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熱帶生界守護神之一—白榕(之二)】

 陳玉峯

 

§ 榕樹植物(無花果)

榕屬物種狀似無花有果,因而被古人稱為「無花果」,它們是桑科(或叫無花果科)中「最重要」的屬,全球大約8百種,台灣約有34種(分類群)。

桑科的榕屬、麵包樹屬及其他熱帶的屬、種,它們大量的花與果完全被包閉在一個多果肉的花托內。一般食用的「無花果」,吃的就是整個成熟的花托。

諸多榕屬物種的無花果全年生長而有不同的量大產期,例如我記錄門口母親手植的榕樹,201021020日,原因不明地掉落一些未成熟的無花果(2009878日,台中因莫拉克颱風而吹焚風)。201031318日該榕樹大落果(較之2009年的春落果提前13天);夏季成熟大落果發生在7120日(較之2009年提前20天);秋季大落果是922日至103日(較之2009年提前約半個月),或說我觀察的榕樹年度有春、夏、秋三次大落成熟果,也可能有不定期、「不正常」的落果,提供樹上熟果給鳥類及其他動物吃食。

熱帶雨林長期的研究指出,無花果樹的無花果(隱頭花序)授粉,與小黃蜂的共生演化息息相關,通常一種無花果樹會有獨特專屬的小黃蜂擔任傳粉者(專一的種別性),但是也會發生不同小黃蜂的「錯亂」行為,從而可能發生雜交的現象。無花果要授粉時,會釋放出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吸引各自獨特的小黃蜂。

1988年的聖嬰氣候反常現象,曾導致北婆羅洲嚴重乾旱,多種榕屬植物無法開花,連帶引發相關小黃蜂的滅絕。後來才從別的地區引種,在人為的幫助下,重建該等小黃蜂族群,相關榕屬物種才又能產生種子。

而榕屬物種全年無休且多次成熟大落果,供應龐多動物的賴以為生或「渡小月」的連鎖關係,從而被生態學家冠以「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桂冠,也就是說,一旦特定的無花果樹消失,勢必引發許多其他生物的連鎖或系列死亡、滅絕或式微的現象。

台灣低山、海邊、離島常見的稜果榕小喬木,不只是稀有的台灣狐蝠的食材之一,系列相關的動物昆蟲、嚙齒類、鳥類等等,尚待詳實的研究,但人吃食則有中毒現象或下瀉。

 

小喬木的稜果榕。
 

溪谷中原始林中的幹花榕、九丁榕等大樹,可見到大板根的發生;中喬木的澁葉榕、菲律賓榕等很是常見;較偏陽性且存在於相對乾旱的白肉榕司空見慣;而小喬木的水同木如其名,是溪溝物種;更不用說民俗喬木的榕樹,幾乎是台灣人共同的根系、記憶,許多大榕都是地標、神樹或市樹,我曾經以「道德樹」為名,書寫它的「百科全書傳記」,收錄在拙作玉峯觀止2012年,111141頁,前衛出版社;另也撰寫了例如果毅後神農大帝鎮西宮至今還在「顯靈」的「五爪榕」神話(收錄在拙作《蘇府王爺2013年,309316頁,前衛出版社)等等,族繁不備載,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樹冠大廳等設計,正是緣自榕樹。

 

幹花榕葉片上的網絲蛺蝶。
 

九丁榕的無花果。
 

菲律賓榕的無花果。
 

白肉榕的無花果。
 

小喬木水同木的幹生花無花果及春葉。
 

果毅後「鎮西宮」的「五爪榕」。
 

榕屬物種的「生活型多采多姿,還有灌木或小樹如台灣天仙榕、牛奶榕;附生植物或攀纏性如冰粉蓮、愛玉子,或恆春半島、南台的大果榕(另種「愛玉冰」的素材);有趣的是如雀榕、大葉雀榕甚至榕樹,一開始是由鳥類排遺在其他樹上,長成附生植物,然後,不斷將根系下送至地上或岩隙,接著變成奇特的「纏勒植物(stranglers)」,由密麻的氣根包纏寄主,且不斷長粗,最後勒死了寄主,只剩下獨自站立的無花果樹。

 

