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台東林管處口訪備忘錄 ──個人史觀】


陳玉峯
 
台東林區管理處。



每株植物、每隻動物都有從出生、發育、生存、繁殖、衰老及死亡,或階段殘缺,或提前終結,這是個體生命史。
同一物種,或同一分類群(taxa)化約其世代交替嬗遞的進程摘要,叫做生活史(life cycle)。
探討生命在地球上如何進展、演變及其機制等等,是謂演化史。
瞭解地球形成以來,從無機環境的變遷,到生命演化史,以及其相關,也就是地球現象的一切進程,或謂自然史,也可包括人類發展史。
乃至宇宙史。
文史上的人類歷史,絕大部分或前、中、後期,大抵是成功者、統治集團及其特定人物、家族、族群的興亡紀錄,直到晚近,歷史哲學興起以降,龐多項目或專題史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個人或家族史淵源長久,到了現代,萬花筒大爆炸。
每個人從生到死或世代的故事,都有精彩絕倫、美妙萬狀、千奇百怪的際遇與情節、蓋棺論未定,得以撰寫、保存下來者,萬中不得其一。市井小民,人人一傳記,試問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生命史,他有他的大戲劇,憑什麼我得看你的?
傳記的意義何在?何謂好的傳記?光是忠於「事實」有用嗎?
藉由本文,我略加說明我的「史觀」,以及一生進行的工作大要,同時,針對此度前往台東林管處口訪,試作綱要介紹。
我從1970年代學習植物分類學、植被生態學,發願撰寫一部「台灣自然史──台灣植被誌」(註:依個人條件,大抵已完成),也就是嘗試些微詮釋台灣生界的前世今生,從地體誕生、冰河來回、生命遷徙與天演,形成現今八大植被帶,且花費最大時程調查研究植物社會(植被),以17大冊左右,交代台灣植群。
木麻黄的海灘造林。

第二大部份,嘗試進行「台灣自然資源開拓史」,相當於「台灣政經發展史」,本來依據年代進展,收集龐雜年代史,側重土地暨資源開發利用的撰研,大抵完成骨幹,然而,考量如荻野敏雄(1964)的《朝鮮、滿州、台灣林業發達史論》、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編委會(1993)的《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等等,相關圖書、旨趣的製作體例,之與個人志業及價值觀系統大有不同,在考量生涯有限,遂縮小範圍,先只針對阿里山區鑽研,完成《台灣自然資源開拓史系列(一):阿里山˙玉山區②──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等書,而後中斷。
第三大部分,探討台灣的人地關係、土地倫理,試圖整合成為《台灣文化誌》,因為個人認為,台灣迄今為止,沒有台灣哲學、台灣文化誌的創作。
這面向我迄今沒有系統化的建構,只從1980年代以降,配合社會種種運動、保育暨環保等,從政經、文化、教育、宗教、藝術……任何學門、歧異角度,逢機揮灑,包括獨樹一幟的自然文學與哲思,撰寫了560冊。其中,也有些素人傳記或專書,例如《蘇府王爺》等等。
我一生思維、理路是一貫的。從台灣自然史、資源開發史,到台灣文化誌,其價值觀、文化底蘊皆是連通而一體成形的,而類似的架構,縮小範圍,現在要口訪台東林管處的綱要,我將之歸類為三大要項:
一、台東林管處(前身「關山林區管理處」)所有歷來施業的歷史,包括歷史沿革、林班開發史、林管處歷年大事誌,等等,因此,必須整理全處史料、文獻資料、各林班及小班歷來台帳、各項業務綱要與變遷,相當於各縣、市誌。
這部分是土地史的骨幹,各項訪談的基本歷史背景。
二、口訪台東林管處人員,以個人為主的從業史,包括人物傳記史。由受訪者一生迄今,在林業或相關的從業史,談出所有記憶中的角色扮演、工作紀要、土地故事、經驗智慧,必要時延展成個人傳記。
在台灣歷史進程,以及台東林管處施業史上,受訪人從來置身此一歷史洪流中,透過傳記工作史,讓受訪者彰顯時代進程的特徵,不知不覺中,形成某特定面向的代言人,或被代言人。
這部分,訪談及撰寫人的素養很重要,能否以文學、藝術化的功力,交織個人跟歷史的合體程度,殆即成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是史誌,任何相關的照片、文字資料(工作派令等等)、文物、工具等,都需一併收集。
三、土地經驗、在地林業知識、有趣或有意義的資訊之滙整,建立台東林管處林業暨生態資料庫,傳承、累進、修訂、更新,更可使用於人員訓練、解說教育、解說牌或圖書、文宣、摺頁等等。
也就是說,將前述兩大項中,關於在地知識、經驗知識等,整合為專業化的內容,包括影像、照片、文字等,數位化處理,而以百科全書為理想,讓後來者使用,也不斷增加新知識。
以上,只是大項綱要或旨趣。
而口訪必備工具,例如拍照、錄音(影)、借資料紀錄、每項資料基本資訊等,另行上課講解;後續資料整理、建檔等,包括從口訪逐字稿、照片檔等等,之如何系統一貫化,皆在上課中細論。
柳杉疏伐工作計畫。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不老也不外】

