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學生」】

陳玉峯



20餘年來,我在體制內、外「培育」的「學生」中,大約有三、四位,因為在公、私利性格的顯著偏頗,我老早斷絕關係。他們各自領有「一片天」,幸虧尚未取得「公權力」!這也是四餘年來我在成大,之所以不願「掛名指導教授」的部分原因,畢竟傳統所謂的「有教無類」就可以了,不必「掛名」。有個例外的,「有趣的」掛名,是僅僅13天就碩士畢業的學生,那是因為如果我不伸出援手,則他耗時6年的努力就被死當了矣!之所以「出手」,純粹是站在台灣公義、希望的立場,而不是私人情誼,因為當他13天的「指導及畢業」的「指導教授」之前,只聽聞過有這麼一位投入公義抗爭的學生,而我不認識他。
從台灣當今的價值觀或社會氛圍檢視,顯然我是太過「嚴苛」而「不近人情」;由特定角度,我是可以雲淡風輕、「事不關己」,在心性上我也可以毫不沾黏,在此著墨只會彰顯自己的「低下」,何況這三、四位「學生」,迄今一樣在各種傳媒等,不斷在傳播「我的」理念或知識啊!
近日「我的學生」單純可愛,讓我想起長年來的「師生關係」,事實上我一向沒有「學生不學生」的心態分類,而是人與人對等、相處的角色,不是社會階層關係。這是基本人權,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曾經我依每隔10年為一代,分析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在時代、社會變遷中,集體人格的總傾向,當時我認為1980年代出生者,殆為台灣最幸福的一代,而1970年代則普遍相對的,有現世、現實傾向,相對較欠缺理想性,「看不見」長遠性。2016年的大一學生,似乎是典型3C世代告別台灣傳統,最顯著的分水嶺。
20182019年是我退休前,在體制教育的結尾,我相信,也希望可以帶出一、二位對台灣、對世代,得有大正面影響力的人物,也就是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1990乃至千禧年代出生者,面對的是台灣過飽和耗竭利用後的殘局重建,一切都相當艱困,卻是我抱以最大厚望的世代。話雖如此,其實不分年齡,我誠摯地相信每個人都是無窮希望的力量。(2018.10.6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迷漾山林(2) ──臥船洞的數據或資料】



陳玉峯
§ 實證
台灣歷史上像我一生都在做野外生態調查的人可能不多。
每多調查一回,我的新困惑就多增加許多。
表面上,我又增加了許多「新知」;事實上,新未知、新困惑增添更多。
我遠比莊子的「生有涯、知無涯」更透徹。
就是因為知道太少的人,才可能組合有限之知,成就人間世的知識海。
禪佛洞燭「分別識」的沒完沒了,才想要徹底從根源處消除「無涯而有限之知」;而「悟」太簡單、太明白了,所以「分別識」永遠悟不了。我之所以知而無知,無知而知,是因為我隨緣而知,連究竟也不想究竟,悟了真的不如何。然而,唯物之知我務實且單純。我就是受不了毫不檢證,卻說成好像已知的人、事、時、地、物。大多數台灣人喜歡「騙人騙到自己都相信」!
這次我到臥船洞、仙人洞的工作項目之一,是要丈量歷來從來沒有人實際測量的大小問題。這是「新知」客觀的基本數據,無所謂知或不知,而是務必精準的基本自我要求。
山徑行走中,猛然出現了臥船洞。我目光一接觸,瞬間感受「到了」(2018.10.7)。

§ 臥船洞數據

2018107日下午340分,我們抵達臥船洞,開始測量。
臥船洞位於北緯23.57401度、東經120.78310度;海拔高度約1,682公尺。
楊國禎教授、邱柏榮、梁羽楓等,拉開50公尺長的皮尺,二次銜接,測得洞口東西兩端長度為61.6公尺;王豫煌博士以雷射測距儀測得54公尺。
拉皮尺測量洞口長度(2018.10.7)。

