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贈書活動】

陳玉峯老師最新力作《有容乃大—大肚台地的生態綠化》,以科普的方式講述大肚台地的前世今生,並探討如何復育整個大肚台地的自然生態系,讓我們再次向土地學習。

天文、地文、人文及生文從來一體,本書揭櫫台灣本命土的原理,也是真正「生態綠化」的問世!願你我聆聽土地的心聲,放下人本的偏執,為我們早已奄奄一息的母親母土注入生機!

活動即日起開始,數量僅100本,送完為止!有需要的朋友們,請詳閱以下注意事項:
1.每人限贈一本。
2.需自費郵資及工本費,共計100元。
3.請先一律以ATM轉帳至山林書院聯絡人黃女士郵局帳號:00212560617731,並於三天內填妥報名表,以利活動結束後統計,非常感恩!
4.此書定價1200元,亦竭誠歡迎您以隨喜方式贊助,共同為自然生態盡力,請郵政劃撥至:陳玉峯 20797582

5.書將於一周內掛號寄出,感謝您的陪伴與支持!

【我要報名】http://goo.gl/bW5r9F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文」化「創」傷?!】

陳玉峯
1990年我看《螢火蟲之墓》(野坂昭如原著;高畑勳導演)及《朵朵洛》(龍貓;宮崎駿導演)等日本動畫時,淚流滿面而電視畫面上只剩一片漆黑久久之後,我喊出了句:「這就是國力啊!國家的力量啊!」;後來我演講「從土地倫理到文化創建─台灣文化的回顧與前瞻」的第一節「何謂文化或文化的力量」,舉例講了4個故事,其中2個即上引,而《龍貓》的綱要即「這是個有夢的民族」;《螢火蟲之墓》我則將之媲美《賣火柴盒的女孩》,綱要是「國力三要素:人民或選票、道德或司法,以及文化(共同意識形態及集體理想)」!
我這套演講的第二節是:從中國到台灣的文化特徵或性格(從貧窮文化到文化貧窮);第三節是:台灣文化的歷史特徵;第四節:從土地、自然生界到文化的形成;第五節:台灣文化創建的三大階段論。此講的部分內容收錄在陳玉峯,1997,《台灣生態史話》,81-100頁。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從《螢火蟲之墓》當下的感動,到發出「這是國力」的展現,這瞬間的體悟是「跳躍思考,欠缺理性合理的連結或因果關係」,特別是今天的社會氛圍,以及今人的短線思維,但卻是我將近30年來最大的感嘆之一,因為,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失卻文化的厚度,愈來愈遠離智識、智慧或智能,遑論穿越時空、洞燭文化內在結構的涵養;因為,原本讀書且將知識內在化的沉澱過程,愈來愈沒人在乎!
20167月有天,我致電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大意即世間恆無常,有生必有死,有開始必有結束,我在前衛出版了44本書,為後世計,我想要收回所有出版物的版權。
事實上20年來,我跟前衛的出版關係可能絕無僅有。從黨外時代,開著小貨車在群眾聚會、抗爭運動場地,宣揚台灣意識的出版品,林社長的見識與鍥而不捨的毅力叫我暗自許下:「這樣的出版社務必要在台灣永續長存!」的願力。因此,我寫的書移請前衛出版,我們沒有簽訂出版契約,而且相當於「自費出版」,又,我辦公益教育團隊(「環境佈道師」、「山林書院」、學校上課、一些演講、捐贈弱勢運動團體活動等等),也自購自己的著作等,免費贈送,或說自行行銷半數或以上的書籍。
可以說,我迄今出版的60餘本書,絕大部分形同全國寺廟的所謂「善書」,而自己演講時的賣書方式是,書放一堆在桌面,旁邊置一紙箱。告訴聽眾:「書的成本是全國作者購買的公定價,6折,你們要付多少錢自行決定,紙箱自行放錢、找錢。記得,經濟困難者有耐心些,你得等到最後,就將紙箱拿走。錢最好是給需要的人,而不是想要!」記憶中,歷來好像只有一、二次,有人拿走紙箱。
也就是說,我跟前衛出版社的關係,似乎沒有版不版權的問題,但我不要留給後世不清不楚的關係,因而跟林社長簽訂取回版權的手續是必要的,但一定年限內前衛一樣可以加印、販售。
201683日,林文欽社長整理好關於我著作的目錄、銷售及存貨量等資料來到台中,老友楊博名董事長、尤雪綿總經理也從高雄北來見證,大家相談甚歡,我順便請教他們台灣出版業界議題,他們的見解讓我想起數十年來台灣天大的問題及其每況愈下的慘況。這是我在本文破題之舉1988年日本動畫之反應國力的原委。
不是我狗拿耗子、杞人憂天,這只是殘酷的事實與可預見後果的常識。
「除非有奇蹟出現,台灣文本出版的未來好不了!」林社長以其一生經歷,遍數種種數據與現象,從根源、社會結構、3C產品的勢不可擋,略加說明台灣文化軟、硬體問題,我依其思考順序陳述如下。
「閱讀是知識、思想、文化水平乃至創作、發明的基本功,它是長期累聚型的,知識、思辨、智能、歷練等等的累積,就是國力的展現。但是台灣長年來的國力展現只被導引向經濟、鈔票、硬體建設的多寡,事實上從人類文明史、文化史檢驗,較長久持續,且在困境中得以較快速翻轉、攀昇的國力應該是文化力、智識。政府有責任與義務鼓勵國民從基本功的閱讀長期培育,而過往政府在此面向採取放牛吃草,甚至逆向操作。
