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善男信女恆不出頭天!】

陳玉峯
李岳勳前輩一生花了很多時間禪坐。我曾經訪談好美里太聖宮蔡隆德先生,蔡回憶起太聖宮委託李研撰《魍港媽祖》期間,李每到廟裡來,總是先打坐許久,才進行相關工作。
然而,李前輩在青年期或前壯年期,截然不同於壯年期以降之被各大廟宇爭相敦請蒞臨指導,他為文駁斥台灣的怪力亂神,依我認知,他一生一貫是倡導覺知的台灣先行者,他後來體悟出台灣傳統的宗教,不僅不是幾尊木雕塑像被裝神弄鬼者擺佈,而是自覺覺他的「寓像」,但為何670年前李前輩之鼓勵以科學代替迷信的努力,在如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人們沉迷在偶像崇拜的現象,似乎從未改變呢?!這牽涉到人性、人心本質上的大議題,從某個角度而言,科學也是另類的「迷信」,重點在於生命本身。
李前輩於1949118日,在「公論報」發表了一篇〈迷信雜談〉,內含幾則有趣的故事如下。
有天林家客廳的掛錶不見了,長老召集所有到過林家的訪客查案,無人承認。無計可施之下,他們相信神位上的玄天上帝必然「目睹」竊賊,因而拜拜卜杯。卜得連續12次聖杯,也就是概率4,096分之1,「確定」是一位從沒到過林家的青年所為,這位「衰小」的青年氣得拿了把菜刀到林家,將玄天上帝砍成兩半,然後丟給林家一大筆錢,足夠買新錶、新塑更高貴的神像,「平息」這「事件」。
但是事情未了,「衰小」青年的母親認為自家小孩褻瀆了神明,再度請神祭祀、陪罪,又花了一筆錢,云云。
第二則:
一個高中生怪罪一個初中生散佈該高中生的謠言,初中生矢口否認,高中生提出種種證據,初中生無能反駁時說:「你說我說你壞話,我說我沒有,這樣無法解決,要不然我們去城隍爺前發誓!」高中生生氣地說:「15世紀的木頭知道什麼,我明明有證據,為什麼還要向木頭發誓,你是什麼豬腦袋?!」初中生也破口大罵:「無天無地,無良之人」!
第三則敘述一個富家女去北港媽祖廟抽籤問婚事,抽到「戊子」籤:「總是前途莫辛勞,求神問聖枉是多;但看雞犬日過後,不須作福事如何」,恰好李前輩在旁,該女子向他請教,李前輩跟她說:
「妳問媽祖,媽祖要妳問自己;媽祖跟妳說好,妳自己不好也沒路用啊!」然而,如果她請教的是一般廟中「耆老」,則這支籤多被解釋成不好的,將來很可能埋下該女子的心理陰影。李前輩感嘆,畢生大事付諸偶然的籤詩,「未免太可憐了」!
第四則寫一位大商人,長年卜杯賺大錢,最後卻血本無歸的故事。
以上四則的類似案例,現今台灣社會幾乎是絕跡或少發生了,但第五則似乎是人性的通則,全球皆然:
草嶺潭建一座石廟時,由捐款人及金額統計,可得到一印象:愈是窮苦人的款數、款額相加愈多。「……所謂善男信女之類,在貧苦階級佔數最多,愈富有的,愈少善男信女……神明與貧苦大眾的關係似乎特別深厚。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善男信女就無從脫離苦海……病了,也要憑木頭去決定醫藥……」
蓋廟、雕塑神像,「就好像下命令要神明降附在神像上……只有運用科學,使科學在他們身上發生真實的功效,以事實使他們知道人類自己比神明偉大,無能的神明才能徹底地從這寶島掃下茫茫大海。」
李前輩書寫這篇文章時30歲,時間在228事件發生的28個月餘後,他正值血氣剛強的年代,他的思想還不很成熟,對台灣傳統宗教似乎尚處無知的時候,對人性、人心深沉的部分,似也尚未深入。或說,他自習日文書籍,還處於「科學青年」的階段。
然而,他已具備禪文化「自力聖道」的模式,只是氣血壓制掉若干寬容與慈悲,但聞嗅得出悲心洋溢。
相對的,百半年歲前後書寫的《禪在台灣》(3233頁),對於台灣人的求神問卜,有了截然的態度差異,不僅敦厚地為其辯解,還直訴西方心靈探索理論,賦予超經驗法則或靈覺的位階。
乍看之下,前後狀似判若兩人,事實上是「覺悟」前後,表現手法的成熟度的問題。同一個太陽,清晨、午后與黃昏的色溫在在不同啊!而上引第五則的現代版大致是說,不久前西方的「研究報告」指稱,貧窮的人的智商表現,常常比其本來的智商降低一、二成,而窮人由於忙於應付因貧窮導致的困境而疲於奔命,對影響其自身利害的選擇及判斷力,頻常失了準頭,因而更加貧窮或難以翻身云云。由於我不認為此類研究是嚴謹的「科學」,其「科學」的涵養與認知深度亦或不足,但的確可以呈現人性表現的若干傾向,如同年輕的李前輩之所嘆息!