灌木體型的台灣天仙榕。
 

附生型的冰粉蓮。
 

南部、恆春半島攀緣型的大果榕。
 

而榕樹、白榕的氣生根會形成支柱根,不斷支撐橫向擴大的樹冠,形成縱橫佈列的支柱根陣,偶爾可形成大面積的單樹奇景,例如恆春半島的港口白榕、二高東山休息站的榕樹(註:支柱根大多被人為切除)等。

1970年代我以「約翰走路」形容如此「行走」的支柱根系。

 

榕樹的氣生根。
 

二高東山休息站的大榕樹。
 

高雄半屏山的榕樹。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熱帶生界守護神之一—白榕(之一)】

 陳玉峯

 

§ 平等是違反生界事實的觀念?

1979年我在南仁山原始林內的樣區木,被「盜伐」了一株巨大的烏心石舅,在現地被鋸成一片片砧板運出販賣。我遇上正在處理剩木的伐採者,我能如何?

我採訪他的故事,如同我對待原民或任何一個人,盡可能瞭解、記錄他在山林的經驗,而適時遊說保育概念。許多狀況,其實常是「草上之風必偃,而上不正則下歪」。

相隔23個月,我再到現場調查,發覺該伐走木下方約5公尺直徑範圍內,長出了野牡丹等,完全不是森林內的,所謂的次生草本、灌木。

相對的,我在原始林下調查常走的部位,就會形成一條路跡,但同樣23個月後再去,又回復了原來林下的物種掩蓋足跡。

兩相對照,陽光當然是直接的環境因子,還有連鎖的太多因素,我因而展開「土壤中種子基因庫」的試驗,以及更新、演替的系列研究。然而,愈是接近、瞭解自然界的現象,愈是發覺生態學教科書等等的誤謬或以偏蓋全;愈是詳讀更多的研究報告,愈是感受人類龐多的概念、思維模式是大有問題的。

同時,生界演化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歧異多樣,所有生靈、個體都「不平等」。

林冠層的大樹一移除,林下或樹下的組成全部改變;林下草一清除,在特定程度內很快即可恢復原狀,立即教年輕的我感受山林生界「眾生不平等」,死了一個游民、乞丐,跟死了一位在位的統治者,引發社會變動的效應當然天壤之別。如果依據「影響效應」,作為一種生物在群體社會中「重要性」的判斷,於是階級(層)性的觀念、比較或計較性的「鬥爭」便會發生,早期植物社會的分類,大致上就是緣此產生。

然而,如果沒有早期一大堆所謂次生陽性的草、灌木的打先鋒,後期原始林的建構,以及原始林物種也無法成就成熟穩定、複雜的山林生態系。

相互依存、物物相關、連鎖動態、極為複雜的永遠變動關係,無法由「有利、有害」的二元對立來建立;傳統生態學上將2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依據有利、有害、沒有利害的關係,分為8種關係,例如2種合則都有利叫做「互利共生」、在一起兩種都有害叫「競爭」之類的,事實上都是為了符合「文明人理性邏輯的圓滿」,而「發明」出來的「知識或說法」。

然而,歷來所謂自然的研究,就是由二元觀切入的思維。無可否認,二元觀締造「人類世」文明的現今成就,生態學也是其中一小分枝。

就算自己否定自己過往一切努力研究調查的結果,我並不難堪於先前的偏執與狹限。後來,我似乎陷入一切懷疑論、不可知論好一陣子。無論如何,如今我連「共生、依存」關係也不會太過強調,因為「自然善知」大致上相當於基督宗教強調的「全知、全能、全善」,擺脫了二元分別識,或說自然即為美、真、善,不假人識。

很難讓世人感悟一研究再解釋就失真的況味。

我還是會解說著「失實之真、指月之指」。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鐵板砂本命土!】

 陳玉峯

 

母親母土鐵板砂(1988.2.16採集;2022.4.7最後分裝)。
 

1988216日除夕際夜,我在濁水溪入海口調查時,巧遇台灣似乎絕無僅有的流砂區,我隨手採集了一大袋。二年後,從雲林採訪誌才知道古人形容的,濁水溪出海口多流沙,人一旦陷落下去,「九條牛也拉不起來」,遲到的恐嚇,瞬間聯想到「死去憑誰問,歸來始自憐」(杜甫詩句)的普世人性,也剎那翻轉成「一口氣在,人就沒有悲觀的權利」!