其二,台灣人如今在物質享受方面應該已經差不多了,但在知識、智識、精緻文化美學的養成、培育,卻是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嚕,這等社會氣氛不僅沒能改變,反而每況愈下。社會上一般交談、對話,很難聽到稍有智識的話,講的,多是俗不可耐、物化的內容,而且超愛比較、計較。一般不會比較看了什麼有深度的電影、戲劇,聽了什麼多令人感動的音樂會,參觀了何等的畫展,閱讀了什麼有智慧的新書、古籍……這樣的社會氛圍不能扭轉,卻一直沉淪向下。
其三,十多年來我認為最嚴重的是台灣人太過於依賴電子產品,數位網路手機。太多的人誤以為他讀臉書、看網路也叫做『閱讀』,差太多了!那些東西是資訊、報導、閒聊、口白……的傳遞是OK啦,但是,一旦取代了閱讀文本等,就漸漸淪為『新科技文明的災難或災變』了!手機當然有其方便性,許多生活內容,都能幫你解決,但智識不同,需要辛苦些,靠藉紙本反覆推敲、消化沉澱、長年經營累積,絕非隨看、隨用、隨忘,更無內化過程,雖然現在有許多人靠著數位電子書閱讀,卻可能有後遺症。有人做過研究,電腦、手機螢幕若要看閱超過5百字,很難繼續!而且,不同波長的光線對眼球、視神經有所傷害,以後可能眼科醫生生意興隆,更且,過度使用手機,長年倚賴,也可能造成精神方面的新疾病,停電或無法充電的狀況可能引發焦慮等等『癮病』……
從另個角度檢視,歐美等國度對數位科技的運用優於台灣,但他們一樣兼顧傳統紙本養成基礎智識的培育;美國政府在公共圖書館面向做得很棒,有很多藏書且不斷添購,購書也以接近定價購買;德國圖書館購書全依定價,不打折扣,而採買想賺,賺的是手續費,而不是從書款扣取不等比例『回扣』之類的。
台灣呢?差太多了!……」
林社長久處出版業市場,他的經驗及關切角度或視野,自有其依據,即令有些事務、現象,糾結太多的歷史因緣、文化差異、民族性格、社會政經風氣、風俗習慣、角度面向、時空背景等等龐雜動態的變數,我情願站在分享、學習的立場,不作補註或反駁。他繼續陳述:
「台灣一般人具有太多理由不讀書,為自己塘塞的理由百百款,因而社會愈來愈墮落,準此趨勢大概沒解。現今台灣每年圖書購買消費額,包括教科書、政府經費採購、市場書店等,全數有所依據的總數量只有150億元,而10餘年前,尚有350-400億元成交量,完全不計通貨膨脹、幣值等,每年依10-20億元在遞降,成因如前述,且最主要因素即手機電子產品的影響,龐大人口、大量時間都拉到手機畫面上去了。也許多數人認為靠Google大神就夠了,不用再唸書了,其實,從新聞、訊息、資訊、知識(系統)、智識等各層級,差別太大了,而智識乃活體累聚,並無捷徑,也不大可能短線炒作得湊膚功,還是需要靠藉長期教育鼓勵、養成書本的深入閱讀……」
多年前我與柯麗鏞醫師前輩寒暄時(柯醫師2016年約76歲,光田醫院內科、血液專家權威),他暢談也感慨:「是艾特略詩人說的吧,這是一個資訊蓋過知識,知識蓋過智慧的時代!找什麼醫生?預防甚於治療啦,疾病大約說來,20%DNA控制的,50%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絕大部分的病痛,還是受到腦中的價值系統所左右啊!」也就是價值系統、生命態度、生活習慣決定出病痛的主因?這不就是文化、閱讀、智能的交互比喻?!
而林社長情不自禁再講下去:
「之前,在鼓吹『文創』,講句不客氣的,大致是『文化創傷』吧?!為搞商業噱頭,假文化之名,搞些啥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最在地、基礎的東西才更須要長期培育、養成,而非本末倒置,為流行而流行!更不該一味朝錢看,而文化知識、智能的內涵在哪裏?……」
「文化部、教育部本來就該在文化的土壤、土地除草、施肥、耕耘,而不是跟著流行灑鈔票或冥紙。政府機關的權力、資源最多,對於培養國民閱讀習慣的面向,可以著力、使力者甚多,最好是從幼稚園、國小的起步開始,而各級學校都要有書嘛!鼓勵真正用心地閱讀啊!
民間、產經企業則得寄望一些有識者、自覺者,開展諸多面向的嘗試與鼓勵辦法且落實實踐吧!不管團體大小,包括小團體的讀書會都可不斷倡導。各層企業的老闆們,若能有所覺醒,當可認知,你要累積員工的實力,得由閱讀、思辨的功夫下手啊!
再者,國家公權文化單位,不妨配合如稅務單位等,考量文化消費可以採行何等的優待措施,是否文化消費可以免稅、抵稅、退稅……書本根本不該有什麼營業稅吧?!可以有許多替代措施的……」
而愛智圖書公司楊博名董事長、尤雪綿總經理卻有另一角度的看法與經驗,他倆強調的是「要求品質、創新需求、走向國際市場」,因為「創新」很大的一部分是「老歌新唱」,而不是「無中生有」。考量現代人閱讀的「褲帶(quanta)」,我還是不宜一次書寫太多文字,就此打住,下回分解。
這天的會面,前衛、愛智的負責人都提及全國各縣市政府單位的買書,普遍都有收取回扣的陋習,而且深具「根深蒂固」、永世不拔的態勢,只有宜蘭縣不興此道。為什麼?我認為是宜蘭青天,已故老朋友陳定南縣長奠定下來的新傳統!