我之所以舉李前輩年輕時代,而且是在民智普遍未開的1940年代,一個只有小學畢業的台灣人,竟然可以寫出在當時何等「激進(radical)」的文章,具足西方實證理性的思維,格格不入於當代,充分表達如培根等,「知識就是力量」,且此理性的力量卻在後來,融入右半大腦的性靈力量,我只能說李前輩從小早已卓瑩不凡。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愛與浪漫、俗、音】

愛與浪漫
夢,是超越自由意志的,是潛意識或靈魂的自由馳騁,赤裸式的自由自白。形之於外的、於內的,叫做愛;內、外不能一致的,就不叫做愛。欲望很容易,能愛不簡單。要有足夠、充分的能量與能力,人才能去愛。能夠真愛,靈魂與夢就能流瀉於自然,毫無得、失。
而每分每秒可以真誠、用心地過活,就是浪漫。
能愛且浪漫,叫做人。


對於太多事物的體會、感受溢於言表,絕大多數人都拙於表達,因而常常以扭曲變型的方式去形容或表現,甚至於以倍數誇大它的失真,特別在於人際之間,台灣人最容易掉入如此窘境,於是,為了掩飾或化解自己的無能,就做出大家常做的方式,這就叫做「俗」、「粗俗」;因為竟然那樣的離譜、失真都可上場,台灣人也就愈加百無禁忌、胡說八道、扯東填西,於是,每況愈下,成為「俗仔(豎仔)!」



老小說、電影名歌〈沉默之聲〉有段歌詞:(由賽門與葛芬柯合唱)
「老友啊我又來找你聊聊了」,「他們交談著卻沒有真正說話;他們聽到聲音,卻未曾真正傾聽」;他們「假裝寒暄卻充耳不聞」;「沒有人敢於驚動沉默之聲」、沉默之音,各式各樣的沉默之聲……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我們從來不孤單】

陳玉峯
筆者與林恬安、儲見智伉儷合影(2016.8.15;望春風電台)


2016815日我在望春風電台錄製節目,耳聞嚴玉霜台長前日拚死拚活,義務為「台灣微笑唸歌團」主持演出。我很好奇,嚴台長平時為電台事「校長兼撞鐘」,嘸眠嘸日,成天違反勞基法,幾乎24小時賣命難道還不夠,為什麼狗拿耗子、雞婆做義工?
