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0月29日下午1~5時)歡迎朋友分享《縱情大化自然一一千年後再見》演講~
陳玉峯
~請世代山友一齊彩繪排雲史詩與傳奇~
排雲山莊(1986.4.16)。
排雲山莊(1985.7.6)。
§時空逆旅
塔塔加望向南峯一帶。
筆者1981年11月5日首度調查的玉山頂。
生平首度下榻海拔約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是在1981年11月14日。當時,該棟磚造平房的正中小客廳右上側(註:對面入口的左上側)供奉有觀音神像及香爐等。
當年我是因為指導教授黃增泉博士連接了繼墾丁之後,第二個國家公園預定地的植物生態調查計畫,自己在8月首調阿里山區之後,在陳月霞女士的協助下,安排從阿里山出發的卡車,13日先抵達東埔山莊(上東埔),隔天上躋至排雲。
回想是另一類奇怪的旅程,徜徉在記不記得的雲絮,說不出真與假,讓想像塞車,流年無從定格,也把一堆所謂的記憶,擠壓成一塊乾扁的意象,總成一片模糊,然後,浮現的,似乎是一片陰森的登山史,以小小的神龕若隱若現浮泛,以致於我能落筆破題的,如上的輕鬆無物。
由於是第一次調查高山地區,植物都已目不暇給,而排雲山莊只是驛站,我只記得住的是管理員的小房間,免除了登山客的交互干擾而可專心工作。
玉山頂巉岩隙的玉山繡線菊。
玉山金絲桃。
早田香葉草。
§排雲地基主
我對排雲的瞭解,是1985年任職玉山國家公園之後。
昭和元年(1927年)9月17日,日本人在鹿林山舉行阿里山至玉山登山步道的開工儀式,隔日動工。當時動用的人力,包括隊長、巡查、原住民、苦力及工事指導共計70多人,11月另加40人,11月6日開抵玉山頂,13日全隊下山。
這條登玉山首闢的大眾化登山步道,是從鹿林山下抵塔塔加鞍部,再沿著上溯玉山前峯、西峯稜線,東進,下抵西峯與主峯凹鞍處,也就是今之排雲所在處,再偏向主峯南側,蜿蜒溯主峯南稜而登頂。
由於西峯及主峯之間的凹鞍處幾乎是全線中唯一方便匯取水源處,因而開路的建築隊在此地蓋了一棟木造避難小屋,這就是第一代的排雲山莊,名為「新高下」休泊所。
費時58天完成的登玉山步道同時完成另外兩棟小屋,即鹿林山屋及玉山前山山屋。又,這條步道的許多段落,都築有木造欄柵。
玉山前峯(1986.9.10調查)。
1927年11月14日,在鹿林山同地點舉行阿里山至玉山道路的開通典禮。此後,登玉山之旅的人數漸增(cf.拙作《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2005年,前衛出版社),而1918年底之前,登上玉山頂的人士總共只有22人。
因此,現今網路資訊說「日治時代木造駐在所建於1943年」可能是誤植,不過,此間必有翻修。我口訪過1950、1960年代的登山客,有人住過破破爛爛的該山屋,還有人拆木板烤火。而日治時代有位警察名叫真瀨恆,他長期駐守、管理山屋,也負責取荖濃溪的溪水,登玉山頂獻祭玉山祠,因而創下1950年代之前,玉山登頂的最高次數(註:過往我已專文介紹。)
玉山前峯山頂(1986.9.10)。
§第二代山屋
1985年之後,我一直將過往在台大長期影印關於玉山、阿里山區及台灣生態有關的文獻,拜請澎湖郭自得前輩逐一從古日文翻譯,玉山史逐漸明朗,也著手系列口訪,並責成我兩課合一轄下同仁,進行種種資料收集,另規劃玉山國家公園百年大計,只是漸次發現官僚腐敗,最後憤而辭職。
辭職前內政部的直屬長官請人事處長吳逢祥先生等慰留,此間留下了很有意思、戲劇般的對話或小故事(註:過往曾斷續逢機隨緣書寫了若干雜文)。
1989年以辭職簽呈兩個字「辭職」走人。接下來,4、5年間我對阿里山、玉山區歷史、生態、一切規劃的事工,逐一在文字史上被「除名消失」,甚至連我委託接計畫的老朋友,都不敢「誌謝」我的名,多年後,我才知道被「淨空」,但我由衷感謝還我如同自然山林的清淨無染。1990年代以降,我陸續看見不少文章抄錄我的見解或文字,我明白曾經辛勤的付出有了留傳,雖然都已變成別人的著作,有些還抄錯,然而,沒有一朵雲彩需要書寫歷史。
因此,現今回顧龐雜「各家說法」,我不再多作辯證,只書寫自己親證過的資訊或瞭解,而必然的,我也會產生大、小錯誤,只希望不致於離譜。