事在人為,是人搞出的任何罪孽面,也只有人可扭轉。想到數十年我念茲在茲的文化大議題,我一樣充滿無限憧憬、願景,且從來都在打拚。
筆者向出版界請益,左起尤雪綿女士、楊博名先生、林文欽先生與筆者(2016.8.3;台中)。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快樂聯播網《台灣之音》】

每周六AM10:00 ─ 11:00 @ 快樂聯播網
20160625台語的轉型正義


20160618談迷信的破除與佛教唯心論

20160611談「籤詩解」與「觀音法理」
2

20160604
 談「籤詩解」與「觀音法理」
1
20160528
 來自鐵窗裡的信
20160521
  節目連結
依諾物語5 6
20160514
 節目連結
依諾物語2 3 4
20160507
 節目連結
台灣山林保育與土地使用的前註1
20160430
 節目連結
羅漢與羅漢腳
20160423
 節目連結
藕斷絲連
20160416
 節目連結
結納人間世A&給親愛的少年郎幾句話1 2 3 &
藕斷絲連
20160409新台灣的期許─找回自己的本性 1
20160402節目連結
負北極震盪 1 超體感溫度2 猴戲3
20160326檜木與我
依諾物語 1 2 3 4 5 6
20160319檜木與我  
延伸閱讀1 2 3
20160312信仰 延伸閱讀 2 3
20160305
下一開始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農民曆的創建】