陳玉峯


聽說我開的課有點兒口碑,不管什麼科系所,本國人、外籍生都會來選修,外加校外旁聽生。
這學期有位上學期已修過我課的外籍生又來選修,我逼他退選,因為選不同老師的課,增加多元、多樣知識與思維向度。他不依,堅持續修。
他交來的報告,讓我耳目一新」,列舉幾段分享:
「老師今天提及理解、瞭解、悟覺及靈覺。我記下:理解是理性的運作;瞭解是真正有消化的知識。其實,人際關係也一樣。我大一來校時,幾乎每個同學和老師都問我:你怎會來台灣讀書?你怎會來○○系?一開始我直接回答,我喜歡台灣,他們接著問:何時學中文?父母是台灣人?……根本就是我來校時的『面試』,帶給我很多的困擾,我不知道他們只是單純想聽外國人稱讚台灣,還是想要認識我、交朋友?因為他們隨便問完就鳥獸散,重點是我現在大三了,當初問我問題的人,沒一個記得我的回答。『理解』我當初回答的人,現在無人記得;『瞭解』且記得我的回答的人叫做『朋友』!……
「我剛來成大○○系時,每位學長姐、老師都會跟我說:『每位○○系的老師都人非常好,很有人情味,都會關心所有的學生』等等的,非常好聽的話。因為我很單純,聽到這些話都會相信。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現在大三的我發現這些都是表面上的話,現實沒有那麼美好。
雖然每位老師都對外籍生的我非常熱情,但有時候會看到有些老師只在乎自己的權利與意見的面貌,例如這學期修一門幾乎每份講義都是英文的必修課,老師常強調台灣及台灣文化的特色及重要性,但是老師自己言行不一,講的跟實際上都不符合……系上許多老師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感覺每個老師都覺得自己講的才是對的,也最喜歡對他們的意見會同感的學生。
我在○○系讀書快滿三年了,我發現我們系上的情況和台灣的現象是一模一樣的,許多人都批判別人的意見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我覺得教育對國家非常重要,因為教育像國家的鏡子,教育環境會反映那個國家的社會。
老師們表面上說『自由』、『民主』,不過最喜歡『聽話』的學生!」
我在講解最簡單的東西最困難,包括我自己生平的案例,乃至泰戈爾的詩句,這位「老外」回應說:「我們生物最基本的東西好像是生與死,最簡單的東西果真是最困難!
這位「外籍生」駁斥某位外國人部落客,之對於台語、台灣文化的誤解與荒謬;他對台灣「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默默地聽長輩的話、默默地接受壓力,而出現各種奇怪的社會問題」而頗不以為然(註:可能是他接觸的族群的感受,非全觀);他說:
「我發現許多台灣長輩都叫自己的小孩讀好書、做更好的工作,但有些父母並不是真正希望子女過得更好、更快樂,而是擔憂他們退休或老年的生活,寄託在小孩身上,對這些奇怪的父母來說,這叫做『孝順』。
我覺得這些人的社會運作莫名其妙,世界上還有哪些生物種,是為了上一代而自己努力而收集營養的?
同時,他也具足「正義感與行動力」:
「雖然我是純種○○人,我從小四到小六,在○○中華學校讀書,……小時候我跟著唱○○中華學校的校歌,我完全不知道歌詞在唱什麼。不過現在21歲的我發現這首校歌的歌詞很噁心。○○中華學校現今還在唱!所以我決定這次暑假我要回國去找校長,問她要不要換校歌?因為他們的官網上明明寫著他們使用台灣的教材教科書啊!……
我要求修課學生到我研究室選擇一本書撰寫讀書報告。這位「老外」是唯一挑選「不好看」的《台南的生態綠化》,因為他想了解台南的自然及宗教。他的閱讀報告劈頭就寫:
「雖然台南市政府天天都很用心地向外地(國)人宣傳台南,但我發現許多台南指南上寫的東西,都是新的外來文化。例如:正興街、國華街上的各種冰店、文創店及小巷子裡面亂開的咖啡廳等。這些店家的老闆,都硬要把他們的生意跟台南連結,不過實際上這些文化現象跟本來的台南完全無關……我從來沒看過台南在地人在那裡買東西……
《台南的生態綠化》。