日治末期,1943年玉山北峯建設氣象觀測站及規模不小的宿舍(在玉山圓柏喬木林區內),同時翻修且略加擴大「新高下駐在所」,一樣是木造屋。
這座木屋也就是第二代山屋。後來又破舊,國府治台後,1962年重新翻修;1965年加蓋廚房及廁所。
第二代「新高下」建物,不包括廚房、廁所,佔地大約現今硬體地表面積的一半大。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年掛牌運作後,我撰寫的第一本簡報冊。
我從1985至1989年一直擔任解說教育課暨保育研究課課長。
§第三代磚造山屋
1967年林務局玉山林區管理處就「新高下」原址新建磚造平房,面積翻倍,可容納山友60人床位(通舖)。
磚造屋如同《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耐久,但冰冷,直到1983年才在磚牆上釘木板裝潢。然而,我在1981年11月14日入住,如今卻沒有這方面的記憶。
1985年5月至1989年11月我在玉管處任職期間,多次出入玉山,住的都是林管處轄下的第三代山屋。此間有次修葺,屋頂也重新油漆。
2000年,林管處整修並略加擴大,容量從60人增加為90床位,但2年後,2002年元月移交玉管處統一事權。
而1985年7月6日,我們全家人投宿排雲山莊,隔天,在傾盆大雨中我女兒陳相云,以二歲零二十二天的記年登上玉山頂,創下史上最小年齡登玉山紀錄,傳媒稱之為「玉山的孩子」;2001年7月4日,我們偕同王小棣導演等,在尤特颱風來襲前自塔塔加出發,打算隔天登頂為女兒舉行玉山頂的十八歲成年禮。
1985年7月6日女兒陳相云以2歲22天的年齡,創下登玉山山頂的最低齡紀錄,
媒體稱之為「玉山的孩子」。
才過了孟祿亭沒多久,天體已轉變為茫茫水霧且開始滴雨,9點多全身濕透抵達排雲,等到夥伴全數上來已近中午。眼見天氣狀況愈來愈惡劣,只好當天登頂。終於在午後,為女兒在玉山頂完成成年禮的感恩。下山回家後,寫下〈玉山成年禮〉一文。
2001年7月4日風雨中我們再度登上玉山頂,為女兒舉辦18歲成年禮。
成年禮之後下山途中,玉山山神很巧妙地贈我一塊台灣石。
後來我再次上玉山,雪地中回贈玉山取自故鄉的四塊祈福之石。
§朱克理先生與山中記事
我一向白天調查植被,夜晚有合宜的在地人、原住民等,就口訪人。在玉山國家公園第一年即力行不懈,也責成課員訪調、進行研究。
以下為來自1985年排雲管理員朱克理先生的訊息,許英文先生記錄,以條例敘述。朱先生為人豪爽、聲量大。
1.朱先生於1975年1月14日奉調派駐排雲山莊,當時阿里山鐵路延展到東埔山莊(上東埔)。
2.1975-1985年間登玉山山難者,死亡11人;受傷17人。而傳言日治時代從東埔山莊至排雲附近,「日軍殺死了七百多人,其中,排雲附近約二百多人,殺人原因包括防止工作人員洩漏機密等等」,我認為係無稽之談,可能因為排雲位處較陰溼部位,或為管理方便之緣故,掰出來的假話?
3.1985年,排雲山莊有54套棉被,而容納山客依規定為60人,「超出的人數,由管理人員調配」。該年中秋節排雲湧進八百多人;10月10日夜晚有七百餘人,只能背靠背等坐著睡,連廁所也擠滿人!
4.野外求生教官張正雄先生,1985之前,上排雲29次,從不住進排雲而自行在外搭帳篷。有次冬夜九點多,他敲門排雲,向朱克理要水煮食,朱才知道他來。
5.柴房上一塊小平坦地可搭帳篷,係廁所之所在;所謂的廁所只是一個坑,坑上鋪木板。救國團辦玉山營隊的某次,有學生團員上廁所卻掉落糞坑,當年林管處的朱姓專員才申請專案,蓋建了現今左前方的廁所的前身。
6.排雲被單每隔半年換洗一次(!),每次以6千元價碼僱請原民揹工背下山到東埔山莊,再由林管處派車送到嘉義清洗。
7.每年梅雨季過後,塔塔加至排雲步道草長封路,在6月救國團活動之前,由林管處僱工除草、整修路面。
8.1980年代暨之前,排雲冬季水管結冰,水龍頭也凍結而無法轉動。冬季飲用水乃取雪水使用,或以鐵鎚敲碎貯水池上層結冰面,方能取得用水。
9.1980年代暨之前,冬雪常自12月底啟動,降雪期大抵至隔年3月,以1月份頻度最高,有時下至4月。降雪通常下到大峭壁為止,往下不再降雪(註:我所宣稱的,冷杉、鐵杉交會帶是即台灣的降雪下限或下線),大致上,排雲山莊如果積雪1公尺,大峭壁則約20公分深。每年12、1月降雪期,排雲最低溫下探零下18°C;平常,排雲若積雪1公尺厚度時,室內溫度計呈現在零下9-12°C之間。