 

 

2010年元月,過年前清掃,翻出了這包棉粉砂,22年前的繩袋都已風化碎裂,我以一大罐子盛裝起。恰好台南環保聯盟陳椒華教授找我,為其團體募款演講,我就裝了一玻璃瓶砂帶去,在東寧教會中,我以鐵板砂的溯源,翻越時空,道出母親母土的情懷是謂「台灣本命土,而它又陪我在書房內22年的歲月,我拿來為台灣募款。結果,一位成大職員以30萬元買下這小瓶砂。

 

 

之後,我陸續分裝成數百瓶,隨著演講不斷地喚醒主體意識暨行動,包括第一批打入立法院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人,以及眾多在各角落絕地救贖的台灣覺醒志士,而我「募未來台灣希望」的鐵板砂的詮釋及方式也多所變化。總之,一批批本命土的聯結有如長歌、史詩,綿延傳唱台灣悠悠時空與人心。

12年前我本來以為的「最後一批」,因為瓶子愈裝愈小,竟然讓我又裝了12百瓶。直到202247日,我裝了最後的20小瓶,始告用罄。

也許來自數萬年前的玉山巉岩,也許由合歡東峯流瀉幾千年,始告漂流到1988年的入海口。如今,這批陪我34個年頭的本命土,除了自己留下幾瓶誌念之外,必然還可聯結20位未來台灣的春天!

 

 

無論時代、世道人心如何覆雲覆手,台灣本命土永遠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大公約數。我不是一個人而已,我們永遠都是尊嚴的台灣人!

註:「買」過這瓶砂的朋友們,不妨在此說出您們後來的做法!感謝!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五:如何做好一個生態設計的作品及一家生態景觀公司?

簡答:對不起說實話,讓土地公去煩惱;另一極端,用心做塑膠樹,加上精密電子設計及設備,如電影瓦力的世界。

目前社會幾近百分之99或以上的「文明人」無法接受這樣的回答,人們太強調「人定勝天」、「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不做點事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還是識相地回答。

愈是瞭解其所設計的物種,包括它在自然界中的生態區位,它與環境因子的梯度或程度性的相關,避開不利於生長的要素,足以推測1年、2年、3年、5年、10年、20年、百年後,你所設計的物種,在種下去的環境條件下,將變成什麼模樣。因為不可能如你所願,只要接近67成已經很了不起了。每株植物在自然界的模樣,通常是千錘百鍊的造化神功所造就,人為環境大大不同,因而你不是只朝向所謂的修剪方向去琢磨(反生態;違反生之態)……

本質上我主張在可能的範圍內Let it goLet it be!愈少的干預愈符合生態設計,所以我主張生態綠化,讓土地公來;所以生態設計之首要,改變人的成見或換腦袋,但是必須要有嘗試的耐心,依據台灣低海拔或平地的條件,大約20年即可展現出自然風貌。

 

 

不幸的是目前全民大致上都被灌施、洗腦成溫帶景觀的審美觀,所以需要有人、有公司願意去嘗試、去突破。

貴公司目前太忙碌,工作量及業績量很多,營運蒸蒸日上,在此當下做此提問是了不起!

因為,如果公司是有遠見的,有長遠發展的決心,想要走向獨到的生態事業,同時,必然都已周詳考慮到台灣及國際世局、經建龐多層面可預估的未來,加上地球氣候、生界變遷的種種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可能性,包括大蕭條、通貨膨脹、戰爭、海嘯、上下極端化的震盪,試問景觀設計從業人員及公司的萬般未來是何?