原來是官衙為「微笑唸歌團」舉辦演唱會,臨場卻不見主辦單位官僚現身,衙門只有捐助微薄款項,博取主辦之名,而無負責之舉。嚴台長看不過去,主動跨刀主持。
我心納悶,如今地方、中央不早就是所謂的「本土政權」?為何對徹底草根文化,過往基層心聲傳達、故事傳說,完全台灣本土的傳統藝文心智如此鄙視?我看嚴台長手中的《唸啥咪歌》CD專輯(註:剛獲得德國某大獎)就說:「能不能給我一塊,恰好新朝某部長明天約我談台灣文化事,我捎給他,如何?」。
嚴台長手中只有一塊,但她從來效能、效率一流,她說待會兒幫你弄幾塊。
萬萬沒想到我錄音到一半,她不僅弄來了幾塊,就連CD的男女主角都出現在電台。於是我擱下錄音,跟「台灣微笑樂團」的林恬安(拉月琴)、儲見智(演奏大廣弦及大提琴)伉儷訪談。
「唸歌」在我心目中,正是數百年來台灣被統治、被剝削,不公不義的社會結構下,最弱勢者的歌謠休閒育樂,過往的藝人多九流底層,也多身障或丐幫等,無奈或萬不得已的謀生途徑之一。由於身心備受折磨,信手捻來的心聲,往往道盡普世人性的淒涼與絕美,弦外之音尤其入木三分。而走唱既久,自然懂得編創故事,形成很有意思的「吟唱詩人」,就連67千年前,希臘荷馬、印度兩大史詩的源頭,印歐共同祖先們一樣廣泛流行著這類庶民的精神活動。
我認為台灣的「唸歌」是配上樂器的即席吟唱;而無樂器,卻講究台語押韻與對仗,即是「四句聯」,現今勤於創作,且賦予現代化者如台南龍崎崎頂里的林仙化先生,他一直出版著《四句寶典》,並且他是素人畫家、雕師等等,榮獲地方政府的種種表彰,而自稱「草地博士」,我曾經在2015623日訪談他。然而,我更喜歡如嘉義梅山鄉耆老楊登讚先生的《番薯仔兵的故事》,他以七字四句聯描述我出生的那一年,他被KMT「台灣徵新兵」,列員「補充兵第一期」,前往金門戰地服役的悲辛與詼諧。
而年輕夫妻的「唸歌」,師承年歲近百的「國寶級唸歌大師」楊秀卿女士。他倆矢志保存、發揚台灣文化傳統之一的,秀卿女士的「絕學」。
望春風電台播音室內我口訪他倆。當我問到他們向公家文化單位如何申請補助時,林恬安欲語還止,豆大的淚水有如斷線般的珍珠,哭得我不知如何是好,也莫名其妙。
我很白目地向她說:「啊,妳是在咧哭甚麼碗糕?!」
她哭得更淒慘,勉強擠出幾個字:「啊,就很急、很危險啊!老師年歲那麼大了,我們的時間壓力很大啊!」
我還是聽不懂,申請計畫跟楊秀卿老師年歲大有何關係?
儲見智只好娓娓道來他們在文化保存與演唱創作過程中,跟政府機關交涉的過程與辛酸。
原來他們依據唸歌演唱需要的內容提出申請案,不懂得台灣當前「近親交配、聚黨結私的公關網脈」,更不善於審查機制的「眉眉角角」,衙門的承辦人、審查人斥責他們:「你們不能這樣主觀,你們又不是民俗類,又不熟悉辦法
……」,的確,民間基層怎麼也參不透換了位置馬上換了腦袋的權勢者,為什麼翻臉如翻書。
「……台灣有多少藝術家如楊秀卿老師,走唱江湖七十年,她還是國家文化部指定的人間國寶,我們幫她舉辦這個〈走唱江湖七十年〉的案子,這個巡迴音樂會竟然一場補助八千元!這,怎麼做?我們說那麼可不可以縮減場次,他們說不行,十五場就得辦十五場……」
天啊!我想到「夢想家、夢想家,夢想三億到我家」!
「……這些年來,我們儘量去找些免費幫忙的……我們第一年辦的時候,也是文化部,那時我們申請到了8萬元……」
「沒有啦,第一年也沒有啦,第一年是信義房屋贊助的,第一年市政府沒幫忙!」林恬安糾正她先生。
「唉!忘了啊,不知道是6萬還是8萬,反正這3年都是個位數的補助……」
難怪!他們憨厚淳樸,只知道在藝文自家工作上拚死拚活,一碰到衙門的顯性強勢文化,這些隱性次文化中人只會「目珠金金人傷重」。
我問過他們的工作內容、經濟狀況、樂團經營等等,突然一種沉默深淵的感覺,如同瞧見風雨中一窩折翅的雛鳥在樹梢,而自己愛莫能助。
我拿出皮筴,掏出所有的紙鈔:「不好意思,臨時沒袋子,這不是贊助……」
林恬安哭得更大聲。儲見智跟著哭:「夭壽!不可以啦,這樣不好啦!」
「這個不是『錢』,我有機緣我會試試看可以做什麼。這是我們的共同文化,我們共同的文化母親,你們不要見外,我只想告訴你,我們從來都是兄弟姊妹,我們從來不孤單!……」
「不好啦,這樣我們會寢食難安……」年輕夫妻簡直是嚎啕大哭,哭得讓我大笑……
好不容易送走了他們,錄完節目,我下樓要取車回家。
嚴台長追了過來:「陳老師,啊你都沒錢了,怎麼付停車費?都是我『害』你的啦!」
就在這瞬間應現了剛剛自己說的:我們從來不孤單啊!

