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台文系友會成立大會致詞(2018.6.2)】

陳玉峯


今天之前,上到台文系官網,點進「系友會」,只見禁制牌上寫著三個字:「施工中」。而就是現在,懷胎18年,全國第一所台灣文學系所終於成立了系友會,恭喜大家見證了這個歷史的里程碑;感謝大家鼎力相助,排除一切事務,在這星期假日,回到母系,留下永遠的影像與程序,大家共同在這個唯一的時空場域,賦予成大台文系傳承與開創性的另一起點,因著這個神聖時空的誕生,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歡呼與肯定!
學生時代誤以為歷史是古人的事;參與社會運動、公共事務愈多之後,我才逐漸領悟:歷史就是現在、當下進行式,台灣歷史就是每一個你我的故事,重點在於你我願意付出多少承擔?
千禧年8月,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正式掛牌運作,而從1988年向教育部申辦之前,多少台灣菁英前輩費盡心力,只為了台灣人可以書寫自己的歷史,台灣人可以決定自己靈魂的內涵,而血淚斑斑!我台文系所從第一任陳萬益所長、第二任呂興昌系所主任等等慘澹經營迄今,終於蔚為全國最大的台文系所,也正在打造千秋萬世的典範傳承。
成大台灣文學系所系友會成立大會,左起:呂興昌前主任、巫義淵教授、陳玉峯主任、林瑞明教授及陳萬益前所長(2018.6.2;成大台文系館)。

林瑞明教授致辭。

呂興昌前主任致辭。

巫義淵教授致辭。

第一任前所長陳萬益教授致辭。

系友會開始報到。

請注意,本系所成立於世紀交替,成大台文系所正好誕生於世紀轉型、文化轉型,台灣轉大人的歷史背景之中。如果成大台文系所不能成為台灣文學、台灣文化、台灣藝文、台灣精神及意識的領航旗艦,那麼,現今系所的教師們不但愧對前輩的耕耘,也有所虧欠於「台灣文學系所」這個名,更對不起子子孫孫。
十八年風雨豔陽中,今天代表的意義,正是辛苦成長的開花結果,也是系友們開始回饋母親母土母系的一種宣示性儀式。藉著很具意義性的今天,我要講幾句也許不該由我講的重話:
如果台文系所的教師們不自我革命的話,就等著被別人革命!台灣文化、台灣格局如果不能逐漸走向恢弘大度,歷史的悲劇終將重演,我只點到為止,因為目前台灣政局乃至社會風氣或氛圍,事實上處於平庸的腐蝕之中。
系友會第一任總幹事兼秘書長的曹桂萍老師(2018.6.2)。

第一屆系友大會全體理監事合影(2016.6.2)。

選舉理監事,陳萬益前所長投票(2018.6.2)。

選舉開始計票(2018.6.2)。

系友會的功能、意義是什麼?對每個系友而言,系友會及母系常常是「鄉土原理」的延伸,鄉土原理殆即「神聖時空」,例如每個人最基本的神聖時空是他的生日及出生地,因為在那個地方、那個時間點,這世界上開始有了一個你!而母系則是自我成就延展出來的心靈、知識、情意、文化的神聖時空,形成一個人永遠的烙印或銘記。
(鄉土原理、神聖時空、自我等名詞解析,筆者先前諸文已述,略)
而要成就圓滿的花團錦簇,須要有辛勤的園丁。「一粒瓜仔九擔水、十擔園丁的汗水!」,從秀梅主任的籌備,到桂萍接手,要去打殼、催芽一粒粒播種的過程,桂萍、淑真及麗冠的辛苦,難免有時倍感孤單,請大家給她們一個溫馨的致謝!
台灣文學系系友會發起人會議暨第一次籌備會議(2018.1.6;台文系館)。
桂萍恰好是我擔任系主任後,移穗、簽署的第一位碩士畢業生,她以全副心力奉獻母系,還攜家帶眷服務系上,去年校慶運動會時,兩位可愛的女兒阿珊跟阿晴,在運動場上的舞姿,成為全校的亮點!我們都以她們為榮!
我呢?在台文系這株大樹下編織小夢,夢想系所泱泱心胸、格局、慈悲、智慧與遠見,我沒做什麼重要或具體事,只想稍稍營造些微場域氛圍,改變一點點結構性軟體文化。今年底、明年初我屆齡退休,我只盼望年輕世代以太平洋的體質,探索銀河系,而真正定根台灣。而文學的沃土及根基是整體的台灣文化,我們的系友在全球各地茁壯成長的同時,希望可以有時候返鄉,挹注、針砭母系的一切!
謹此,無限祝福!大會圓滿!承擔開始!
今天,每位到場的發起會員,系上敬贈珍稀的台文系杯,它會讓茶香之餘,擴展鄉土真情與無限的創造力。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惡地機之先】