所謂「敏銳」的心智,必然涵括不可思議的形上、形下。

我想稍有眼界的景觀公司暨從業人員都明白,目前台灣所設計、打造出來的人造植栽景觀千篇一律、工整劃一、毫無特性,根本問題出在「讓植物沒有特性」,各種植物的主體性及特色無法發揮出來,大家拚命地想盡辦法讓植物活成人之所要,而不是各植物的天賦特徵。目前的社會特徵即「數大色塊、花海趨之若鶩」,卻是沒幾年好光景,更不用說枝幹綠葉的特色、四季的風貌與變異。

迄今為止,我沒看過有人造植栽成為主體而改造環境氛圍的設計,也就是逼近自然靈性的場域,除了百年「廢墟」。

還是老話,關鍵三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也是人。

天然林的任何植物都有不等程度的意識及靈性,所謂的「生態設計」的原則之一,即在於意識及靈性示現的程度。

還有其他關於美學的、心理療效的、功能性的及其他,以後我再回答。

 

 

 

我在書寫回答時,上森公司臨時又捎來了3個問題如下:

一、請教玉峯老師,在從事生態學家的生命歷程中,是哪一個階段讓你深刻感受到人應謙遜的與大自然學習植栽設計。

二、請教玉峯老師,在台灣是否曾有看過在植栽設計上有回應到生態設計觀點的人為景觀。

三、請教玉峯老師認為對環境感知的敏銳性是天生的,還是可後天養成呢?若可漸進式培養,其根本為何呢?

就讓我臨場隨興口述。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回答上森景觀設計公司提問】

 陳玉峯


§ 提問四:如何做一個敏銳的植物觀察家?

簡答:「好為人師」者比較能回答「know how」的問題。常會被視為逃避問題,其實是最真實的面對「問題」回答是:我不知道。

答案一出答案死。台灣教育最是害死人的毒素之一,或是說專門培育笨蛋的利器之一就是只想知道how,所以市場曾在販售怎樣拜拜才有效?王永賺錢法如何成功的一百種方法》……

看醫生最大的盲點之一,就是相信醫生「治好」你的病;醫療是助力,一切主要是你自己好起來的,當然有些手術類的,外力是主因。人們喜歡相信他不必花腦筋的東西,最好是靈異傳奇。

我一輩子喜歡啟發know why的教育。

好吧,就從俗。「法不責眾、濟俗為治」正是奴隸制度。

最簡單的回答,愈是熟悉、愈是敏銳,但是千萬注意,一旦開始自滿就不斷地退步。上帝從沒創造有經驗的人,但在自然萬象之前不得不謙虛;有了豐富經驗而敏銳獨到的人,如果長期處於都會環境,或人際互動頻繁,很快起了傲慢心,就不用說了。

很久以前我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學習的心法千百種,總結先「虛其心」,在你瞭解「透徹」之前,不用太快下結論,更不必急於下判斷,讓心如虛空、如大洋,接納一切你能察覺的訊息,放下先前成見、放下「喜不喜歡」這類「逃避式」的託辭。然而,人類每個人的智能面向都不大一樣,的確有天賦差異,但是演化從來不是導向「完美」,天演一向多元,上帝也常常丟骰子,不過,愈是在自然界獨處、觀察一切,敬畏、謙虛之餘,激發出探索的原力,任何既成的方法都可學,然後覺醒,開創自己的一套。

 


 

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哈!】

 陳玉峯

 

 

我在小公園運動做操。一個包裹著尿片的小孩,搖晃地走向扭腰臺,他在鋼盤前摔倒;我看著他的膝蓋結實地撞上鋼板,替他叫了一聲痛。小孩爬起,轉身,奔向坐在涼椅上的媽媽。

接近媽媽時,他哇了一大聲才哭出來!

****     ****     ****     ****

三、五位老男人在慢跑,個個有氣無力,如曬乾的苦瓜。

這時,一個穿著曝露的美魔女迎面跑來,這群老男人瞬間挺直腰幹,生龍活虎般跑跳。

****     ****     ****     ****

數不清的案例,人們的行為似乎為了別人而做。從「本能、直覺」,經下意識、刻意,乃至潛意識等運作一探討,籠統「心理」的解釋,除了個體差異之外,如果是「普世人性」的部分,我將之歸屬於人類因團體互助合作,才從萬物中脫穎而出的「群性基因使然。

個體的「覺醒、省悟」常常也是從這等行為的思考逃逸而出。一般說來,單獨時與群體中的行為天差地別。所謂的成熟、承擔,須要獨立人格才較可能。

我留著最大比例有趣系列的省思、討論給讀者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