陳玉峯
地球暖化議題,各派吵了數十年,一樣有些人宣稱小冰河期即將到來,或懷疑論者認為全球暖化已在1988年左右停止,溫室氣體也不是造成氣候極端化的主因,云云。不料,繼2010年創下全球平均溫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之後,2014年成為新高熱年,但這幾年的聖嬰現象並不明顯,而是到了201511月之後才抵達高峯。這波聖嬰帶給亞太地區農經極大的損害,動輒數百億美元計,而泰國米極端減產,台灣米順勢水漲船高,但山區溫帶果樹產重失水,蟲害加劇;低海拔畜產、雞蛋減少等等。此間,20158月颱風折枝,刺激芒果二度花果,連鎖引發松鼠族群數量大增。
201511月聖嬰高峯的2個月後,台灣卻遭遇到「北極振盪」的2016元月寒害,緊接著「多雨」,但56月之交以降的梅雨卻「沒」雨,然後6月熱爆、紫爆,什麼120年來罕見,破50年、30年、百年紀錄……隨時都在傳媒上叫囂。然後,78日來個「宛如明天過後」的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締造40多年來最強17級的狂風,然後再續接以熱浪。
中部潭子區的麻竹筍、綠竹筍,20166月下旬傳出「9成感染竹嵌紋病毒」,外來入侵種的鳥類、兩棲爬蟲、昆蟲等,也隨時隨地可以猛爆成災,而各式各樣的颱風、地震、旱澇預測此起彼落、莫衷一是。
也就是說,各項環境因子的極端化,氣候變遷聯鎖引發的生物性、非生物性的災變、病變不可勝數,民眾對疲於轟炸的「新聞」也摸不清楚底細或來龍去脈、因果關係。數十年「新聞」如此的傳播,不妨將「舊聞」新播也無人察覺異狀。
然後,讓我們檢視國家政府或公權(錢)單位,在因應全球變遷之下,做了那些研究調查、因應辦法?全球如今只有不到40個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而提出目標與計畫,台灣呢?請教行政院長木栓你可以回答何等內容?而我們小市民看到的,是何等偉大的施政呢?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在台中筏子溪一小段落,花了數千萬元做綠美化工程,買了一些紅土鋪在河川上,說是要種水生植物。任誰都知道一陣豪大雨足以讓花花綠綠的鈔票屍骨不存,而這樣的「駭客吐鈔機」工程,全國有多少?!台灣高鐵與林試所等官、民單位合作,連續舉辦了三年的「帶小樹苗去旅行」活動,「旅客反應熱烈,活動範圍逐年擴大」,「希望大家一起為環境保護盡心力」!「植樹節」台中市長跑去霧峰「高爾夫球場種樹」,副市長也「帶領中台社區民眾種下一二一二株樹苗」;東海大學校友也在校園種下中海拔樹種的「牛樟」60株,為植樹活動「帶入最高潮」!
上面列舉了從全球氣候變化,到台灣枝梢末節的公帑浪費,在所謂科學或實證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充滿太多層次的斷層,或所謂跳躍式的思考而無法聯結或討論。我要提出的問題正是在此,為什麼整個國家社會在明明是同一件環境變化、生態聯鎖相關的議題之上,專家學者乃至販夫走卒之間,各特定社會階層之間,或同一階層內的各成員之間,大家合力創造了一個知識無法溝通,意識難以覺醒的普遍狀況,每個人在其特定行業、特定生活圈的價值系統內自閉,而可以承認龐多荒謬、怪誕的無知,一直在內耗、阻礙整體社會的進步,例如上述發樹苗去旅行,帶回家「做環保、綠化」;市長、副市長白癡式的做綠化;河川局在河床種水生植物等等,荒唐到無可言說的「善行、善舉」?!遑論整體地球生態系議題在知識或意識的貫通、連接!