儲見智分享「台灣微笑樂團」打拚的過程(2016.8.15;望春風電台)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瓦斯發火、鐵樹每年開花】

陳玉峯
楊風教授前輩在他的臉書上Po出一則題為「冰河發燄,鐵樹華開」的短文,敘述一故事:
禪師得病,問服侍他的人說:「人活著是因為有呼吸。但我的呼已經沒了,卻還有吸。我要告訴大家,來者不來者,就是痛苦的根源。什麼是來者不來者呢?」侍者莫名其妙,禪師只好又說:「五天之後,你就知道。」
五天後,禪師寫下四句詩後,就死了。
「本無生滅,焉有去來;
冰河發燄,鐵樹華開。」
楊大師在下面加註:
「解脫者的生命,不生不滅,沒有生與死,也沒有來與不來。來者不來者,正是有來有不來、有生有死的凡夫。沒有生死、沒有來與不來,不生不滅的解脫者,就像冰河起火,鐵樹開花一樣,真是希有難得,不可思議呀!」
他一Po出,我就留言:「胡說八道、滿紙荒唐。」
立即有人質問:「陳玉峯,請問,那兒荒誕不經?又那人胡言亂言?」
我隨回:「哈!」
他回貼一幅笑出眼淚的貼圖。
我們瞬時對答的上下,則一些楊大師的學生、友人的噓寒問暖,以及若干「信眾」式的留言。
唉!分別識一出,見者有份!楊文「客」寫,筆者「主」答,所以答個屁啦!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也跟著台灣「信徒」胡亂「發燄、花開」,許多層次、不同「世界」,愈講愈「死與不死」。楊大師明知中國地理及古代知識不足,硬將「冰河發火、鐵樹開花」強說成「希有難得」,以楊大師曾任教的台大校園中,鐵樹每年都開花,總得加註嘛,免得現代人死在句下,無法體會今古假言說的分別所智引起的混亂。

禪師死就死好,何必又放個臭屁?因為「五天後,侍者鐵定也不知道」!生滅、去來、有與無、解脫與凡夫……這些藉二元對立要破二元對立的手法,都是屁啦!但是還是要放啊,既是屁,就是已經放出來的臭氣啊!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歡迎融入台文系所大家庭─給新同學的平常話】


年輕新同學們,大家平安、愉悅!
我是這學年度新朋友們的「導師」之一,或說你們是「我的導生」,但我實在很不喜歡這樣的名詞,以及其背後行之長年的,酸腐教育的本質。這種制度的出發點似乎是善意的,卻在長期的政教合一的蛻變中,形成像是行政(花錢)了事、填填報表、形式應付、向上交代、責任推託的代名詞,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或抹殺歷來許多導師的竭心盡力、慈悲愛心等等付出與成效。
說些直話,我340年在教育界,最討厭「訓導、輔導、教導」等威權、權威的思維及心態;我反對軍國獨裁時代的軍訓教官,我否定「操行成績」,因而在制度沒能改變之前,我將「操行成績」交付給學生自理。
而這套君、親、師的專制霸權設計,卻穿上美美的溫情主義外衣,表面上深情款款地安慰你、撫慰你、鼓勵你、勸誡你……,但其內容多半是催眠人不思不想、不勇於面對過往夢魘或竭力逃避真正的問題,因循腐朽的奴化教條而不自知。
我欣賞且實踐的是自我成長、自我承擔,而且,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國家負責、對地球生界負責、對歷史時空負責、對神與靈魂負責,以及對宇宙負責!