然後,他先敘述看拙作《台南的生態綠化》的「整體心得」:
我發現書裡90%以上的東西都是第一次看到的,可能我是外籍生的關係……我懷疑台灣的學生又能瞭解本書多少?不過,我認真地覺得:台灣人對台灣真的太陌生了……台灣的學生為什麼要唸中國的歷史?我覺得太奇怪了,明明就不是很有關於自己國家的知識,卻始終要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我很好奇台灣人讀中國歷史有什麼幫助?……
……台灣的歷史真的很複雜,可能對台灣人而言,身分認同的問題比較難處理,但我相信自己的身分,並不是透過否定其他族群來處理的!而是應該先認識自己,深思自己文化的特色而做出選擇。不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美國人,所以台灣人才叫做台灣人嗎?我相信絕對不是這樣的,大家應該好好面對自己,也要好好面對台灣!……
這位「不老也不外」的外籍生很努力地「當個人」,他提出的很多想法比平均台灣人更台灣。他「糾正」我對他的國家的微細文化的誤解;他演繹我對「價值原理」的詮釋;他從被分數控制,到逐漸解脫,更強調不要被老師的意見所控制;他開始檢討表象「自由、民主」,直指台灣「多元民主自由」的大病;他吸收了我在講述的,所有知識、現象和懷疑,都值得懷疑。
去年他在修我課時,我給他不高的成績。這學期他的成績也不會是最高的等級行列,但他為自己堅持再修我的課而自我肯定。我推測,他也不會認同一些台灣人會認為我為什麼不能給他高分一些。
目前,他的格調「比」在授他課的一些老師高明多了!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撞牆】