因為台灣在38年戒嚴下,國民黨長期發展出來的特權資本主義,軍、公、教及其「家族企業」或18趴等,聯鎖宰制,其特權主控了教育、宗教、文化、傳播媒體的思想及價值觀洗腦的主導權,他們長年植入中、下階層或廣大民眾的「任命、反正都一樣、中立、冷漠、宿命、天命、污名化、小確幸、都是為你好、自私的偽裝……」繁族不及備載的偽意識,或一般所謂的愚民、奴性化的催眠,以致於大多數的弱勢者或中、下階層(女性更是比例偏高),緊緊抱住這套催魂符咒,寧可俯首認命,而不敢、不願意去意識到他(她)的偽(假)意識,坦然面對生活中數不清的矛盾,進入內在清明的自己,或說覺悟。
偽宗教的放生;佔盡全國絕對比例的人一直固守「種樹、造林就是好事」;攔砂壩數十年的「工程永續」;一大堆在聽大師開訓「假的!」或制服比軍隊還整齊劃一的,臉相一副呆笨癡的信徒;堅持捍衛沙文主義的受害婦女;自私自利卻打著「科技中立」神話的「學者、專家」等等,數不清的「呆丸人」,永遠固守著KMT70多年來提供給他們生命、生活的「方向與意義」,絲毫不會動搖,直到老死,而且一代污染一代。
自我不能內溯自省,意識不能突破被植入的病毒,如同戴上扭曲的鏡片看世界,對內則白內障,而當他一碰觸外界的批判,或不同於其慣性思維時,頭先的反應常常是意識形態先行,接著情緒反彈,容不得客觀檢視,或帶著意識形態的區隔,從而做出無釐頭的反擊。
最要命的是挺身對抗這套心智支配術的人,往往最後也淪為同樣的毛病,於是被害、覺醒、加害的角色扮演,通常是同一(批)人,這就是尼采強調的:跟怪獸戰鬥,不要自己也淪為怪獸!就我一生所知,人無時不刻得提醒、反思自己。
而人對於「習而不察;本來就是那樣;視為當然;訴之權威或威權」等等慣性的養成,常常是從小孩成長時期所養成,而且,有了一點點小成就,馬上就得了大頭症。當我看到偽學者、偽專家教授跳出來痛批不能讓年輕人參與課綱等意見,他在突顯的,包括老子都不能參與了,你們算老幾;恁背代表權威與威權,等等,一旦這種人有了權力,立即可以成為惡魔!上帝賦予每個人最大的挑戰與恩寵,在於人必須自我反省與批判,卻也是最困難的試驗與福報!
再回到工業革命以降,地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只談台灣。
台灣在此面向停留在老慣習或窠臼的思維與反應。結構性成因很多,例如土地利用、資源耗竭開發的轉型正義從未實施;本土生界學習與認知從未系統化建立,並進入制式的教育體系;主體意識從未健康完整地建構,等等,但這些大因大果、意識主體反思的內涵,是累世迴饋建立的過程,無法揠苗助長而立竿見影。
在此,我僅提議一件可立即進行,且必須不斷修訂的,早就該建立的「台灣農民曆」,逐步將流傳數百年,大中國、溫帶地區的物候學、神鬼節慶、婚喪慣例、命理占卜等等,站在台灣節氣、全球變遷、在地資訊(生物及非生物性),包括各地區年度12個月盛花(果)的植物、族群季節消長的動物、特定氣象因子、環境災變、生物疫情、各地原住民風俗習慣的由來、在地地理風水的生態解釋、大氣流變介紹、星象週期知識、洋流魚汛報導、病蟲害與生態防治、山林在地經驗或故事……無所不包而試編檢討,主要原則:在地化、主體性、科技化、流變型等,讓市井小民、老農夫可以由APP立即接收,也可迴饋新資訊。
這是包羅萬象的,全文化的生活革命的前導,農委會不妨立即進行研發。然而,千萬不必去批判、反對舊傳統的任何說辭,徒增不必要的阻力。因為,如果你設計得很好,實用、管用,以台灣人深厚的禪門求真精神,很快地可以取代迷信、迷思的舊制。