任何人都可以是任何人的導師,宇宙萬事萬物萬象都是我們的導師!生命是掙扎、生命是戰鬥,充滿苦痛與歡樂;生命隨時隨地隨人隨物,充滿有意義的際遇,重點是你是否已具備足夠的敏銳度、反省力、同理心、創造力,將之轉化為美妙的火光,照亮別人、溫暖自己。我相信,在未來的時日,你們會教導我很多東西,讓我成長!
以下,談實際、實務。
對談、溝通、分享、分擔等,是生活藝術。我將每學期的「導師生餐飲溝通」帶到自然界去。原則上三天二夜,2016129-11日,我將聯合簡義明老師、鍾秀梅主任或其他老師,也許會加上一、二位有智慧的朋友,跟大家前往大塔山、阿里山、水山等高地,白天解說台灣生界的前世今生、自然資源開發史與台灣文化或文學,晚上上課、溝通或天南地北。生活處處是教育,生命、生活、生存、生機、生意,樣樣可以瞬息互相啓發。
現今阿里山旅遊所費不貲,但同學不必擔心。自由報名參加者,每人先繳交保證金一千元,交付班代管理。旅遊回來,全額退還,而報名卻無故缺席或當天退出者,不予退款。至於每人旅遊費用要平均分攤多少錢,完全自由。旅遊回來後,我會公佈結算,例如每人3,600元,你可以交36元、360元、500元、3,600元、36,000元或任何數字,或完全免費,悉聽尊便。重點是,我不會也不想知道誰交多少錢,那是「你家的事」,請注意,道德是自己對自己的承擔與負責,與他人無關!
同學們不必替我擔心,花費的不是「我的錢」,我有朋友會贊助,我的薪水也不是「我的錢」,取之社會、用在社會,特別是社會未來的生機。
除了自然生態旅遊的解說教育之外,可能還會安排一天的人文或文藝之旅,交通、餐飲完全免費。內容另行公佈之。
其次,談及溝通、交流或「輔導」。
特別要提醒的是,千萬別去比較那個導師怎樣、那班待遇如何?我強調自覺、自重,更該包容、尊重別人的自主、自由。年輕朋友們,房龍(H.W.van Loon1882-1944)的《寬容》一書很好看,沒幾天你即可消化寬容的菁華,他還有系列名著,都值得閱讀。
我想說的第一類型的溝通,就是自己同自己的對話。通常最有效的自我溝通,就是閱讀,雖然表面上閱讀的是同古人、同前人、同別人的間接溝通,事實上也是自己跟內在自我的直接對話,藉由別人的思想刺激,引發你的思維系統。
建議大家,威爾˙杜蘭(Will Durant1885-1981)的《西洋哲學史話》(或譯《哲學的故事》)、《世界文明史》系列,還有新近巴森(J. Banzun1907-)的力作《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等,都是具備透視、貫串人類文化遺產的全觀者,對學習的視野、心胸格局等,必有助益。
第二類型的溝通,即現今文明最「偉大」的發明。手機網路的低頭專注,既是個人跟雲端他人的虛擬實境,也可包括任何人際的表象溝通,卻也是現代人的大危機與大陷阱。
有史以來沒有人造物可以相比擬於手機、網路!一天24小時每一分秒都有幾十億人,陷入正反兩極、好壞參半的小盒子世界。究竟是人玩手機還是被手機玩,沒人說得清。
但的確,它是個夭壽厲害的工具,因此,你必須「玩出你的智慧」來!
