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台灣有沒有熱帶雨林(3)】

陳玉峯
§ 全球主要熱帶雨林之比較
在大尺度或形相上,熱帶雨林既有共同的診斷特徵,且為普世研究、分類所承認,則在質性、量化的差異自當可探討。理查與理查(2005)認為熱帶雨林的通俗、通則性概念,予人的印象,已誤導了人們以為熱帶雨林都一樣,可以用舉世通用、單一問題、同一答案來保護、處理或對待。然而,事實上,全球各地雨林存有不同的森林類型、生態特徵、生物現象、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威脅、災難、技術、環境因子龐雜的歧異,無論從本質、特色、內涵….都需加以辨明、區分,否則事倍功半,甚或適得其反。要知我們面對的根本問題是,每一地區都是世界上的唯一,無可替代。
於是,理查與理查(2005)列出表1,簡明提出三大雨林區塊與馬達加斯加、新幾內亞之各自的關鍵特徵如下。

1、全球主要雨林區的一些關鍵特徵(引自 理查與理查,2005

新熱帶
(美洲)
非洲
馬達加斯加
東南亞
新幾內亞
主要的地理特徵
亞馬遜河盆地及安底斯山脈
剛果河盆地
該島東緣的森林
巽他群島陸棚及巽他群島
大型的山地島
可區辨的生物特徵
鳳梨科的附生植物;高度鳥種的多樣性;小型靈長類
植物多樣性較低;森林象;許多森林食草動物
狐猴;果實豐富度較低
龍腦香科喬木;樹木的果實;大型靈長類
特殊哺乳類;天堂鳥
年雨量(公釐)
2,000~3,000
1,500~2,500
2,000~3,000
2,000~3,000
常大於3,000
2,000~3,000
常大於3,000
最大的國家
巴西
剛果民主共和國
馬拉加西共和國
印尼
巴布亞新幾內亞

此表以最簡約的特殊物種,診斷出全球各大區塊熱帶雨林的特徵。另一方面,三大熱帶雨林群系的面積及維管束植物(包括開花植物、針葉樹或裸子植物,以及蕨類植物)的種數如表2

2、全球熱帶雨林維管束植物種數的估計(引自理查與理查,2005
地區
維管束植物估計種數
雨林地區面積(百萬公頃)
     
新世界熱帶
93,500
400
主要指南美亞馬遜盆地;熱帶雨林之外,亦包括其他林型
非洲熱帶

20,000
180

非洲大陸
16,000

包括西非、剛果地區,以及山地
馬達加斯加
4,000

植物相尚未釐清,此數字只是粗估
亞太地區

61,700
250

馬來西亞地區
45,000

馬來西亞、印尼,以迄新幾內亞
中南半島及鄰近地區
10,000

凡此地區的植物誌未建立,此數字只是粗估
南印
4,000

主要指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脈地區
斯里蘭卡
1,000

辛哈拉賈及鄰近地區
澳洲
700

昆士蘭雨林區
太平洋諸島
1,000

各隔離島嶼雨林,物種較少
合計
175,200
830
原文面積無統計

2中的數據的來源,理查與理查(2005)是由塔納(2001)及懷特莫(Whitmore1998)另本《熱帶雨林的介紹》書中而來,事實上都是根據數十年前,或局部相對正確數字,所作的很粗糙的推測。表中熱帶雨林面積的估計,它的始源是來自:Pringle, S.L.1969. World supply and demand of hardwoods.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ropical hardwoods, SyracusechapterⅠ;§172〕,也就是遠在40年前,於美國紐約洲中部的西那庫斯市舉辦了一場熱帶闊葉樹木材的研討會,Pringle提出的「世界闊葉樹木材的供需」一文中,他對熱帶雨林的粗略估計值。
也就是說,迄今為止,全世界很可能從沒有任何人明確知道熱帶雨林的實際狀況,更別說從1950年代迄今實質、事實如何變遷的精確數據。讀者只需知道這是朦朧的推測就可以了。
至於熱帶雨林究竟存有多少生物種?這也是勉強的推算而已,當然,所有此面向相關的人,大致都同意熱帶雨林「顯然是」所有陸域生態系中,生物種類最豐富之所在;準上表估計,熱帶雨林的面積佔全球地表面積只約6%,但懷特莫1988年那本《熱帶雨林的介紹》書中認為,熱帶雨林承載了地球陸域動、植物種數的一半以上。
塔納(2001)自由心證地估計全球熱帶雨林支撐了約175,000種維管束植物,大約佔全球的3分之2,這些植物種數在美洲熱帶雨林、東南亞熱帶雨林(亞太地區)與非洲熱帶雨林(含馬達加斯加)之間的比例約為321。然而,若依將近半個世紀之前Grant1963)的統計,全球是296,640種,則熱帶雨林物種佔全球之約59%
其實,作比較若沒有合理的比較基礎,這些數據並無實質意義,充其量可以說是「顯然是」、「有某種傾向」、「應該是」、「大抵是」之類,偏偏在現實世界的複雜度,遠超過目前理性思惟所能掌握者。因此,我們可以例如下面方式作敘述:東南亞或亞太地區熱帶雨林中,最高物種歧異度或多樣性者,係發生在最潮溼與最少季節變化的低地裏,其集中在東南亞的巽他陸域及新幾內亞。新幾內亞有可能是此等地區最多植物相者,但該地區的植物採集、鑑定、命名尚不完整,每次新探險總有新物種被發現。凡此等潮溼地區之外,較乾燥或較被隔離的季節變化地區,其物種豐富度即會戲劇性地驟降。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有沒有熱帶雨林(2)】