陳玉峯


來自馬頭觀音的祝福(黃惠敏提供)。

昨天我書寫了黑板樹與雞蛋花兩篇散文,談非植物學的植物不學。
今早覺得有段話遺落,而不吐不快;關於黑板樹,事關台灣自然界的馬頭觀音區。
先以白開水的方式說:黑板樹業已隨著環境變遷,開始在台灣馴化,其在泥岩惡地的馬頭山稜下,已然自生成喬木,回應了我對泥岩惡地,在台灣長程天演中,扮演演化基因調節庫,以及回收或吐納的中心。
2017112日,我踏勘台南龍崎青灰岩惡地形時,強烈地感受到廣達230萬公頃的泥岩地理區,在至少150萬年來,歷經四大次冰河及間冰期,以及無數小冰期、小小冰期,或氣候上、下震盪,以及地球南北、東西植物或生物的遷徙與適應中,擔任了「集中訓練營」、「物種拓殖或適應性的前瞻中心」等,提供未來更嚴苛環境來臨時,種源的釋出與大地的救贖。
115日至2018年初,我在馬頭山勘調,明揭台灣西南半壁泥岩地理區的原始林相,即巨大的刺竹開放型竹林。它的特徵如下:
1.泥岩是長期移動型的立地,刺竹發展出可以緩慢走動型的竹叢,演化出極端乾旱與潮溼季不同竹葉適應型,也形成林冠不會完全密閉的開放林型;刺竹叢之間的立地,正是極端環境因子的「演化訓練中心」,提供台灣在氣候變遷中,物種的吞吐區。
2.泥岩地理區在特定季節時,立地基質(土壤)甚至比海岸更加乾旱,是極端的生理旱地環境,擔任天擇的機制。生物在此等環境壓力經營下,族群基因池必然隨著時間及世代,發生劇烈的變化,也加速演化的速率,形成變異及新物種,同時,可以成為外來種適應台灣或馴化的前置中心,也可以是珍稀物種的避難地(例如梅花鹿等)。
3.泥岩地理區具足台灣低地最劇烈環境因子的極端震盪地,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未來,正是生界救贖的前瞻先機,而刺竹林權充物種演化最重要的生物性生態區位(niche),特別是竹叢之間的立地或林緣。
20171126日我首次登上馬頭山調查,發現大砂岩塊存有海岸衝風地的有刺灌叢,以及稜線下方刺竹叢間,自然生長而出的黑板樹,已然預告黑板樹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台灣低地的先鋒次生樹種;21下半世紀,台灣低地的天然地景,也將改觀。


黑板樹的容顏。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風之太極林投樹】

陳玉峯

風吹沙的林投迎風灌叢。


民間悲慘故事,可憐的「林投姐」,就是上吊在海岸林投樹上的。
迄今為止,沒有人知道狀似柔韌的林投莖幹,可以同時上吊多少個人而不會折斷,歷來也沒人做過林投抗壓幾公斤(我實在很想試驗),我只知道我調查植被42年,從沒看過真正被颱風、暴風吹斷的林投幹,只有先枯蝕的,才斷折。
這麼說來,林投是海岸抗風第一勇士囉?
第一勇士的讚譽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林投並沒有抗風或防風,它只是順風、化風,它是風之太極!它渾身是化解風壓的頂級神作。它們在恆春半島東半壁的山坡上,其他樹木難以形成群落之處,形成大面積的灌叢島,我特地創造了一個生態特徵名詞:「風成社會」賦予之。
恆春半島東海岸海拔超過百公尺的林投「風成社會」(1984.9.6;鹿寮溪口)。