我大約每隔23天,就會在「山林書院」的BlogFBPo出文章,以及分享一些好玩、有趣、意在言外、反思、輕鬆,但可以有深意的東西,包括藝文、自然等。年輕朋友們只要你願意,我們可以相互為臉友,將「導師生」的聯繫形成立即性,但一般學校上課等資訊,還是請利用Moodle,還有助教、在我研究室打工的學生及系辦等,他們都是你們聯絡的窗口。
第三類的溝通,包括現制的「導師」、「導生」面對面的談話、公共活動等,我已經將它改型為自然之旅、藝文參訪、第二類型聯絡等,但第三類型卻始終是最根本、最實在的人際交流、溝通,這是真實世界,畢竟「眼睛能講的,比嘴巴多很多」,有研究指出:人只要四目對視超過幾秒鐘,就可以產生互信、同理、包容、友善、支持等正面能量,更何況加上聲音,具有獨特力量的聲音(註:可參考拙作《廣播側寫》一書。對了,在「山林書院」部落格上,Po有我在電台主持節目的內容,每周更新一次,一次一小時)。
同學們,如果你遭遇生活、經濟、讀書修課、心理、家庭、健康或疾病等,種種問題,或有困難時,你可經由各類途徑與我直接或間接聯繫,記得,台灣文學系是個溫暖的大家庭,也是放眼社會、國際、宇宙的培育所。
然而,我要特別提醒的是「同輩、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多多關切同學、多替別人設想、多為別人服務、多些客觀與同理心,少點自我、少些自私自利等,你會成長得更健康、更可愛、更有魅力,但千萬別造作,儘可能不虛偽。如果你發現同學出現奇怪現象或有需要被關切、協助時,除了你自己願意伸手幫忙之外,也請告知我。
關於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如何破除自卑情結,如何從自我人格走向社會(公義)人格、生態人格、靈性人格、世代時空人格等等,以及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訓練,我隨時、隨境遇,會在課堂上同大家分享、討論。
此外,我研究室的書,如同選修我授課的學生,大家可以來借閱,自行登記;歸還時,同。如果要購買我的著作,依全國公定作者價,6折。我不賺學生錢。經濟困難者,隨意或免費。研究室置一箱子,自投自找錢,無人管你。
我信任所有同學,大家正是台灣未來的希望、世界善根之所在。難能可貴我們有緣分相聚相識,年輕世代儘可能養成正向的態度。態度,如同花草樹木的頂芽,永遠向光,朝向光明面成長。
謹此,無限祝福!

陳玉峯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致研究生選修者─「台灣生態旅遊暨解說教育」】

陳玉峯
日前我應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之聘,擔任某研究生論文口試委員。除了依循歷來的口頭表述報告、攻防答詢、委員會商等程序之外,突然我想到何謂研究、研究生?我們遵循西方數百年專業化、學術社群認證化、社會結構鞏固化,按部就班地制式化,取得所謂的學位,享受社會階層基本保障與及相關權益之外,我所關切的,或在乎的,是這套系統(研究)之與生命的關聯或關係。所謂的學位,可以象徵(代表)什麼、承載(當)什麼、提升什麼、轉化什麼、改造什麼、託付什麼……?它讓你的心靈富饒深化、活化,還是讓你陷入某種囿限或自我綁架?研究生涯的學習,究竟是賦予你向無窮開發的能力,讓生命衍展萬花筒的向度或深度,還是讓你掉入過往的典範,扼殺潛能與爆發力?
簡單地說,我根本懷疑現今研究所的教育,很大的一部份是自我設限的機器,創造了一大堆的匠師,卻遠離心智、心靈、靈魂的無窮引爆點。露骨地說,我認為現今一半左右的大學生不適合唸大學、大約3分之2的研究生不宜唸研究所,至少也有一半以上的大學教授不適任教職。
在台灣現今的大學或所謂學術界,講認真話、平實話而不會得罪多數人的人,不算人才!