除了農委會以外,其實民間當然可以自行嘗試,且最好是集結「同國同心」的各行各業各界的,深入瞭解本土經驗者從事,當然更可以由在地民間團體自行發展之。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開創台灣文化的願景─台灣心】

陳玉峯
1990年代我從事生態保育暨環境運動、種種弱勢運動及政治運動之際,感受、感嘆最深刻的,往往是台灣文化的一簍筐問題,台灣人讓人又愛又恨,稍微有心有識的前輩們都口誅筆伐,我也跟著大罵特罵恨鐵不成鋼,直到大約十年以來,我才看清整個結構性因果關係。也不斷試圖為被汙名化的台灣人平反,更花了漫長時程去找出最優美文化的底蘊,並不斷為之宣揚。
然而,230年前我歸納台灣文化或現象的五大缺陷:臨時文化;不設防的國度;無鄉;無土;無國家,如今並無太大改變。
由於外來政權快速更替、人文斷代過於頻繁,臨時、權宜、方便等行為及觀念形成慣習,加上回扣黑金的催化,硬體建設全然不考慮百代傳承,但求不斷更新;人文軟體不求傳承久遠,反正舊的不去、新的難來,在沒根沒幹而傳統模糊或隱藏之下,形成臨時的、隨便文化,而且,一代一代之間往往得重來,既難累積,也無法坐大。文化只多殘缺延續卻隔代或同代旋即變型。此之謂「臨時文化」。
就外在或表象而言,由於主體性恍惚,內在信心不足,任何科技文明、物質及文化表徵,台灣一概照單全收,甚至包括尚停留在動物試驗階段的藥物,全然引進、肉身試驗。生物細胞都有細胞膜,掌管物質進出,而台灣如同欠缺細胞膜或介面的把關,是為「毫不設防的國度」。所有哈日、哈韓、哈美、哈任何流行,如同無腦無主的盲目,而之所以「哈」的緣由委實不堪,也乏品味、欣賞的水準。
對山川自然知識無知,情感欠缺深度連結;對生界土地陌生,始終抱持「人定勝天」或中國式誤解的遺毒,迄今最顯著的病徵例如種樹與造林,也就是浮萍文化,在台灣島上漂浮流浪,是謂「無土」。
因為欠缺台灣本土或主體意識,且在宗教、政治、教育的封建遺毒「永續傳承」之下,精神或靈魂的原鄉始終停滯在虛幻的中國原鄉。或說,表面上「鄉土」琅琅上口,骨子裏停滯在中國的次文化、亞文化、邊陲文化、變體文化的碎屑而毫不自覺,我稱之為「無鄉」。
同時,從荷據、鄭據、清據、日據、國府據,從來不是台灣人民自創政權,也未曾出現過台灣國家。有史以來,台灣欠缺足夠的住民自決,且向國際訴求,甚至從「舊金山和約」以來,太少人具備充分的認知,且自李前總統以降,加深「台灣早已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誤解,民進黨政權更為現實利益計,自行繳械,苟且偏安而欠缺理想、理念或信仰,是謂「無國」。
我一生自來無知無識,而從覺醒以來,才了解從來被迫接受「中華民國」的一切形式,但我創設的民間(NGO)團體未曾「立案」,因為被迫或被既成事實所囿限已經夠不堪了,為什麼自由意志創設的單位還要拋棄自決權?只因為可以報帳核銷、增加捐款而竟然可以出賣靈魂?!
幸運的是,我的自覺來第一手台灣自然生界,可以說我是銜接、傳承自所有台灣文化的母體基礎,也就是台灣島出海以來,至少250萬年的天演史觀;我建立信仰理念的過程及內容,正是在先入為主的人為文化,逐步被自然山林事實所擊潰,而跌跌撞撞、衝突矛盾後的省悟。
西方自然科學理論學說的建立,乃是不斷地累積經驗事實,才歸納、演繹而出,他們數百、千年對抗的,主要是宗教神權及文化慣習的限制,甚至危害到自家性命,從而累積實證經驗或事實,艱困地打下一片天地的理論,難免也產生「頑固或牢不可破」的唯物論、機械論、決定論,或一系列理性的信仰或理念。而他們在自然生界所建立的理論、內容、方法等,事實上是建立其在地的材料,但生命、生界沒有定律(law),因而這套理論系列橫向移植到台灣來,所謂的學界便將之硬套在台灣生界之上。偏偏台灣的基礎或事實觀察研究太欠缺,更乏世代之間充分的傳承與創造,加上不斷帶進來不同的西方傳統、龐雜理論系統的方法及論述,隨時、隨人、隨地而胡亂「嫁接」,長出的是「秘雕、變態、四不像」,而無法辨識,只剩下口頭邏輯上「合不合理」,卻無能觀照事實,遑論可以了解到西方原來理論形成的複雜流變,更不可能洞燭西方生界理論受到其宗教人文甚深奧妙的左右或連結。
我從大學、研究所時代對抗的,便是KMT學界的,否定台灣事實的汙染。可以說,台灣自然生界遭受的屠殺、改造、汙染、迫害,遠比人種、文化還嚴重萬倍,因為土地、自然生界不會說話,它們最終的反抗就是「自然反撲」的「災難」!
而我欣賞日本在台灣研究者的精神與報告,雖然他們一樣帶著西方理論與日本主體文化的堅持,但他們卻客觀地嘗試先搞清楚台灣的事實,且生產系列台灣學、台灣理論。
換句話說,我的背景及終極啟發是台灣土地、自然生態系,因而我看台灣文化的角度、視野,比較不會受到族群、時代變化、外來流行文化所左右。也因此,個人數十年要克服、反思,且從中建立台灣信仰的,必須突破兩大文化的牽制及現實或制度的篏制。
所謂兩大文化指的是,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及其形成的,堅實的科技主義或文化;另一為中國的「文化決定論」。後者否定台灣有機、無機或生界一切的主體性及意識,數百年防杜台灣獨立(清國設計、培養出來的台灣鄉土傳說故事、藝文、風水、顯性宗教信仰等,幾乎都是在防阻台灣獨立,而且是從宿命論、血緣、民族主義的抽象意識形態中洗腦);前者透過KMT控制下、培養出的科技教育體系在傳播,號稱「科技中立」。