陳玉峯



朋友傳來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者)說:
「意識的本質是片面的,每個意識都只能懷有少數同時升起的觀念,同時出現的內容愈多,意識就愈模糊不清、混亂、甚至失去方向。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一眼覽盡所有想像得到的意象,清楚地想像到一切,他眼前會開展出什麼樣的神聖世界呢?在意識的形式裡,它當然是無法想像的,但是在無意識的形式裡,它卻是一個事實,因為潛意識是一切潛在心理因素的無法窺見的整體,是潛在本性的『大觀園』。意識的放空和停歇不是容易的事,禪者以長期的修行,把能量張力推到極致,才得以使無意識內容隨時突破到意識的層次……
然後,朋友問我:「你同意這種看法嗎?關於禪。又,你文中曾提及『無始以來』,跟榮格的『潛意識』有關係嗎?之所以這樣問,因為你的『無始以來』,讓我想到一句話:『你知道你不知道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頭很大,因為每個「字辭」在東西方文化、學派、使用者、不同時空或場合,或在每個人的腦海、心理上所代表的內涵都不一樣,要討論先得釐清(註:依據維根斯坦,永遠無法釐清,我同意。)榮格的字辭界說、意義或傾向等,還有更麻煩的「禪」、翻譯等等問題。
我從高中時代生吞活剝包括近代、現代心理分析,早年也跟著盲從使用了明明是雞同鴨說的「時尚」名詞、術語等,特別是翻譯的名詞,太多東西只是望文生義,片面解讀罷了。
如今看榮格的片段,感到西方人對「禪」的「想像」,卻更懷疑東西方的深層文化能否無礙溝通?因為真的是西瓜和蘋果、番茄和香蕉的問題,真的是不同種,染色體無法配對啊!
西方自古崇尚理性、唯物且不斷嘗試建立系統化的知識,他們大抵是從亞里斯多德邏輯出發,建構出清晰、明確的思維理路;東方多從困思邏輯出發,強調整體觀,喜歡朦朧含混的聯想臆測,因而愛因斯坦無法跟泰戈爾溝通,只能在人格風範相互欣賞;而同樣是東方,玄奘大師學了一大套大乘唯識(偏重邏輯思維),也無法在中國傳承、發揚,民族思考方式大異其趣之外,維根斯坦老早已經解析人類文字、語言的歧異性,除了數學、亞里斯多德邏輯、定律、公式等之外,沒有真假值;長年來我一直認為語言、文字,人類只在乎「保存」,卻在一、二千年來,嚴重欠缺鑽研、再進化,只隨著物質文明、生活積習、異文化接觸等,衍展表面式的新語辭,卻在心靈、心理、思想深邃面向,停止了語言、文字的新創造(註:多為小圈圈的術語而已,而非全面生活語)。
榮格前述的一段話,起頭的第一句我就反彈。
他的「意識」在我而言,大抵是思維、感受,而不是印度人或我認知的「意識」。有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因為何謂榮格的「意識」、「本質」?在我而言,「意識」相當於心靈之上,靈魂的範疇,是一切,不可能是「片段的」。
榮格的話,用我的方式來表達:人類在表達感受,或對於感官接受的訊息要做反應時,習慣上必須聚焦。我們思考的時候也一樣,特別是我們以語言、文字表達或溝通時,更是如此。然而,我們接收到的訊息,以及每項訊息(我懷疑訊息能否釐清為「每一項」,因為「每一項」訊息都是龐大動態交互相關的因素同時作用的。)引起的人心的反應,是複雜到無以復加的,當我們要表達時,只能聚焦在特定的單純項目,否則會不知所云。所以前人說:「一心無法二用」。
接下來我不會像榮格那樣說:「如果可以一眼覽盡所有想像得到的意象……」,因為事實上我們是「一眼覽盡」當下所有能知、能識、能覺、能思、能考,只是我們無能依「分別識」道出而已!依我所感受的「禪」,一開始就以整體全觀方式去否定「分別識」,禪的一切努力也是在破除分別識,禪除這些分別的意識,榮格所謂:「……禪者以長期的修行,把能量張力推到極致,才得以使無意識內容隨時突破到意識的層次……」,我認為是「胡說八道,不知所云」,是榮格依西方分析、理性、分別識的方式,自以為客觀地去形容「禪」!試問何謂「長期修行」、「能量」、「張力」、「推到極致」、「無意識內容隨時突破到意識的層次」?????
試問,六祖慧能要慧可「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那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真面目?」,何等內涵是榮格之所講?太扯了吧!
本文只想強調一句話:沒有什麼意識、無意識、潛意識的區隔,是西方人的分別識硬是要不斷地切割,且砌出一道一道的「牆」,然後拚命去「撞牆」罷了!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黑冠麻鷺】

陳玉峯


陽台欄台上的兄弟或姊妹(2018.5.31)。
家後院雀榕上綠繡眼的新窩(2018.3.23)。

綠繡眼幼鳥(2018.5.26;黃吾攝)。


2018上半年我家鳥口旺盛,兩窩綠繡眼,一大窩黑冠麻鷺。
先是年初到二月下旬,每逢傍晚、入夜,我在案前不時聽到黑冠麻鷺求偶的怪聲。牠們大概很重視情趣、氣氛,反正就是談情說愛了漫長的一段時程。
好不容易平靜下來後,我偶爾瞧見母鳥或公鳥在榕樹上,在陽台磚欄上。
不記4月某天之後,換上了另類呱叫聲,再度吵翻天。每每我尋聲找怪物,但似遠還近,似近遍尋也不覓。直到有天,我從門口馬路上,日漸積多的白色大鳥屎處,垂直上眺,總算找到了黑冠麻鷺窩。
巢位算是隱蔽,我只隱約看到一隻醜醜的雛鳥。慢慢地,吵雜鬼叫聲愈來愈囂張,我才確定是雛鳥的「靠妖聲」。聲浪愈不像話,門口大鳥屎攤就愈加擴大。
5月上旬,原本規矩、集中巢位下的鳥屎開始走動,不時在我停在門口的車頂、座前大玻璃上,即興揮灑潑墨畫。從此,進出門得膽顫心驚,深怕被落彈擊中。
原來,幼鳥已離巢,鳥爸媽的餵食已非定點。
526日黃昏,我在門口瞥見落地的幼鳥,徘徊在施工中的隔壁前院。我取手機拍照,牠走避,且朝馬路衝出。我擔心牠被車輛撞及,跑得比牠快,將牠逼回我家院中。
我遲疑:我該否「救牠」,抓起牠送回榕樹上?牠在水泥地上的步履分明不穩,是否掉落時摔傷?我要不要像一些噁心吧啦的什麼台灣學者專家,送鳥回巢搏版面、假慈悲?還是像自然頻道的攝影師,噙著淚水,眼睜睜地看著明明輕易可以救援,卻「見死不救」?何謂自然倫理、研究涵養?(我沒在研究牠們,也不刻意觀察)
我進門。我相信鳥爸、鳥媽與幼鳥,可我心一直懸念。
531日,陽台圍欄上不知何時杵立著兩隻大幼鳥,頭頂上頂著多根胎毛。我心終於釋懷,也暗自驚奇,526日該幼鳥明明飛不上1公尺高,牠如何上樹?我明白自然有時這樣,有時那樣。
落地的黑冠麻鷺幼鳥,頂著胎毛(2018.5.26)。
落地阿鷺動畫(2018.5.26)。