臥船洞東側(2018.10.7)。


臥船洞西側(2018.10.7)。

由於洞口存有大、小石塊,且地形高低不平,皮尺無法完全筆直測度,加上斜角因素,故而皮尺丈量所得,數據可能略為偏長。
由於天色偏暗,霧雨作祟,雷射顯然數據偏低。
洞內外看雨霧的異象(2018.10.7)。

加上其他考量校正,我估計臥船洞口長度約60±1公尺。
臥船洞口朝向正南方,向內作弓形或半碗形內凹,然而石洞內壁凌空突起,宛似帆船底側臥,是否即洞名的引發想像,我不確定。
臥船洞從外圍或上空觀察都算隱蔽,是名符其實的山洞。
洞內懸空突出的「船底」(2018.10.7)。

臥船洞的深度(寬),以目測最內凹處,由洞口投影點向洞內石壁基腳點,皮尺量得22±0.5公尺;雷射17.8公尺。雷射因為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太大,可略。考慮微地形,以及不同測量人的不同觀點,我粗估後,宣稱臥船洞中間部位,深度(最寬)約20公尺。
測量長度的中段,以及深度線的交會點向上,雷射測量洞高為15.26公尺。我估計最高約16.5±1.0公尺。
§ 洞內植物
測量及調查時,正值下雨,無法進行洞口外的森林社會樣區取樣,我只記錄可能是「假長葉楠 優勢社會」。除了假長葉楠之外,物種如大葉柯、校力、黃杞、三斗柯、白花八角、粗毛柃木、西施花、巒大香桂,等等。

臥船洞口開向正南,洞外原始林殆為相對潮溼型的「假長葉楠 優勢社會」(2018.10.7)。

洞口上方岩壁上植物,天雨,放棄調查。
洞內植物名錄如下:
伏牛花、阿里山灰木、慈恩胡頹子、台灣常春藤、小葉白筆、長梗紫麻、蜜蜂草、四齒萼草、平柄菝契、深山野牡丹、崖石榴、卜萊氏月桃、短柄冷水麻、樓梯草、冷清草、曲莖馬藍、喜岩堇菜、布德勒藤、巒大秋海棠、阿里山通泉草、尖舌草、愛玉子、紅果薹、束草、竹葉草、台灣崖爬藤、全緣卷柏、華東瓶蕨、大鳳尾蕨、奄美雙蓋蕨、蛇脈三叉蕨、斜方複葉耳蕨、台東耳蕨等。
調查過於粗糙,趕路、下雨等無法塞責。以後有機會彌補之。
臥船洞西側洞內岩壁上水溼及藻菌形成的不同色帶(2018.10.7)。

§ 臥船洞的成因?
只是由觀察而來的推測。
由洞外山徑上觀察,臥船洞原本應為巨大砂岩塊,在遠古時代因節理或裂縫,經雨水等滲漏、侵蝕,在地震、重力拉扯下,掉落。
更早年代之前,現今洞口前步道可能因為小溪溝經過處,或更可能是河川上游的向源侵蝕區。於是,基腳崩落或被流水切割、掏空,岩山沿節理斷續掉落,而逐步內挖成洞。
現今洞內岩塊上,顯著的地下水滲出的痕跡,暗示石塊掉離上方岩身之後,因下方基質流失而向外下滑,且係日積月累,長年滑動,或地震時,有較劇烈的走動。

避開草木遮蔽,看得出洞口上方西側,大塊掉落的岩塊沿節理曲線成特定角度崩落(2018.10.7)。

由洞內岩層顯示,不同年代沉積了不同質地的,厚度不一的岩層,而其傾斜角度不大。
有趣的是,為何石洞是如此平滑新月形的內凹?
而洞內上方岩層上存有一些小洞(註:仙人洞更加明顯,數量更多),它們是在海底沉積年代即已存在,或造山成陸後所形成?形成的機制是何?我認為跟岩層的質地有關,因為這些岩壁風化後,卻可在雲霧重溼的中海拔地區,發展出乾旱沙地上的蟻蝨族群及其生育地!這是我在檜木霧林帶的調查生涯中,全國的唯一地區。
凡此,有待地質、地體、山洞專家前來解答。
洞內基部厚厚的岩層與其上的岩層質地各異(2018.10.7)。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優雅的松果】

