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大學時代拚命搜尋圖書館中相關於台灣植被、生態的文獻及各類型報告,且全數影印、編號、建卡,而隨時、隨緣研讀、吸收、析論,且輸入自己的幾套資料庫中。
前人有些區域或路線物種的採鑑報告,夥同自己近半個世紀各地的記錄或經驗,形成我對「變遷」的引證。
所謂的「學習」,許多時候真的是潛移默化而來。
日本人統治台灣初期,政府與民間人士拚命地想要全面瞭解台灣,他們展開了龐多的冒險與調查而無微不至,他們也成立了種種所謂的「同好會」,頗類似今日的群組;他們留下了諸多有意義的訊息,卻往往被忽視。
隨意舉例。
20世紀初,有位台灣總督府的公務人員新家鶴七郎,他在彰化地區採集了百餘種植物的標本,寄贈給早田文藏。早田氏一一鑑定後,將之發表為〈台灣彰化附近植物目錄〉,就只是近百種的名錄,今人看之,形同視而不見,然而,其隱含有意義的訊息:
1. 由其名錄分類群可知新家鶴氏是在彰化市至海邊所採集,連民家栽植者也不放過,其採集的立地主要是荒地、淡水的水濕地或水田等。
2. 1903年前後,彰化地區存有大安水蓑衣、光葉葡萄等稀有物種。
3. 現今荒地盛行的次生物種、外來入侵物種,例如大白花鬼針、紅毛草、長柄菊、野茼蒿、加拿大蓬、含羞草、白花霍香薊、槭葉牽牛等等,都沒有出現在1903年前後的登錄,邏輯上我們無法說沒登錄就是不存在,但是經由其他資訊,間接或直接都可以找些相關訊息評比、聯結、討論等。
4. 彰化地區1903年存有皺葉酸模,而如1928年出版的,佐佐木舜一的《台灣植物名彙》記載它是中、北及東部的平地物種,而我在1981年首度調查阿里山區時,它已存在,但不像1990年代以降的猛爆式發生。因此,或可推演皺葉酸模在20世紀之前是平地次生草本,1980年之前已有少數上遷至海拔2,100公尺或以上,1990年代以降繁盛於阿里山區海拔2,200公尺上下荒地。這也是暖化上遷的小細節或例證之一。
5. 彰化地區植有來自中國的福州杉(杉木),可推測1350~1850年的小冰河時期,來自中國沿海的華人移民在平地種植福州杉,1850年之後增溫,而福州杉漸漸不適合在台灣平地種植而式微,20世紀以降,被本土的杉木,特別是梅山彭家所推廣的「大點雨杉」(巒大杉的阿里山區品系)所取代。
6. 其他(略)。
早田文藏1903年的這小篇名錄是台灣早期的地區Flora建立的初步;1928年佐佐木舜一編輯的是當時全台灣植物的名錄,他們做著如同佛教所謂的「一心稱名」,有形、無形中也影響了我生涯。此間,有個幽微的內在關係,當研究朝向生命與生命、屬靈面向的探索,便成為信仰式的橋樑;當研究走向功利,就不要說了。反正到處都有如是嘴臉與唯物式的屠殺。
書香不是泛黃破損的紙張,只是一類精神。
早田文藏1903年發表在「植物學雜誌」的彰化植物錄。
佐佐木舜一1928年的《台灣植物名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