為什麼有不少大學老師被諷刺:除了博士論文最有水準之外,一輩子的發表每況愈下?為何許多成績很好的畢業生(大學及研究所),就業後很平庸?為什麼台灣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初到西方國家深造,創發力被看扁?為何如今業界寧可用大學畢業生,而不願任用碩、博士?究竟台灣的研究所的制度、體質、訓練方式及內容、指導教授、研究心態等等,之與這些現象有何相關?稍大問題不說,為什麼系主任等告訴我「研究生士氣低迷不振」,「研究發表不彰、意願低落?」……
我在南藝大口試時,問該研究生(論文內容之外):
「你在研究所56年期間,不管讀書、研究撰寫、野外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你自己為自己的發現、撰寫、拍攝的內容而欣喜若狂、得意忘形,或陷入生命危機、苦痛的時段?其內容是何?」
該生所答竟然只是被「被他拍攝者」的話稍稍動容,而答非所問。我也發現,他差不多全然不知口試的「攻、防」,只是以溫吞水的模式,敘述無滋無味的「旁白」,他似乎聽不出凌厲、銳利的提問。我也告訴他:
「所謂學習,包括這口試也是很重要學習的一環,是思辨的操演,而不在於口試通過與否的結果論。生活無論大小,樣樣可學習啊!……」
在今天研究所選修課的第一堂,我想提醒大家,可不可以弄清楚研究所制度、教育宗旨、學位、專業化、學分等等的緣由、歷史發展及其背景,它們的來龍去脈、根本意義或優缺點、問題等,包括論文格式、文獻引證之出自於西方「人文主義」,乃至文藝復興以來的沿革。
這面向,是你們身為研究生切身的常識,不妨自行閱讀巴森(Jacque Barzun,文化大師,1907-)的《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一書。
而我在上述,潛存的一重點是:一個研究生與其研究所的生涯,內在教育之有無相聯結的問題,講白話,一個研究者如果不能投入研究到「發狂的」情境,大抵不是研究者。所謂的研究,大致就是內在心靈、心智,同造物主的對話、吵架、抗爭與敬畏的流程,附帶的,當然是挑戰過往的學說,研究從來都是顛覆母體文化的過程!
其次,我要談我們的系所叫做「台灣文學系、所」,之所以設立台文所的目的,就是要研究生們顛覆掉現行台文所!現行台文所不被革命、不被顛覆而重新改造,則台灣文化、台灣文學,甚至台灣前途希望渺茫!
這些話有可能你必須在120年後才能體悟,但我今天已經在你的識海或意識海中,種下一粒種子,就看你往後的造化(cf. 佛法唯識論)。
顧名思義,台灣文學系大分為台灣文化、台灣文學的內涵及其表現的手法及技巧。我在這裡開課自許的責任與特徵,至少得彌補人文科學稍欠缺的台灣自然生界知識,因為文化、文學的背景,必須涵括天文、地文、生文及人文的全方位基礎上,從台灣島在全球生界的前世今生,談到近代文明開拓史、政經文發展史等,藉以解析之。
而這些基礎,我是在大學部開授「台灣自然史」、「台灣的自然與宗教」、「台灣生界田野調查」等課程闡釋之。大家並無如此背景,因此,只在研究所開一門課的囿限下,我改採一或二次上課一單元的演講,也就是整合性的講授,課程名稱是謂「台灣生態旅遊與解說教育」,一方面就由特定地區的時空全觀解說講授;二方面藉由解說教育的生態旅遊模式,解決基礎科學的不足。
前面談到研究的熱情及其與生命火花的交織,請容我以己身從小到大,對生命的困惑及追尋,側面解說我的探索觀,也就是〈生命怎能教育─年少豈能不輕狂〉,以及〈環運者背後有座山林〉等二講。前面也談到認識論、讀書做學問的方法論;後者以我從事的環境運動,也是台灣保育運動的滄桑史,由我在大學唸書前後,乃至抗爭的境遇之如何存有研究背景、情感支撐,而以幾首世界古典名曲比喻、交纏之,相當於文學化的合理追溯。