這天,我打開落地窗,取手機,拍下這兩隻「大」可愛,也跟牠們說話,牠們側著頭看我,一動也不動。
62日清晨,牠兄弟或姐妹倆,一樣杵在陽台圍欄上。我驅車前往成大參加系友會成立大會及學生畢業典禮之前,先到陽台跟他倆說再見。
高速公路上我想著:再沒幾天,牠倆也將從榕樹及陽台上畢業,牠們會不會回來參加系友會?是否也該繳會費——一條蚯蚓或半隻青蛙?
這天大會及畢業典禮開幕的致辭我向系友及畢業生說的第一段話:
「有一種美,是失卻了才能體會;有很多種美,會讓你想要再看世界一眼。早上我從台中來學校之前再度聽了電影曲〈往事如煙〉,也跟兩隻黑冠麻鷺說再見,就是這種感覺。」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台文系友會成立大會致詞(2018.6.2)】

陳玉峯


今天之前,上到台文系官網,點進「系友會」,只見禁制牌上寫著三個字:「施工中」。而就是現在,懷胎18年,全國第一所台灣文學系所終於成立了系友會,恭喜大家見證了這個歷史的里程碑;感謝大家鼎力相助,排除一切事務,在這星期假日,回到母系,留下永遠的影像與程序,大家共同在這個唯一的時空場域,賦予成大台文系傳承與開創性的另一起點,因著這個神聖時空的誕生,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歡呼與肯定!
學生時代誤以為歷史是古人的事;參與社會運動、公共事務愈多之後,我才逐漸領悟:歷史就是現在、當下進行式,台灣歷史就是每一個你我的故事,重點在於你我願意付出多少承擔?
千禧年8月,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正式掛牌運作,而從1988年向教育部申辦之前,多少台灣菁英前輩費盡心力,只為了台灣人可以書寫自己的歷史,台灣人可以決定自己靈魂的內涵,而血淚斑斑!我台文系所從第一任陳萬益所長、第二任呂興昌系所主任等等慘澹經營迄今,終於蔚為全國最大的台文系所,也正在打造千秋萬世的典範傳承。
成大台灣文學系所系友會成立大會,左起:呂興昌前主任、巫義淵教授、陳玉峯主任、林瑞明教授及陳萬益前所長(2018.6.2;成大台文系館)。

林瑞明教授致辭。

呂興昌前主任致辭。

巫義淵教授致辭。

第一任前所長陳萬益教授致辭。

系友會開始報到。

請注意,本系所成立於世紀交替,成大台文系所正好誕生於世紀轉型、文化轉型,台灣轉大人的歷史背景之中。如果成大台文系所不能成為台灣文學、台灣文化、台灣藝文、台灣精神及意識的領航旗艦,那麼,現今系所的教師們不但愧對前輩的耕耘,也有所虧欠於「台灣文學系所」這個名,更對不起子子孫孫。
十八年風雨豔陽中,今天代表的意義,正是辛苦成長的開花結果,也是系友們開始回饋母親母土母系的一種宣示性儀式。藉著很具意義性的今天,我要講幾句也許不該由我講的重話:
如果台文系所的教師們不自我革命的話,就等著被別人革命!台灣文化、台灣格局如果不能逐漸走向恢弘大度,歷史的悲劇終將重演,我只點到為止,因為目前台灣政局乃至社會風氣或氛圍,事實上處於平庸的腐蝕之中。
系友會第一任總幹事兼秘書長的曹桂萍老師(2018.6.2)。