陳玉峯



駕駛「少女的祈禱」車的司機跟我交情很好,有時,來不及傾倒的垃圾袋,他會幫我帶走,偶而我們會聊聊天。
傍晚,他看我提著剛採拾的一袋濕地松果,問我的不是它叫什麼,而是:「它敢吔發?」(它會不會發芽?)
因為他問得像真的,我解釋得很植物學。我發現他連果實跟種子的差別都分不清楚,我得從心皮、裸子、被子談起,談到溫帶、熱帶種子的生態差別,等等。
很快地我知道他有聽沒有懂,只是寒暄而已。
他回問我的是:蝶豆怎麼發芽?
嗯!幾百年了,台灣還是停留在唯用主義、貧窮文化。
我問他毬果很漂亮,要不要帶幾顆?他連回答都沒有。
唉!大概是「職業病」吧,他也許很困惑,我帶一堆「垃圾」回來幹嘛?!
幾年來我採拾了許多松果。有的,我以金油細心粉刷,形成一粒粒亮亮的藝品般(其實它本身就是無比的藝品,沒有任何人造物可以媲美);有的,寧願它保有原味,只是時日一久,自然氧化,也會加深顏色並腐朽,當然,因為油脂的關係,它在相對乾燥的環境,可以存在百年以上。
每一顆松果都是世界唯一。

今天的松果之吻。

說來有趣,我加工了一大批松果,耶誕節到了,我在學校發訊給老師們:要不要松果點綴耶誕樹?整個文學院只有一、二位老師要了一小箱;我舉辦聽友會時,帶了一批,要當慰問品也乏人問津;本來我上課準備一個學生發一顆,解釋果鱗(cone scale)、種臍、螺旋數列、常態與變異、帶翅種子如何飛翔飄落、傳播機制、松樹生態、演化……,也順便送給學生。試了一、二次,我還是「孤芳自賞」。

不過,幾年來我還是送出了一大堆祝福!
照理說、直覺講,人類天生對萬物萬象都充滿好奇、品味、探索的無限心,而文化的氛圍、價值觀的感染,卻叫台灣人視自然為糞土?我看見學生故意踩踏松果、踹踢松果,也拿來當棒球打,大概清掃期間,他們恨透了這些帶刺的傢伙?偶而,我也看到有人把松果撿拾一小堆,放在坐檯上。
有時,我撿起被踩扁的松果做修復,也就是泡水,讓每片果鱗慢慢合攏,回復閉合的狀態,讓木質纖維拉直、撫平,再讓它曬太陽,依序緩慢地螺旋展開。雖然不完美,至少復原個幾成,端視受損的程度。
台灣人短視的唯用,造成失卻了優雅。
基本的,細查自然萬物的耐心跟喜悅都沒有,卻可道貌岸然地說「靜體天心、萬物靜觀皆自得」,我不相信。台灣人總喜歡急切地擁抱失落;最大的失落之一,拋棄最富饒的一顆美麗的自心。
懂得品味、欣賞、細膩的觀察、由衷的讚賞,才可能由三度空間進入多維次的意象。莊重遲緩的行動不是優雅,否則重度中風更優雅;優雅可以是文風不動,可以是迅如閃電,可以是光。
松果的開展與閉合是優雅。肉眼看不見的千絲萬縷,依據不同寬度及長度的纖細細胞壁,從水分多寡作調配。我「聽」得見絲毫的緊繃或鬆弛的弦音,在意識奔流的洪荒中,感官識覺可以無限趨緩或超越光速(?);超自然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意識的本然;超越生死絕對不是古人以為的「立德、立言、立功」,那些都是糟粕,而是進入意識本身。
在自然界我分不清有何唯物或唯心,難怪有位古代的主教,在唯物主義與唯心論者正在吵翻天時,脫口而出:
No matter, Never mind
松果的優雅非弦外之音,而是意識本體的相會。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2018成大台文系生態旅遊行前資料(3) ──南橫東段天龍地區解說輯(下)】