拜律溪地區的林投「風成社會」(1984.9.6)。
林投的「太極功夫」至少是由幾項構造設計來擔綱,例如:林投葉片由下往上螺旋生長,迎面撲過來的強風、暴風,如同倒水到水槽,必然形成漩渦下注,水愈強大,漩渦速率愈快,部分能量損耗在漩渦與水槽的接觸面;長條形的林投葉片之所以很難被風力折斷,很大的原因是葉片兩側等,生有特定長度的針刺,形成導流片,讓直線氣流形成大小不同的龐多漩渦、亂流,而相互碰撞、交互抵銷;更有趣的,林投叢內的大空間,具有「酒瓶腹效應」,風力難以直接灌入,為什麼?

201411月,我到綠島去放煙霧看氣流,也觀察林投的太極功。
在微升地形且有林投灌叢者,沿地形前推的煙霧被林投化解部分壓力後,沿林投切面上揚。(2014.11.9

茲將這次煙霧觀察,化約如下結果:
1.面海第一道直接化解東北季風、海風,且佔據最廣闊有效截阻面的物種,首推林投,而林投之前,大抵主要影響的限制因子是含鹽度,對風力的承受通常僅限於風切面之下,只有林投可承擔且化解最大風壓。
2.由於綠島的林投頻常是自前方貼地的半灌木、匍伏蔓藤突然兀立而出,因而直接或側面承受風壓,而且,因地面坡度導致氣流的空間壓縮,除了地表磨擦減少的風壓之外,其他直接撲打在林投身上。
3.林投天生強靭的枝幹之外,另有叢出的不定支柱根,其有固著效應之外,還可發揮來回擺動的軟性分解力道的作用。不止於此,林投的莖葉以特定順時針方向,由下向上螺旋排列,恰好可以化解由下往上的風壓,更加奇妙的是,林投長長又軟硬適中的葉片,沿著兩側葉緣長出兩排中等長度的針刺,正可將氣流轉化為無數的小漩渦或各種複雜交纏、抵銷的大小亂流。全台原生植物四千餘種,關於抗風、化解風壓的能力,筆者推崇林投為第一。
林投的支柱根系。

林投長葉邊緣的針刺。

林投的雄花穗。

林投熟果。

4.林投長成小喬木或灌叢後,仍不斷擴展地盤,且因其叢生螺旋葉往往密披林冠,遮阻陽光,導致林冠下少有其他植物得以生長,只以中等密度的莖幹及其支柱根交錯縱橫,加以林投之後帶,往往有海岸林或海崖,以致林投灌叢林冠下形成一大空間,狀似酒瓶腹。吾人在酒瓶口置一輕物,想要以吹氣方式,將輕物吹進瓶中,幾乎是不可能之事,因為氣體一灌入瓶中,必有同等氣體被壓擠出來,將輕物往外推送。同理,海風、東北季風流向林投灌叢之際,林投叢「腹中」的空氣將之彈送外推。
林投灌叢或小喬木內部具有「腹中」效應。(2014.9.3


5.林投灌叢林冠下的空間並非酒瓶腹,但的確有雷同的效應。煙霧吹向面海第一道林投牆之後,下部煙霧往上斜升,中段亦然,上部氣流(煙霧)持續前進,煙霧經由林投葉的化解,大抵在林冠前緣打轉再後送。因此,推估林投外圍截留最大量的鹽分,且化解大部分風衝力道。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海風怎麼吹?】