第一屆系友大會全體理監事合影(2016.6.2)。

選舉理監事,陳萬益前所長投票(2018.6.2)。

選舉開始計票(2018.6.2)。

系友會的功能、意義是什麼?對每個系友而言,系友會及母系常常是「鄉土原理」的延伸,鄉土原理殆即「神聖時空」,例如每個人最基本的神聖時空是他的生日及出生地,因為在那個地方、那個時間點,這世界上開始有了一個你!而母系則是自我成就延展出來的心靈、知識、情意、文化的神聖時空,形成一個人永遠的烙印或銘記。
(鄉土原理、神聖時空、自我等名詞解析,筆者先前諸文已述,略)
而要成就圓滿的花團錦簇,須要有辛勤的園丁。「一粒瓜仔九擔水、十擔園丁的汗水!」,從秀梅主任的籌備,到桂萍接手,要去打殼、催芽一粒粒播種的過程,桂萍、淑真及麗冠的辛苦,難免有時倍感孤單,請大家給她們一個溫馨的致謝!
台灣文學系系友會發起人會議暨第一次籌備會議(2018.1.6;台文系館)。
桂萍恰好是我擔任系主任後,移穗、簽署的第一位碩士畢業生,她以全副心力奉獻母系,還攜家帶眷服務系上,去年校慶運動會時,兩位可愛的女兒阿珊跟阿晴,在運動場上的舞姿,成為全校的亮點!我們都以她們為榮!
我呢?在台文系這株大樹下編織小夢,夢想系所泱泱心胸、格局、慈悲、智慧與遠見,我沒做什麼重要或具體事,只想稍稍營造些微場域氛圍,改變一點點結構性軟體文化。今年底、明年初我屆齡退休,我只盼望年輕世代以太平洋的體質,探索銀河系,而真正定根台灣。而文學的沃土及根基是整體的台灣文化,我們的系友在全球各地茁壯成長的同時,希望可以有時候返鄉,挹注、針砭母系的一切!
謹此,無限祝福!大會圓滿!承擔開始!
今天,每位到場的發起會員,系上敬贈珍稀的台文系杯,它會讓茶香之餘,擴展鄉土真情與無限的創造力。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惡地機之先】


陳玉峯


來自馬頭觀音的祝福(黃惠敏提供)。

昨天我書寫了黑板樹與雞蛋花兩篇散文,談非植物學的植物不學。
今早覺得有段話遺落,而不吐不快;關於黑板樹,事關台灣自然界的馬頭觀音區。
先以白開水的方式說:黑板樹業已隨著環境變遷,開始在台灣馴化,其在泥岩惡地的馬頭山稜下,已然自生成喬木,回應了我對泥岩惡地,在台灣長程天演中,扮演演化基因調節庫,以及回收或吐納的中心。
2017112日,我踏勘台南龍崎青灰岩惡地形時,強烈地感受到廣達230萬公頃的泥岩地理區,在至少150萬年來,歷經四大次冰河及間冰期,以及無數小冰期、小小冰期,或氣候上、下震盪,以及地球南北、東西植物或生物的遷徙與適應中,擔任了「集中訓練營」、「物種拓殖或適應性的前瞻中心」等,提供未來更嚴苛環境來臨時,種源的釋出與大地的救贖。
115日至2018年初,我在馬頭山勘調,明揭台灣西南半壁泥岩地理區的原始林相,即巨大的刺竹開放型竹林。它的特徵如下:
1.泥岩是長期移動型的立地,刺竹發展出可以緩慢走動型的竹叢,演化出極端乾旱與潮溼季不同竹葉適應型,也形成林冠不會完全密閉的開放林型;刺竹叢之間的立地,正是極端環境因子的「演化訓練中心」,提供台灣在氣候變遷中,物種的吞吐區。
2.泥岩地理區在特定季節時,立地基質(土壤)甚至比海岸更加乾旱,是極端的生理旱地環境,擔任天擇的機制。生物在此等環境壓力經營下,族群基因池必然隨著時間及世代,發生劇烈的變化,也加速演化的速率,形成變異及新物種,同時,可以成為外來種適應台灣或馴化的前置中心,也可以是珍稀物種的避難地(例如梅花鹿等)。
3.泥岩地理區具足台灣低地最劇烈環境因子的極端震盪地,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未來,正是生界救贖的前瞻先機,而刺竹林權充物種演化最重要的生物性生態區位(niche),特別是竹叢之間的立地或林緣。
20171126日我首次登上馬頭山調查,發現大砂岩塊存有海岸衝風地的有刺灌叢,以及稜線下方刺竹叢間,自然生長而出的黑板樹,已然預告黑板樹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台灣低地的先鋒次生樹種;21下半世紀,台灣低地的天然地景,也將改觀。


黑板樹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