天龍二葉松係2003年才被命名、發表的新種,圖為台20-175.5K旁的植株樹形。該樹種詳細資料請參考《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22-33頁。

20-182.5K,也就是利稻橋旁,天龍二葉松。

天龍二葉松毬果。

天龍二葉松毬果。

天龍二葉松老樹樹皮。

20-178.2K之利稻2號隧道。

20-179.2K公路大右彎點下瞰馬里蘭溪,溪上有新舊2條「霧鹿橋」,橋頭右建物即碧山溫泉休閒農莊,為原民所經營。台20-179.2K處即伊巴諾,為天龍古道與南橫的連接點。

1988428日所拍攝的舊霧鹿橋。

伊巴諾之後,公路漸漸逼近天龍「峽谷」。

20-179.9K下看天龍飯店及吊橋。

20-179.9K下看天龍飯店及吊橋。

1988427日拍攝,利稻橋之前所見之天龍峽谷。

20-181.8K所見之新的碧山隧道。




20-182.4K之峽谷景觀,18年(註,2006年)來已被毀容,而今又是另番風味?!

20-182.4K所見的利稻橋與碧山隧道。(2005.9.13
20-182.4K往東之南橫公路。



新利稻橋(台20-182.5K),其上方尚可見舊橋墩。(2005.9.13

1988725日所拍攝之舊利稻橋,今已消失。

20-182.5K的利稻橋與碧山隧道。(2005.9.13

碧山隧道。(2005.9.13

20-182.5K附近,公路已瀕臨溪谷。(2005.9.14



20-184.7K所見新武呂溪西南大支流的峽谷景觀。(2005.9.14

1988428日,由天龍望向碧山溫泉休閒農莊,可以提供比較18年來變遷。


天龍飯店自1988年秋開始為遊客服務。



天龍吊橋即日治時代「霧鹿‧霧鹿鐵線橋」。(2005.11.11

日治時代在今之天龍吊橋橋頭前設有「霧鹿‧霧鹿溪見張所」,此照片在現場展示,係毛利之俊1933年(昭和8年)所攝。

1988428日所攝之天龍吊橋。

由天龍吊橋回望天龍飯店。(2005.11.11

1988428日,天龍吊橋回望南橫公路,當時未建天龍飯店,吊橋頭左右各有一涼亭。

1988428日,天龍飯店位置之前的公路下坡,工人正除草整地。

天龍吊橋上,下看峽谷,高度有74.3公尺。

天龍吊橋至溪流水面或河床深度示意。



天龍吊橋日人遺蹟;當年建築吊橋的主事人之一,城戶八十八及其家人。

天龍吊橋盡頭左轉,上登天龍古道,中間樹林即太魯閣櫟。





東台岩生植群指標種─太魯閣櫟,其資料詳見《物種生態誌》99-106頁。

台東白匏子。見於台20-178K或海拔1,030公尺以下地區,量多。

台東白匏子。見於台20-178K或海拔1,030公尺以下地區,量多。

台東白匏子小樹(2012.7.7)。

台東白匏子新葉(2012.7.7)。

台東白匏子新葉成長(2012.7.7)。

台東白匏子成熟葉(2012.7.7)。

台東火刺木。原生於南橫東段台20-180K或海拔910公尺以下地區,量不多(被盜採)。

天龍古道段落示意圖。

天龍古道皮尺丈量斜坡長度及段落方位數據。

天龍古道沿線木本植物流水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沿線木本植物流水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沿線木本植物流水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沿線木本植物流水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沿線木本植物流水編號分布圖中各植株資料。

天龍古道兩側木本植物「物種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兩側木本植物「物種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兩側木本植物「物種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兩側木本植物「物種編號」分布圖。