陳玉峯

那些我在綠島的日子(2014.9.5;牛頭山)。

我從小「笨」到老,所以找答案只能「笨笨地」找。
我想瞭解原始森林植物如何分布,所以找了全國最複雜的山系之一,從南仁山頂每隔一公尺牽一條繩子,由山頂下殺溪谷。坐標定位後,將所有植物的相對位置,全盤登錄上調查簿,創下有史迄今,最詳實的永久樣區,也奠定我一生山林調查或生態認知紮實的基礎,這是1980年,年輕力壯的時代。
1984年我調查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一樣以最笨的方式調查,作出香蕉灣棋盤腳、蓮葉桐海岸林的剖面圖。台灣詳實、漂亮的植物社會剖面圖,大概是我從1970年代末葉開始的,後來,許多報告也跟著模仿,但我懷疑許多圖作,是否是踏實、實地調查所得,因為所下的苦工,必須「夠笨」才做得出來的。
我將台灣從海平面到陸域,最典型的植物剖面作出來,也畫出理想化的,海岸限制因子(最關鍵的環境因子)之與地形分布的關係,從而下定義何謂外灘、前灘、後灘、海岸線、前岸與後岸,一一對應淺海植物帶、無維管束植物帶(紅樹林)、草本及亞灌木帶、過渡帶及海岸林、海岸線、海岸灌叢(前岸植被帶),以及後岸植被帶,各有典型的植物群或指標物種。
         而從海向陸,植物由匍匐或低矮物種,體型漸次拔高,可作出一條平滑的曲線,這條曲線我認為是海風所形成,因而名之為「風切面」,超過「風切面」或說「強出頭」的樹枝、樹冠或人造物,很快地或註定地要消失或毀壞。
海岸的定義及限制因子。

香蕉灣海岸植被剖面圖。


我就是想要知道全台灣250萬年來,上帝如何布局生界的所有奧秘,當然我明白我輪迴了幾世也難望其項背,但是研究就是夠迷人,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本身,很少有其他枝節或所謂的附加價值。
年歲夠大或夠老了,我還是笨笨地做。
2014915日,我拉著楊國禎教授前往綠島調查。從1980年迄今,只要有野調,我經常找他同往,因為他對野外夠狂熱,認知也夠深,拚起勁來也夠「牛」。
有天中午,在銳利的珊瑚礁岩、各種崎嶇地形之間上上下下調查,而豔陽酷熱,煎得頭昏腦脹;我發現楊教授好像體能不濟、精神闌珊,可是我迷信他的「牛勁」,而自己一心專注在一個一個樣區的完成,以及諸多現象的錄音或筆記,沒有堅持地堅持做下去,直到他喊「罷工」,這是340年來,他第一次「怠工」。
楊國禎教授與可能是全國最高的水芫花(3.5公尺)合影(2014.9.3)。

我們去找家冷飲,直直灌了2瓶水後,繼續「施工」。我還「嘲笑」他:
「哈!還敢罵學生偷懶、不用功!」
自此成為我們之間的笑譚。
此行,調查了綠島海岸一周,樣區合計135個。
可是,我數十年來一直想要知道海風、東北季風或暴風浪潮如何影響海岸植物?雖然調查累積的數據龐大也夠多,理論上或生態書籍、報告的概念也清楚,然而,我始終欠缺風力如何吹的「眼見為真」,我非得看見風力實際上的路線不可。
於是,201411710日第三次調查綠島,事先想盡辦法要找製造煙霧的工具,包括發函國防部,想要申請煙霧彈,因為我想檢視氣流怎麼走,當氣流撞上海邊植物時,植物如何化解風力,等等。
我一生只能「土法煉鋼」!記得要念博士班時,林俊義教授跟我說的:
「『空』!憑你,到美國去,不用23年就可拿個學位,何必在這裡讓人……」
自己對台灣山林天地許下的承諾,我沒話說,只是偶而會過分地想像:如果我有儀器、團隊、資源……,我將可創造何等……?然後罵自己不知足,我已經憑個人之力,寫下了敘述性科學(narrative)的《台灣植被誌》17大冊了,還不夠多嗎?欠玉山山神的「天債」大概也可以交代了吧?!
所以,我一樣扮演著研究的家家酒,到綠島放起煙霧來了。
奈何風力不夠強勁,煙霧也不理想,後來靠藉向漁民購買的6枚海上信號彈及燃燒草堆,勉強看出些微現象。這些「傻瓜」也知道的「推理」,隨意舉例如下,有興趣稍進一步瞭解或討論者,不妨逕自參考拙作《綠島海岸植被》,2015,前衛出版社。
1.風自海上吹向陸域,在目測範圍內,所有氣流係依平行於海平面的直線流動。