這也就是我為何長年鼓吹、期待台灣必須早日建立「台灣科學史」、「台灣自然史」、「台灣科學哲學」、「台灣自然情操與土地倫理」、「台灣哲學暨哲學史」等等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我長年從事植物社會(植被)調查之餘,乃至近十年加大比重,都在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而且從不分科,無論人文或自然科學的在地經驗都是收集的內容,因而在狹義的文化面向,略有底層的體悟。
直接且較客氣地說,文化大抵是活人「誤解、曲解」傳承或傳統的內容,而加以創發的心理流程及其影響。對文物的抱殘守缺不叫文化,文化是活體的創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原住民到台灣人或所有人,當他宣稱「這是我們幾百、千年的文化傳統」等等,通常只是在偷渡自己特定的目的,或反思能力不足、思考層次淺薄的代名詞,特別是宗教、藝文等,最為嚴重。
提倡台灣文化絕對不在於搞出多少「傳統」技藝、文物,而在於有無堅實的土地認同、台灣主體意識,而且,還得是想要成立自己的國家,否則在現世,通常只淪為統戰工具。
布袋戲、歌仔戲、吟詩作對、台語文、交響樂團、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媽祖、王爺、觀世音、交趾燒、二胡、小說、台語電台或電視台……都不是台灣文化的重點或代表,而在於有無台灣心,否則虱目魚都為「九二共死」「請願」,再多經費投入也不過是「資匪」!
事實上無論表象政治、經濟、科技、藝文或生活種種,最主要、最根本的差別都是在「台灣心」,偏偏這叫自由心證,最容易混水摸魚、魚目混珠,而且還有程度等第的難以捉摸,更有種種「匪諜、抓耙子」潛伏,然後,在社會公開場合又不能開講,就像美國的禁忌「種族歧視」,在生活中一覽無疑,表面上卻得裝模作樣。而台灣的意識形態之爭,遠比美國的種族歧視複雜得多,也幽微萬分。任何人可以拿這樣的話,去質疑任何人嗎?!
換句話說,台灣DPP政權的最大問題、最嚴苛挑戰,正是落在KMT70年培養出來的官僚黨政軍體系,龐大的公職人員,以及宗教及教育體系的根深蒂固且不斷換變的「易容術」,還有,執政團隊的「人才們」,台灣心的比例有多少啊!?
除了幾個直接高舉匪旗、台獨大旗之衝突,各式各樣的抗爭活動之外,中國在台佈下了天羅地網,見縫插針、逢洞灌水,以台制台的行徑無所不在。台灣之所以表面「平靜」,大抵是兩大力量所撐起。
其一,自由民主與良知,普世正面的人性;其二,台灣禪門的隱性文化,也就是台灣心的草根自覺。
這些面向,過往我多由多角度分散、間接在闡述,因為像文本的直接敘述,大多數人立即反彈,也很難聽懂、看懂。但因如今已號稱「本土政權『完全』執政」了,共匪都可在街頭囂張、侵門踏戶,台灣的隱性文化不須再躲躲藏藏,但必須講究技巧或「善巧方便」!
我心中的台灣文化願景就是找出或創造「台灣心」,集體融合的台灣主體意識,最世俗的話或可說成:「咱攏是同一國的!」;如果國都不國了,在那邊談自由、民主、多樣性,未免太虛假了,而「別有居心」!
我不認為幾篇文章、幾本書,甚至整個圖書館的內涵,就能講清楚怎麼做是「最好的」做法。文化既是複合活體瞬息萬變的流轉有機體,每個人都可以是戰鬥力旺盛的「場域」,隨時、隨地、逢機性地散發感染力,「明其道而無法計其功」,而我現今的做法,在體制大學教育內,不斷刺激年輕世代,幾乎是「不計血本」的做些看不見的付出,也沒付出;體制外(其實還是體制內,勉強說,次文化、次社會的系列)則擔任廣播電台的義工主持人,講給「天龍八部」聽,我的聽眾也許不多,但足以鼓舞我做得暢快,我知道聽眾群的年齡從9歲到90歲。此外,就是零散演講、經營FBBlog
我專注在「無鄉、無土」的部分,畢竟生態及台灣宗教方面我較能隨順發揮,但經由我40年的實際歷鍊,在鄉土的部分,我最焦慮的是「明天過後」,所以不久前書寫了三篇〈檳榔的黃昏?─台灣山坡地的未來(一)、(二)、(三)〉,在此我作個願景式的摘要:
1.      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台灣平地九大都市(會)將因海平面上升、地震、極端氣候因子、疫病、動亂或戰爭,而遭受史無前例的大浩劫。台灣未來的救贖地在今之山坡地地區,且未來都會將被切割化,容或變(轉)型為龐多山坡地的小型聚落區,現今就該未雨綢繆、早日規劃。
2.      規劃及實踐部分可以同時進行。考量現今社會風氣,我傾向於由民間、產經企業之有心有識者,先將各種逐次荒廢的山坡地(例如檳榔園)等收購,依信託方式逐次收歸國有。夥同原本國有山坡地等,規劃21世紀下半世紀新城邦、聚落,且先進行原始林的復育,確保山坡地得以成為「諾亞方舟」。
這等未來規劃的前提,務必先楬櫫國家終極的願景或理想,包括健康的人口承載量等,所有各院、部、會、署終極目標的確定後,才能進行全盤規劃。這不是「烏托邦」,而是很實際地為未來世代謀遠。
而「無國」這個最重大的議題,過往我大抵只在教育或文化部分著墨,今後我很可在國際法或向國際之間訴求。
至於「臨時文化」及「不設防國度」較屬於附帶連鎖的現象,在討論結構議題時,暫時忽略。