天龍古道兩側木本植物主要物種胸徑級統計。

天龍古道步道,步道兩側526株木本植物當中,最多者即青剛櫟,達71株,佔13.5%

天龍古道步道,步道兩側526株木本植物當中,最多者即青剛櫟,達71株,佔13.5%

天龍古道步道,步道兩側526株木本植物當中,最多者即青剛櫟,達71株,佔13.5%

青剛櫟。資料詳見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64-70頁。

青剛櫟。資料詳見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64-70頁。

青剛櫟。資料詳見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64-70頁。

青剛櫟。資料詳見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64-70頁。

青剛櫟。資料詳見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64-70頁。

以天龍古道15種樹木為例,379株當中,有181株(48%)具有多幹現象,謂之「千手觀音」或「駢幹理論」。請參考《展讀大坑天書》。

以天龍古道15種樹木為例,379株當中,有181株(48%)具有多幹現象,謂之「千手觀音」或「駢幹理論」。請參考《展讀大坑天書》。

化香樹(羽狀複葉);天龍峽谷的樹木,一半以上是落葉樹,且落葉樹約半數屬於羽狀複葉。

化香樹(羽狀複葉);天龍峽谷的樹木,一半以上是落葉樹,且落葉樹約半數屬於羽狀複葉。

化香樹(羽狀複葉);天龍峽谷的樹木,一半以上是落葉樹,且落葉樹約半數屬於羽狀複葉。

岩生林的另一特徵即「轉位作用」,也就是一般森林中的附生(挺空)植物下降,成為地面物種,或諸多因子補償綜合作用下,脫離「常態」的現象。

轉位的崖薑蕨。其物種詳細,請參考《物種生態誌》465-467頁。

轉位的台灣山蘇花。

林床上的石葦、崖薑蕨等。

岩生林剖面圖(太魯閣櫟社會)。

黃杞(請參考《物種生態誌》34-37頁);岩生植被許多物種的種子傳播與山風、谷風有關。

黃杞(請參考《物種生態誌》34-37頁);岩生植被許多物種的種子傳播與山風、谷風有關。

黃杞(請參考《物種生態誌》34-37頁);岩生植被許多物種的種子傳播與山風、谷風有關。













無患子;3月冒新葉,4月葉成熟,4月底萌花苞,56月開花,10月果漸熟。1112月果黃熟;12月至隔年1月葉變黃、掉落,12月開始落葉,元月葉落盡。無患子的完整資料詳見《物種生態誌》320-326頁。由於氣候變遷,以上數據以現場、各株為準。


無患子四季。

無患子四季。

無患子四季。

無患子四季。

落葉樹上的半寄生植物李棟山桑寄生。

落葉樹上的半寄生植物李棟山桑寄生。

落葉樹上的半寄生植物李棟山桑寄生。

稀有蕨類俄氏鐵角蕨。

稀有蕨類俄氏鐵角蕨。

稀有蕨類俄氏鐵角蕨。

稀有蕨類俄氏鐵角蕨。

稀有蕨類俄氏鐵角蕨。

20-187.75K,霧鹿新村(日人實施集團移住之後所形成的新社區,而非傳統部落)入口的新標誌。

1988428日所攝,位於台20-188189K之間的下馬檢查哨(分局),今已廢。

新武橋之前,台20-198K的新武呂溪,此地即1988年成立的「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2005.9.15

新武橋之前,台20-198K的新武呂溪,此地即1988年成立的「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2005.9.15

新武橋之前,台20-198K的新武呂溪,此地即1988年成立的「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2005.9.15