2.如同原先推論,氣流上岸後,接觸地面的空氣分子阻力大,速率慢,所以如果從左吹向右,其所形成的漩渦方向,必然是順時針。我在牛頭山施放的地表煙霧,當然如此翻滾。

3.我在海參坪施放的煙霧,大致「證實」我所謂的「風切面」,正是植物在承受最大風壓或風剪之下,得以長成的最高境界(註:有點「套托邏輯」的弔詭)。

4.除非受到地形阻礙,不同高度的氣流,還是以平行海平面的平行線進行,但地表層特定範圍內,氣流以漩渦滾動。

5.間歇性的微風下,煙霧呈現不穩定的擴散現象。

最有趣的是植物與風的直接關係。
我以煙霧觀察台灣海岸植物的相應後,我推崇「林投姐」是「風之神」或「風之太極」;林投有可能是全球化解風力的造型設計登峰造極之作。(待續)
楊國禎教授拍攝的哈巴狗與睡美人(2014.9.3)。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2018年台文系小畢典】


陳玉峯 
筆者第一次帶台文系大一生上阿里山(2014.12.6)。

                結束與開始從來同一點;所謂的「今天」,有一部分或大部分是昨天與明天。然而,大學畢業的「今天」真的不一樣,它,代表的是心智的成年禮,從此,生命、生活的一切,你得自我承擔,成為世界公民,分攤人類前途的部分責任或擔待。我不是講表面的好聽的話,我以一生的行為、作為講這句話。
我們這屆畢業生恰好是本系所成立滿18年,跟大家年歲相近,大家在時間進程上,是與台文系「同時」,而且,我們這屆畢業生正好是,台灣典範價值觀大翻轉的最後一屆,相信我的敏銳度,也請你以將來的一生檢驗這句話。
我們這一屆呈現出熱情、敏感、誠實地扣住自心感受,且勇於表達,擁有傳統台灣精神的社會性,或集體傳承的人格特徵,也帶有文雅的浪漫主義氣息。簡單一句話,俗擱有力地表達:你們是「有感」的一屆,充分炙熱且心跳強烈的一屆!(肯定自己絕非否定別人)
(而2017年入學的一屆以降,平均而言,呈現強烈的3C世代特徵……)
我對大家也特別有感,因為我們也是同時進入成大台灣文學系,多數年輕朋友修過我的課,一齊旅遊阿里山、南橫東台,展讀自然天書。而一開始我就說:只想陪著大家長大,如今,我走向黃昏的旅程,你們昂首晴空烈日;你們合該興高采烈,而我從來鬥志高昂,請看大海波浪,一波、一波永不止息,綿延傳唱著台灣的史詩。
王小棣導演來台文系演講〈承擔〉(2014.11.27;台文講堂)。
筆者帶台文系學生到慈林基金會及陳定南紀念館參訪(2015.4.19;宜蘭)。
綠島巡禮(2015.9.8)。

筆者帶台文系學生前往魍港太聖宮參訪及聆聽蘇振輝董事長的心路歷程(2015.10.24;好美里)。
筆者邀請前總統李登輝演講(2015.11.12;成大)。
  

筆者帶領台文系師生前往台東南橫行生態解說(2015.12.7;天龍飯店)。
筆者邀請綠島國小校長姚麗吉前來台文系演講(2015.12.10;台文講堂)。
臨別祝福,送給各位一本小書《自然與宗教隨筆》(自由拿取),也許在人生特定的狀況中可以參考,也許沒用;另本《跟狐狸說對不起》很有趣,是愉悅的親子教養書,有興趣者也可贈送。
順便提醒大家,我們的系友會開張了,歡迎隨時回來參與跟打氣。台文系如同台灣,是大家永世的母親母土!再度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