陳玉峯
§ 全球三大熱帶雨林區
全球有三大熱帶雨林區塊,即最大面積的(南)美洲熱帶雨林,第二大區塊的東南亞熱帶雨林,以及非洲的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的核心緯度分佈,大抵落在由赤道往南北延展5~10°的範圍。理查與理查(2005)敘述新世界熱帶(美洲)的雨林就佔了全球熱帶雨林約一半的面積,而美洲最大的一塊熱帶雨林即位於亞馬遜河與奧利諾科河(Orinoco)南北毗鄰的兩大盆地上。亞馬遜河由西南美的安底斯山脈的山腳延展3,000多公里,橫跨整個南美洲大陸塊,直到亞馬遜河注入大西洋處;奧利諾科河則沿著巴西邊界,流出東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及其與亞馬遜河盆地相連的部位,且北部進入蓋亞那地區。此外,沿著巴西東南海岸,由勒希非(Recife)向南延至聖保羅(Sao paulo)的「巴西大西洋森林」,這一狹長的雨林長約2,000公里而無中斷,但寬度小於160公里,悲哀的是,如今只剩下不到5%殘存。又,從南美西北海岸北上,經由中美洲,延展至墨西哥南端也有一片熱帶雨林,推論這片雨林之所以和亞馬遜河盆地雨林分隔開來,是因為大約25百萬年以降,安底斯山脈隆起之所致,3百多萬年前南美與中美洲因海退,兩地的熱帶雨林連續、閉合起來,後來,海進,又再度分隔。這片雨林如今差不多已完全滅絕了。至於加勒比海群島也有一些熱帶雨林,只如今殘存一點點。
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從斯里蘭卡、西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菲律賓散落,核心地區座落於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島群,以迄新幾內亞等。印度只在東高止山脈、西高止山脈局部地區存有雨林;在上述緬甸、泰國、中南半島、東喜馬拉雅山區低地帶,以及西爪哇及部分新幾內亞,由於季風等乾季效應,難以發展出典型的熱帶雨林;此外,澳洲沿著東海岸向南連展著一窄帶的「印度馬來亞熱帶雨林」(理查,1952),西太平洋群島如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薩摩爾群島等亦存有,然而,1850~1950年間,乃至1950年代之後,由於伐木等破壞,很大比例的雨林已消失。懷特莫(1975)也強調「印度馬來亞雨林」最受人為干擾與木材砍伐。

  
由理查(Richards P.W.1952)開創的剖面圖,是解說熱帶雨林的典範。

懷特莫(1975)指稱如台灣、福建、廣東、雲南、廣西等局部地區,或遠東、澳洲東部的雨林,在結構及形相上有些不同,通常被叫做「亞熱帶雨林(subtropical rain forest)」。
懷特莫(WhitemoreT.C. 1975)的《遠東熱帶雨林》一書,則為東南亞熱帶雨林研究的開始。
上述書中的板根照片,相當鉅大。