20-198K之新武橋。

新武橋即跨越大崙溪,也是日治時代大崙溪吊橋遺址地,過橋後的山丘,滿滿是黃連木等岩生植被,亦開始出現栓皮櫟。(2005.9.18;台20-198.2K

新武橋即跨越大崙溪,也是日治時代大崙溪吊橋遺址地,過橋後的山丘,滿滿是黃連木等岩生植被,亦開始出現栓皮櫟。(2005.9.18;台20-198.2K

20-198.2K,即過新武橋之後立即銜接的小山洞。

初來橋(1988428日攝)橫跨新武呂溪下游。

海端鄉初來的大雀榕。「初來」的布農語即Su-lai-ya,是依據該地有大雀榕而來;布農語的雀榕叫做Su-lai-iath

海端鄉初來的大雀榕。「初來」的布農語即Su-lai-ya,是依據該地有大雀榕而來;布農語的雀榕叫做Su-lai-iath





公路兩側常態或例行除草,不僅靠山側盡力清除,駁坎下亦悉數割除,另有以殺草劑機動車輛定期噴灑化學藥劑……一條南橫或關山越天路,是鮮血與汗漬(以及金銀)鋪陳而出者;我以超過18年的觀察、調查與感受,體證了台灣山林老得比我還要快,也有些天然崩塌地正迅速癒合與重生。此間心情或許可以「南橫十帖」一文略加表述(請參見陳玉峯,2011,《山、海與千風之歌》,前衛出版社,34-67頁。

~沒有任何一片落葉,是經過刻意安排~




狹義岩生植被的特徵,依據陳玉峯(19831995)的界定及歸納,摘要如下:
(1) 中、低海拔溪谷地,母岩基質為主要的立地。
(2) 該等立地所發展出的地文盛相即岩生林,裸地至岩生林的系列植物社會及植物皆歸岩生植被。
(3) 岩生植被的社會結構或組織鬆散,環境因子及植物組成,多時、空的異質鑲嵌。
(4) 種組成偏向不耐陰但耐旱的性質。
(5) 岩生植被具有諸多分化指標物種,例如太魯閣櫟等。
(6) 生態系具有明顯的年度乾濕期週期更替。
(7) 具有較高比例的落葉樹種,或說台灣長期演化過程中,峽谷地形或岩生環境提供落葉樹的避難地(台灣近世演化趨勢不利於落葉樹);又,形成單種或混合的落葉林,例如黃連木、栓皮櫟、台灣櫸木等。
(8) 半寄生植物比例及數量較大,且常寄生於落葉樹上。
(9) 植物社會為簡化型,例如岩生林比對該等地區的原始林,層次往往減少一至二層。
(10)相對應於陽旱、陰旱、乾濕季節週期變化,岩生植物多具備特殊適應機制的能力,例如落葉、捲葉、高永久枯萎點等,防制水分散失的策略。
(11)考量較大尺度,常見上一植被帶的物種,下降至一植被帶的岩生生態系,是謂「下降型」。
(12)生活型表面上的改變,例如崖薑蕨、台灣山蘇花等,原本或一般常態係屬挺空的附生植物,其在岩生植被(岩生林)則下降為地生,殆因「因子補償」作用,而作「轉位現象」。
(13)岩生植被(以及乾旱、石質土立地)的樹木具有「駢幹現象」傾向(陳玉峯,19962001),或說一般立地的同種喬木,在乾旱或岩生環境中,具有產生連體多幹,或樹幹基部(接土或土中)多側芽萌長為新樹幹的現象。
(14)在上述「下降型」、異質鑲嵌的迷你棲(立)地上,呈現物種小族群或島嶼隔離化效應,就演化而言,乃變異及新物種形成的溫床。
(15)推論岩生植被物種的傳播機制必然有其獨特性,此為天擇之必然,值得探討。


百餘年來,原住民族以及外來政權血淚斑駁史的活動舞台的南橫低山地區,其生態體系的大宗,乃台灣植被原型之一的岩生植被,經由本段落的簡單解析,繼陳玉峯(19831995)的岩生植被界說,及其內涵十五項之說明之後,在此補充若干特徵。
(1) 岩生植被不僅擁有高比例的落葉樹種,且羽狀複葉的比例甚高,值得探討成因機制。
(2) 岩生植被是台灣植被的「原型」,提供多面向發育的種源及最小單位的群落。
(3) 岩生植被或可提供台灣形態方面趨同演化的諸多題材之一。
(4) 岩生植被殆為台灣植群時空演化的起始階段,提供未來生態模式研究不可或缺的實證內容或材料。
基於生態保育、全台維生生態系的復育,建請政府針對全台諸多岩生植被,選訂若干生態保護區,維繫台灣生機於不墜,而南橫東段絕對是最佳候選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