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恆春半島南仁山區植被分化的基本型及其應用
即使台灣東南部常綠濶葉林滙聚諸多天演神蹟而複雜到不行,在植群生態的探索方面,我認為仍然可以由我在南仁山的地氊調查所區分出來的環境基本類型來調查及討論。
以南仁山頂以降,跨過草生地、水澤(先前墾植的水田)地段濃縮掉,大約半公里以上,海拔介於320—410公尺的原始森林,依據林冠優勢木,以及林冠下指標物種所區分出來的社會單位如下圖:
我一一依照各物種沿著山頂、頂下、鞍部到溪谷的相對重要值,依橫向10×縱向5公尺等(包括10×1平方公尺為單位),檢視其分佈曲線,夥同草本等各物種一一釐析其指標效應,最後得出低山群的取樣環境類型應考量山頂型、頂下型、鞍部型、中坡型、下坡型及溪谷型等6大類型。
準此,針對安朔地區植群,我下達植群調查先由該地地圖上的相對較高的山頭助矢山(601.3公尺)開始。
然而,一到助矢山頂三角點附近,察覺由於山巒坡度平緩,並非所謂的「山頂型」,毋寧是中坡暨鞍部型,因此,現地判斷助矢山頂兩側的南北不同坡向,應屬於不同植群,分別設置2個樣區驗證之。
§ 助矢山頂側的陽坡樣區
我們抵達看不出明顯山頂的助矢山頭(海拔601.3公尺),只有那根三等三角點樁(No. 4223)及水泥臺座銘記著山頂。由地圖上的等高線看來,稜頂是南北走向,現地一看卻是東西橫走。數十年來我一直質疑依航照所測繪的地圖存有盲點或假相,因為樹木會依局部小地形調整樹高,因而林冠的高度並非立地實際的等高程,而且,實際坡度往往比地圖面更陡。
助矢山頂三等三角點(2021.1.19),此地一段時間就會清空一次。
楊國禎教授(左)、潘富哲老師(中)及董藹光老師(右)於助矢山頂合影(2021.1.19)。
楊、筆者(中)及富哲(2021.1.19)。
助矢山頂附近,見有長尾栲、大葉栲、浸水營柯、短尾柯(油葉杜)、捲斗椆、錐果櫟、灰背櫟、加拉段柯、盛花的細葉茶梨等等,高達8種殼斗科樹種共處小小山背,真是多樣非凡。
南橫的長尾栲雄花穗。
先取頂緣下20×20平方公尺的南向樣區,坡度5~15°之間。
第一喬木層8(最高樹15)~4公尺,覆蓋度約90%。
優勢種有長尾栲(3・3;11株)、加拉段柯(3・2;6株)、捲斗椆(2・2;8株);其次是港口木荷(2・1;3株);相對數量(1・1)者有細脈赤楠(4株)、大頭茶(3株)、烏心石舅(3株),而錐果櫟(1・+;2株),其餘(+)者有浸水營柯、灰背櫟及杜英等,11個樹種。
第二或灌木層4~1.2公尺,覆蓋度約80%。
略佔優勢者紅花八角(2・3)、革葉冬青(1・2)、小葉台灣灰木(1・2)、長果木薑子(1・1)、小葉樹杞(1・1);數量(+・1)者有:紅淡比、黃杞、楊桐葉灰木、竹柏、紅楠、加拉段柯、烏心石舅、長尾栲、細脈赤楠、恆春福木、大頭茶、廣東瓊楠、柯氏鷄屎樹、大錦蘭、台灣鷄屎樹、少花紫珠、江某、捲斗椆、石月、細葉饅頭果、拎樹藤等;數量(+)者:雙面刺、恆春紅豆樹、烏來冬青、軟毛柿、綠樟、厚殼桂、狗骨仔、瓊楠、山紅柿、野牡丹、華八仙、薄葉玉心花、琉球鷄屎樹、山羊耳、小葉桑、松田冬青、奧氏虎皮楠、台灣馬錢、山刈葉、細葉茶梨、大青、南仁灰木等,計約48種。
草本層1.2公尺以下,覆蓋度約30%。
稍佔優勢的物種有,山月桃(1・3)、拎樹藤(1・2)、沙皮蕨(1・2)、細柄雙蓋蕨(1・2)、廣葉鋸齒雙蓋蕨(1・2)、九節木(1・1)、燕尾蕨(+・2)、求米草(+・2)等;數量估為(+・1)者有:長尾栲、黃杞、小葉樹杞、淡竹葉、楊桐葉灰木、黃藤、石月、紅花八角、禹餘糧、圓葉陵齒蕨、裏白瓜馥木、莎草(?)、細葉饅頭果、網脈突齒蕨、台灣鷄屎樹、柯氏鷄屎樹、圓葉鷄屎樹、長果木薑子、少花紫珠、石厝新木薑子等;數量(+)者:綠花肖頭蕊蘭、細葉茶梨、紅果金粟蘭、細脈赤楠、筆羅子、恆春紅豆樹、芒萁、浸水營柯、南仁五葉茶、山豬肝、享利氏伊立基藤、加拉段柯、胡氏肉桂(?)、台灣鱗毛蕨等,計約42種。
這個樣區曾經或新近曾受過人為干擾,因而有少數次生不耐陰的物種存在。
本樣區暫依優勢度列為「長尾栲—加拉段柯—捲斗椆—錐果櫟單位」,基本上它是中海拔「長尾栲—錐果櫟社會」加上東南部低山殼斗科樹群合併或相互抗衡的「中坡型」植群,也帶有一些鞍部型的物種,我列單位名的最後一樹種為錐果櫟,它的優勢度不足,但為標示樣區的生態性質而加入。
「長尾栲—加拉段柯—捲斗椆—錐果櫟單位」林相(2021.1.19)。 | 港口木荷。。 |
林下的細柄雙蓋蕨。 |
雙面刺。 |
大葉栲熟裂的果實(董藹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