10.1977年排雲積雪厚2.4公尺;1982年大雪,排雲厚度3公尺深,排雲山莊被雪埋。該年降雪下降至東埔山莊,厚度20公分。排雲管理員依積雪厚度自行判斷,當積雪已達1公尺仍然持續降下,或再有大雪將下的跡象時,應立即動身下逃,否則很可能被冰封山上。又,冰雪凍封棧道木板,甚滑,尤其在冰雪未牢固、薄冰層之時,腳踩時極易碎裂、掉落。冬雪期,風口往北峯的鐵鍊、鐵柱,直徑往往膨大為一尺直徑,不戴皮手套、穿厚衣時,根本無法依扶;下坡時,要以兩手臂環抱鐵鍊緩慢下走。若以裸手接觸,皮肉將被撕裂。
11.夏季夜晚,排雲山莊氣溫常落在3~4°C;有時下冰雹。
12.1985年暨之前,塔塔加至排雲步道在夏雨季極易受損,修路費用高;夏季雨後,通過白木林區時要小心,白枯木常發生傾倒現象。
玉山雪期。
玉山頂的殘雪(1987.3.6)。
圓峯、南峯一帶的殘雪(1987.3.5)。
§消失的白木林
玉山西峯曾經的白木林以台灣鐵杉為主,依我考據,日治時代在接近排雲的上段路,則以台灣冷杉純林被火焚後的,直幹白木林挺立,然而,1981年我上山時,該批冷杉白枯木已經消失,剩下西峯山腹的一大片鐵杉白木林。
1980年代,玉山西峯的鐵杉白木林區進入倒塌期;1990年代,大致為崩蝕劇烈期;2000-2015年為倒塌末期。2019年我們再度調查玉山山區時,白木林大致消失。
我以大約40年的歷程,恰好見證玉山山區白木林的殞滅。過往,我推估玉山白木林大約存在了150年。
日治1930年代,靠近排雲方向的玉山西峯上坡段存有一片台灣冷杉的白木林,
1980年代我已經看不到稍具規模者。
1980年代我在玉山西峯上坡段已經看不到日治時代的冷杉白木林(1986.4.16)。
只剩下殘遺的幾株冷杉白木(1986.4.16)。
1981年11月14日我在玉山西峯山屋附近所見的台灣鐵杉白木林。
1985年10月29日,我在玉山西峯鐵杉白木林倒塌堆中調查。
§第四代排雲山莊
「排雲」之命名緣起於1970年代暨之前,台灣岳界所謂的「四大天王」之一的邢天正先生,據網訊,他以「排」長退伍,在該地目睹「雲」海,遂命名之,云云。我未考據,不予討論。無論如何,排雲名稱允稱文雅,久來已定型。
我離開國家公園職位之後,2002年耳聞排雲交國家公園管理,心中暗忖必然大興土木。而2013年6月竣工的第四代排雲山屋,網路已有諸多資訊,不贅述,只不時聽聞原住民或登山者批謂:「有夠醜!」;而排雲戶籍門牌歷經烏龍事件,於2007年10月18日,新訂:嘉義縣阿里山鄉中山村6鄰排雲101號。
現今的排雲山莊(2019.7.30;18:47)。
數十年來我一直很想做的,數不清的事工之一,為370個上下的鄉鎮市區,匯集不同世代說故事,包括特定地點、山區、河川某一範圍,各世代、各個記憶人回溯其記憶,留下集體或共同,或獨特的情節、劇本,再萃取精華,或鎔鑄為多彩多姿的史詩與傳奇。而排雲山莊正是登頂東北亞第一高峯的最關鍵門戶,如同鑲嵌在台灣桂冠下的胸針上的珍珠,如果可以由歷來山友共同來彩繪其光芒,必可成就燦爛的集錦。無論主事者是主管機關、岳界、任何有志趣者都很好,不妨廣發全國各路英雄帖自述或口訪方式,同時收集歷來照片、信物等,而現今排雲管理員如我的老同事方有水、方良吉先生等,當然得先受訪其長年經驗記憶;玉管處從1985年以降各項文書、工程檔案,夥同玉山林管處、嘉義林管處的過往檔案,一併分門別類總盤點;而日治時代的總督府及已被當垃圾處理掉的阿里山林場龐大檔案、日文報章雜誌、專論等,雖然自1990年代迄今,已有不少專書問世,大抵以文獻解讀、彙編為主,欠缺實證經驗者靈魂的貫注,但都必要收納、重新校驗。
方良吉(右)與我(2019.8.5;排雲服務站)。
歷年來我自己的些微記錄或撰述,分散在各拙作,或自己也已遺忘。書寫本文,旨在喚起各方人士勾勒更美好的藍圖且付諸實踐,山林草木、各方靈識必將賜福參贊。
我與玉山從1981年結緣,到最近一次上山(2019年7、8月),承蒙靈山聖地的賜福,無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