秋尚有3個月,筆者的預測是否亦將「失準」?
事實上,所謂預測、預估「摃龜」的例子,多如濁水溪砂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預測2012年9月底,太陽將達活動巔峯期,大規模日冕會爆發,引發強烈的太陽磁暴,可能造成地球大範圍停電、電腦及電子系統將嚴重當機,甚至將讓「先進國家變成一個發展中國家」,然而,預測中的太陽活動不僅沒發生,迄今則引發反對暖化說的另一派主張,地球即將因太陽進入休眠期,而引發冰河期或小冰期的到來。
這也可能發生。台灣上一次受到小冰期的影響,發生在西元1350~1800年期間,更早的一個則是發生在西元420~520年期間。這兩段450年及100年期間,平均氣溫較今下降了1℃,且由強烈的西北風帶來來自中國戈壁的沙塵暴,沉積在南台大鬼湖的湖底而證據歷歷。
西元1800年以降,台灣回溫,但1900年至2000年的年均氣溫增高了1.1℃,約為全球增高值的2倍。也就是說,上述1350年~1800年的平均氣溫有可能比現今下降2℃才合理?!然而,台灣真正因為都市化、現代化、人為暖化引發的增溫等現象,應該是在1970年以後才發生的,而且,1990年是分水大嶺,這是我研究植物生態變遷的結論,20年後產生變化還算合理,因為我研究的是植物呈現出來的生理現象及生態的變化,是「果」而非「因」,且此「果」與環境因子之先發生變化,之間有段「時差」(time lag)!然而,我實在難以相信台灣會在1800年以降的增溫現象,只經歷2百多年馬上又要進入另一個小冰期,我認為往後一樣在增溫中。
我研究台灣植物現象37、8年來,證實了暖化導致植物及植被帶往上及往北遷移,但真正的機制或因果關係為何,我卻愈來愈困惑!我對全球一大堆專家在論述年均溫增加1℃會怎樣、增加2℃會如何的「預測」,更感到「胡說八道」!包括我自己的「預測」。我愈來愈無知!
舉個小例子,1990年以降全台太多植物的花、果、落葉等所謂物候週期發生大變動,可以說亂了譜,也包括原本一年開一次花轉變為二次或多次。然而,像全台灣人大概都認識的外來種木棉花,以台中為例,1990年代上半葉,花期從1月開到約4月中,大多數植株都很守「規矩」,一齊開花、結果,或說各植株的開花都很集中。到了2006年前後,各植株的花期被打散,各株從始花到落花,從1月1日至5月下旬所在都有,因而所謂木棉的花期就拉得很長、很散。奇怪的是,近年來(特別是今年)各植株又恢復1990年代上半葉暨之前,花期集中於1~4月,難道各植株經由約20年的環境因子大變動之後,已經適應而又恢復「正常」?還是只是「迴光返照」,短暫「正常」之後,旋將死亡?而延伸龐多新疑問。
過於「專業化」的現象,不便在此討論,但生命科學從來沒有物理、化學、數理的定律(law),且生命的物質現象又都符合物化道理,卻加上不可思議多的活體變化,甚至有的現象可以是超自然,但在傳統西方科學主義的傲慢中,因為生命無法預測(天文物理可以預測幾千、幾萬年後的日蝕、月蝕準確到幾乎分秒不差,而沒有任何科學家能夠確定3千年後大象的鼻子將長成何等模樣?),從而貶斥生命科學非科學,或只是「不三不四的科學」、「骯髒的科學」,也逼得20世紀一大堆科學家檢討科學的定義等等論議。
雖然西方唯物科學造就一切現今科技文明的輝煌成果,但不僅不表示人定勝天,愈趨向究竟的探索,卻愈暴露出整個宇宙只是意識的幻覺,況且,科技表象的萬能卻掩蓋不了無以計數的無能。30多年前我即抨擊「連一片落葉掉落下來的方程式」都寫不出來,近來西醫對癌症的無能與商業化的炒作,不只在生命科學面向難以應付,甚至於連原本十足把握的無機物化現象也愈趨無能。凡此,在在說明科學「化約」的溫帶文化漸趨極限,面對如天候變化的摃龜只是微不足道的案例。
溫帶科學主義、科技決定論過往數十年也想突破「化約(Reduction)」的不足,因而對「整體論(Holism)」也下了不少功夫,包括蓋亞理論、蝴蝶效應,但一直裹足不前,或只留下神秘主義式的大眾幻覺或詩樣的朦朧。就生物生態學而言,3、40年前島嶼生態公式的發表,一時成為閃亮的希望,如今也只是太過天真的想當然耳。
簡化地說,回到氣象局對今年颱風預測的摃龜的最簡單原理,歷來都將過往的統計數字歸納,化約為特定方程式或系列原則,從而內插或外插、外延做預測。問題是,歸納法從來不能導致真理、平均值更非真理,何況1990年以降,過往數百年歸納的「推測、預測」模式最可能全然失效,隨時有「意外」、「破記錄」發生。
根本的關鍵之一,年平均值罕有變化,卻在週期內上下大幅振盪、瞬息萬變,因而氣象局說今年1到7月的颱風多達12個,破了16年來1到7月最多颱風生成的新記錄。諸如此類的意外早就層出不窮,為何科學家始終只咬著平均值的迷失,而不願向更深沉的內在結構探索?
本文只想提醒,溫帶科技決定論、機械論的文化,將人類及地球生界推到現今的文明,也曾帶來兩次世界大戰,更將全球推向耗竭利用、鬥爭成性,連帶地正在改變人性,可見的未來最可能是毀滅,絕非永續發展,而台灣位居熱帶邊緣,自身熱帶生態系複雜的運作模式,價值觀的改變,才可能是救贖之道,這是極為複雜的全球議題,有待任一面向的大探討啊!
許多讀者必然會質疑,我有何方法對症下藥,否則寫這些東西毫無意義。我只能坦白地回覆,我最反對的,就是這類只求立即答案、know how、有用、有目的的思維模式,生命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目的與意義,在此,只想告訴你,多留一點白,本性就會活出來。
~本文轉載自《民報》20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