至少我一生可以有不斷的反省與蛻變,但原則上,台灣心不能自殘為斷代!當然,台灣只是世界一角落,台灣要承擔世界公民的角色扮演,面對全球諸大困境與世界的未來。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日本柳杉vs.中國柳杉】

日治時代引種來自日本的杉科(Taxodiaceae)植物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Linn.f.D.Don),國府據台後踵繼,百年來形成台灣中海拔最廣泛造林的外來種,且種源都來自日本。
柳杉最早的命名(學名)是林奈的兒子(父親太有名了,兒子只配叫做林奈的兒子,即Linn.f.f.是兒子的意思),是1781年。當時林奈兒子將它歸屬於柏木屬(Cupress),種小名直接以「日本」拉丁化為之。
1833Brong.氏認為應該放在落羽杉屬(Taxodium),但1841D.Don氏認為應賦予新屬,於是形成今之學名。
也就是說,柳杉的性狀介於柏木與落羽杉之間,但整體而言,屬於杉科的成分較濃厚。
有趣的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柳杉解說牌,英文的俗名卻有兩種:
1.      柳杉
China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杉科
產地:原產日本
The place of originJapan
用途:觀賞
Purposeview and admire
2.      柳杉
Japanese Cedar
Cryptomeria japonica
(杉科)
第一面及第二面解說牌都將英文名寫成Cedar,但第一面明明說原產地來自日本,學名也標示「正字標記」japonica,為何卻是「支那China」的Cedar?所以,第一面是要給426看的;第二面要給阿本仔看的?雖然柳杉存在於日本及中國,而令人搞不懂的是撰寫人、審稿人在想些什麼?意識形態使然,或是「匪諜無孔不入」?抑或亂抄一通?
cedar可以指松、杉、柏、雪松、肖楠等等,過往柳杉一般的英文俗名也的確「常用」Japanese cedar,又,大、小寫英文字母也是個問題。無論如何,那是因為數百年來俗民名詞與植物分類學演變上的一簍筐問題,但宣稱「China Cedar」,可說是台灣林務局的「偉大創造」?而且大喇喇地將這兩面解說牌矗立在阿里山工作站門口兩側,相隔沒幾步路,真搞不懂林管處(林務局)在搞「一國兩制」還是「別有居心」?!
又,第一面解說牌承襲台灣林業界老掉牙的「唯用主義」,植物介紹的制式或模式必也加上「用途」,然而,台灣種柳杉從來都為了木材生產,造林工人如今健在的人很多,何時柳杉被逆轉成或硬拗成「觀賞、讚美」的風雅,或與時蛻變成四不像?!全台灣種柳杉為的是仿歐美、印度等「為了觀賞」者,大概只有眠月線幾株「矮仔品種」或各地零星的植栽,而林務局大搞這等自打自家臉、否定自家林業史的作為,委實令人嘖嘖稱奇!
第二面解說牌只列出名稱,倒不失乾脆,避免了歷來的尷尬,然而,英文名稱一樣掉入幾百年來大混仗的泥淖,為什麼不尊重原產國日本的傳統用法,由日文的「スぎ」,直接英譯為「sugi或「Japanese sugi」呢?
小小的一、二個字,卻可以看出機關、政府、國家或人民對待事物的文化素養,而台灣70多年來似乎被養成唯金錢、唯物至上,產官學聯手大搞硬體空洞建物,然後不斷打掉重做,為的就是大撈不義錢財?而軟體、精神、價值觀、態度或簡稱涵養、素養的面向永遠不在乎?
嘉義林管處曾經有位林○勝育樂課長,為人老實忠厚,拚死拚活想要做好各面向的職責,他曾經為了讓阿里山巨木群棧道工程等順利發包,私下找我說:「陳老師,你不要再反對這些工程了,拜託你啦,各方面壓力很大吔!」,而他竭盡心力卻沒好下場,在黑商、民間及上層的挫折下,趕緊退休逃開是非圈!

如今,DPP全面執政了,農委會曹啓鴻主委任用了一位林務局新首長,除了吹彈一些新名詞、新噱頭之外,我一樣會盯看著沉痾如何大刀闊斧、走向新局,否則,民間只好再度革命!


第一面柳杉解說牌(2016.8.5)。
第二面柳杉解說牌(2016.8.5)。

柳杉樹姿(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