1930年代的化石研究顯示,爪哇低地在第三紀(數百萬年到數千萬年前)時,存有像現今馬來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的龍腦香科熱帶雨林,然而,1950年代之前,爪哇的低地雨林幾乎全數被摧毀,代之以農耕地、柚木人工林等,而爪哇極西部殘存的雨林並非典型者,而被稱為「季風林(Monsoon forest)」,龍腦香科的喬木只有少量疏生。
馬來西亞在第三紀的森林,亦與現今的熱帶雨林在植物組成方面雷同。
非洲的熱帶雨林以剛果河盆地為中心,大約一半面積的雨林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其餘則分別介於剛果共和國、加彭(Gabon)及喀麥隆(Cameroon)之間。這個中非雨林區塊,先前曾延伸西北,進入奈及利亞南部,但今已凋零;它亦曾延展至西非,沿著海岸上延350公里寬,由迦納(Ghana)經象牙海岸(Ivory Coast)及賴比瑞亞(Liberia),到獅子山(Sierra Leone)的東緣。
理查與理查(2005)敘述,此區的大部分雨林已被伐盡,殘存片斷也處於伐木、農業及人口快速膨脹的威脅中。而較大面積的中非熱帶雨林與較小片的西非熱帶雨林之間,是由寬約300公里的乾林地及疏林所分隔。在東非則存有一些被山系所環繞的小島型雨林。他們推測,3千萬年前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全為廣大的熱帶雨林所盤佔,前述小島型雨林即是孑遺者。
19301940年代的研究報告即已指出,現今非洲的疏林與沙漠地區,曾經皆為廣袤雨林所覆蓋。來自地質學、古植物學、地形學的證據推測,更新世(1~2百萬年前)時期非洲的氣候與植被與今大不相同,而是最大規模的潮濕雨林型。
以上這三大雨林區塊的熱帶雨林,依古典植被生態學或植物地理學的觀念與分類制度,理查(1952)命名為:美洲雨林群系型(the Americ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非洲雨林群系型(the Afric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以及印度馬來亞群系型(the Indo-Malayan Rain forest formation-type)。這三大群系型各自擁有自己獨特的物種、獨特的屬或科,然而,其各自的極相社會(氣候條件下的終極群落)的結構、演替的階段則非常相似;每個極相社會即令在植物種的組成上大不相同,但它們與氣候、土壤差異的平行反映極為類似。
世界各大洲的生物種、組成社會、社會各自的特徵等等,端賴其歷史源頭、地區環境特色、物種演化等等複雜流變所造就。而理查等,以及傳統植物地理學或植被生態學認定,大氣候決定一個特定地理區的植物社會的終極群落或極相的類型,熱帶地區,特別是南北緯10°以內,其終極群落就是熱帶雨林,它們在植物組成、細部內涵、物種生存策略及演化等等,容或天差地別,但各大洲、三大雨林群系型在植物社會的形相(physiognomy),即森林結構、演替模式、生活型或諸如木質藤本、附生植物、幹生花等森林外貌特徵方面,具有趨同一致性或高度的相似性。
隱藏在這些事實、現象、觀念、學說或假說底下的,就是環境決定論,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下,給予足夠的時間,生態體系就能發展到它的終極成熟、平衡的穩態階段,而該生態系的所有特性,取決於該地理緯度的年陽光總量、年降水等等大氣候因子的合成條件,且視立地基質(土壤)類型,夥同其他因素,總成生態系各自獨特的內容。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南瀛之濱】

陳玉峯
台南是全國地體最年輕的古城!也是最低矮的行政地理區!
台南是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脈接連推擠,最後冒出的餘脈,以及海峽淤積沙洲、海汕,山與海聯手打造而來。
玉山北峯等山脈推擠之下,台南是阿里山脈再往西北推出的,最後餘脈尾段的淤積地。

我一直認為西元1350-1850年的小冰河時期,黑潮及沿岸流必定與今大異其趣,因為台灣之走進近代文明史,台南古城之所以形成嚆矢,顯然是洋流的運會,不只如此,另亦與西拉雅北來相關。
台灣文明開拓史以台南為嚆矢。

更早乃至數千年前,南島諸族之進入台灣,我認為是最近一次大冰河時期結束後的大約8千年來。這之前,應是另一大波冰河、間冰時期的考古及花粉研究的年代,但那等年代絕大部分的「台南」尚未存在。
現今的台南市(含先前台南縣)全境最高海拔點,只不過是曾文水庫西側,台南與嘉義縣交界的大棟山(1,241公尺),其實,台南市境海拔超過1千公尺的面積近乎零!台南與高雄的邊界最高山,是標高973公尺的西阿里關山頂。
1990年代我曾勘調西阿里關山,山頂孑遺一株巨大的台灣櫸木,全山山區早在1950-1970年代,將原始森林除盡,主要種植竹林等。
台南、高雄交界線上,從內烏山(408公尺)東北向斜走到西阿里關山,以迄台南市最東邊界的雙連堀,這條小山稜的東側下方即楠梓仙溪,以及溪東的台21公路,東北端即近年來「有名」的小林滅村大崩地之所在。
玉山南峯是楠梓仙溪最上源的谷頭。