這兩講算是研究的定義,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一種客觀且主觀的理念與信仰。接著,因為我們是「台灣」文學系,我必須講解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我由鄉土原理談起。這是我一生在台灣土地生態學習的心得,以及全理論建構的基礎,大分為自然(土地或地理)的情操、土地倫理及文化原理。這些內涵從唯物史觀,到禪門自覺;從自然科學到靈魂意識;從理性知識到直覺抽象,時而非常具體易懂,時而極度幽微直觀,恐怕不是一般研究生所能很快掌握,但大家不用擔心,我會以淺白的敘述,或以說故事的方式,明切暗砍,剖入你內心屬靈境界的某些層次,即令你在當下茫然卻又有所感,而滿天金條,要抓沒半條。所謂鄉土,是一個人在時空原點(0點)的被設定或自我設定,以及其認知、認同,乃至產生若干行為的心理狀態或過程。鄉土有一個人出生時被註定的出生地及生日(個人的神聖時空);有童年的鄉土;有生活(工作、求學)的鄉土;有性靈(信仰)的鄉土……,時而互相重疊,時而溢出記憶。
以上「鄉土」的定義或原理,可能你一下子摸不著頭緒,這一講,我會讓你猛然領會「對唬!就是這樣啊!」然而,我會馬上切入近來出版的,關於綠島與台灣人的4本書,但最終的總貫會,我是想談鄉土原理的大弔詭,也就是台灣文化的孿生突變種「綠島」。我認為綠島是明國人不食清國粟,逃出福建、拒絕台灣(已被清國統治),先到小琉球建立基地,卻遭清國軍隊掃蕩,再找到綠島定居。1895年之前,綠島從未被中國政權染指,之後首度被日本人統治,卻在國府據台之後,徹底國府化,而國府化之前,綠島的福建人(以及達悟族的混血)幾乎被熱帶新鄉土所同化。或說,綠島人的鄉土及主體意識,在2百多年來是逐步淪喪的。這面向的研究從未展開,而我從20146月底首度到綠島,立即被綠島的神鬼奇航所吸引。
同學們可從《綠島解說文本》加上親身旅遊至少一次,大致理解、回溯綠島的全面資訊。然後,閱讀《綠島金夢》鬼故事與挖金,再牽引出「阿賢仔」這位男主角的傳奇(《阿賢仔》傳說自述、書信體小說,出版中)。稍深入的生態專論詳見《綠島海岸植被》。
然而,課堂上我只能擇述《阿賢仔》的故事,重點卻擺在生命的深層歷史(詳見〈詩籤解〉,收錄在《南一段行腳─世出世間》)。
至於本課程的「教育解說」的界說,請參考〈解說的解說〉,收錄在《綠島解說文本》20-25頁。
從鄉土原理到綠島4本書的反思與思辨,我期待大家探討的核心議題,書中都未曾明講。因為大家都是研究生層級,我才在此提出。
然後,我將講授「台灣的土地倫理」,加上「台灣宗教文化的底蘊」,也就是觀音法理的解說。這兩講直探台灣自然及人文核心。
剩下來約一半的週次,則採定點、定區的生態旅遊及解說,這方面太多內容可談述。而野外旅遊可能有兩次,一次是32夜的阿里山區之旅;一次是1天行程的文藝(工藝品)參訪。此外,可能延聘專家學者專題演講12次,也就是一山一海。
本課程一般在國內開課的內容或所謂的「學術」常見者,我放在學校Moodle網上,但我不大喜歡講述,因為我是理科背景及40年台灣生態調查、學習者,我有偏見地認為那些東西「沒學問」。而西方哲學之走向荒野者,我會在課堂上指定從梭羅到現今的自然哲學圖書,包括如羅姆斯頓的幾本,也會放在研究室供大家借閱。
關於台灣所謂的「自然文學或書寫」,請逕自上「山林書院」數百篇文章自行閱讀。另可參閱剛出版的拙作如《自然音聲》、《南一段行腳─世出世間》等。
最後,請談修習本課程的一期待,也是配合系上希望提升研究風氣的嘗試。請大家不妨構思,如何利用本課程,為自己參加研究生論文發表做準備,也就是說,你可以自訂研究題目,一方面引(利)用本課程授課的內容,融入或加入你研究的題目及內容,撰寫至少一篇可供發表的論文,當作學期報告,而繳交給我的期末報告可以不必全篇完成,而只交部份。如果你經濟上有困難,可以私底下找我,或可小額贊助你的研究。
若不願作此嘗試者,報告可採往例的每週心得及閱讀12本書的析論,例如阮湘盈的〈萌〉(收錄在拙作《自然音聲》200-221頁)。
生態旅遊的地點或地區大分如下:
1.      墾丁及全國海岸之旅
2.      阿里山檜林暨全國中海拔生態之旅
3.      合歡高地暨全國高山大觀
4.      台中暨全國地理生態區劃
5.      後勁暨宗教文化的環境運動
6.      天龍暨東台生態之旅
7.      綠島暨離島之旅
相關生態圖書可參閱拙作《台灣植被誌》15冊。

課程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