或說,台南市最東界的區域,其開拓史相當於甲仙地區的楠梓仙溪流域,也就是說,自然山林的開發,源自日治時代的伐樟取腦,台南山區的開發進程也約略等於甲仙地區,始於日治時代。
樟樹紅葉。

就自然生態而論,台南市大約一半的面積是數千、百年來淤積的產物,其餘的淺山區多屬於台灣西南半壁的相對旱地,植群屬於旱地山坡或溪谷型的社會,間夾亞熱帶樟科為主的林型;而大半面積的淤積地,古代稱之為「鹿田」,也就是類似疏林的高草(甜根子草等)生地;還有,廣義海岸及狹義海岸的植群。
台灣西南部疏林景觀的甜根子草。
南非疏林中的鹿科動物條紋跳羚;台灣則為梅花鹿及已經滅絕的獐。
我推測台南平原在17世紀最普遍的疏林景觀。

我的故鄉是雲林北港。我童年、少年維特的「煩惱」時代,最受不了的是陰天,因為濁水溪以南地域已屬西南半壁的江山,我老家在17世紀初葉是海港,號稱華人最早的築寨定居地,就從顏思齊登陸北港近郊的水林算起。而「水林」我認為就是紅樹林的生長區。
1617世紀,從台南往北延展的沙洲潟湖往陸域側,所謂的「倒風內海」,小船舢甚至可由鹿耳門航行到今之雲林縣境。我老家已歸屬於「鹽分地帶」。
雖然老家與台南同屬於不斷長大的海埔地,氣候或氣象因子卻有顯著差異。以老家隔壁的嘉義測站相比較,嘉義市一年的日照時數是1,723.8小時,日照率只有39%;台南測站則是2,619.6小時,日照率達59%。讀者可別小看兩者相差895.8個小時的效應啊!
以同緯度的花蓮跟台中比較,台中全年日照時數高出花蓮795.8小時,單位面積的稻米產量,台中是花蓮的1.64倍哩!而台南全年日照時數還比台中高出165.3個小時,台南是全國九大平地測站最最「陽光」的城市,然而台南稻米產量卻只有花蓮的1.36倍,也許是氣溫年均台南高於台中1℃之所致,但也說不準,畢竟因素太龐雜,而且每種作物的結果也都不一樣。

     
稻米的產量台南只是花東的1.36倍。

另一方面,嘉義的年降水量是全國九大平地測站的「跌停板」,只有1,418.7公釐,我老家又比嘉義少。於是,低雨量、低陽光直照,亦即陰天多!所以我童年、少年時代對於陰天特別敏感,既不陽光,也不肯乾脆甘霖普降,擱淺在半吊子間晃蕩,予我心情的感受,彷彿霉在溫吞之間的抑鬱。
而我的知識啟蒙也一樣,直到高中負笈台南,台南的陽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天靈蓋,第一本我為之瘋狂的《西洋哲學史話》(威爾˙杜蘭著),就在1970311日我在台南購下的當夜燃燒。
是啊!我一到台南,立即感受到文化的氛圍,整個城市盪漾在某種素養的空氣中,每個月家中的生活費一寄到,第一件事我總是逛書店,什麼知識我都狼吞虎嚥,生似知識飢渴症,或者是良性的知識虛榮心?
奇怪的是,在我學習、調查台灣植物生態的第41年,我才開始有機緣想要寫一本關於台南生態的書!

  
筆者3年前落腳台南,也是在優美典雅的文化氛圍中陪伴學生。

聽說佛陀的上首弟子,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先生,當他80歲之際,透過入定感知自己要死了,於是徵得佛陀同意後,回到他的老家,在他出生的房間內,安詳地入滅;大象在死亡前,會回到象群集中死去的象塚安息;全球許多原住民具有聖山、聖湖、靈谷地的設置,也就是意識的某種覺知,生命最後依止的現象反映,歸去所來自。
我不是要入滅,也沒那種感受。我只是想到台南是我在知識面向的自我啟蒙地,而我開始撰寫台南生界的故事,談不上我要回到知識的「祖籍地」,倒也是回溯的一份該然吧?!
於是一專注看台南,猛然察覺台南的重大特徵:土地生界最年輕、文明文化最古老、地形地勢氣候最接近台灣的地理區……
請談台南!
台南大部分的面積是淤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