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我的研究調查剪影 (上) 】

陳玉峯

19811115日首度登頂玉山調查植被,與陳月霞合影。
我一生的研究調查,很幸運地,從來不是為了申請什麼研究計畫經費而做,而是從學生時代,自己許下「欠台灣的一筆天債」,撰寫一部台灣自然史˙台灣植被誌。這個想法,大致萌長於1977年,且在19811115日登上玉山頂時的奇遇,正式對自己、對台灣許諾的。
首登玉山頂的這天,先是在風口目睹白雲氣流與黑色巉岩,二元對立的樣相,東西各自半壁江山在此形成楚河漢界,然後際會於絕嶺頂,泯滅了差別智。此時,雲絮先端竟然浮現人面獅身獸女神,雙三角尖耳、深邃柔和的眼神、筆直高挺的美鼻,配上櫻桃小嘴,加上依稀可辨的獅身及前肢。
首度調查玉山時,經過風口處,雲捲在此打轉,形成一黑一白、一動一靜的二元對立相生相成的象徵(1981.11.15)。

準此,如果山神有性別,無疑真的是母親母土。
山神開口了:陳玉峯,你得解答此山暨台灣島生界的前世今生及來世,任務、謎題未解,不准出山!
玉山山神現形(神佛無形,應物現形),要我為台灣生界解謎(1981.11.15)。
玉山山神在我承諾之後化散而去(1981.11.15)。

山神當然沒說話,是我自己內心的自問自答自承諾,而山景、雲霧成像則是千真萬確。而從研究所畢業,到林試所打工時,將學生時代自行撰寫的《台灣植被簡誌》手寫影印本稿,交呈當時台灣植被生態學泰斗的柳榗教授後,他但微笑,沒說什麼。
後來有次,柳教授在我早上上班時等在門口,興奮地告訴我,他研究出來了歷來摸不清的問題:為什麼檜木林砍伐時,保留下來的幾株採種用的母樹,沒幾年都死了?伐木時都沒碰傷它啊!柳教授很得意地告訴我:是因為寂寞而死!
後來我從事森林運動抗爭時,有次,也是最後一次我與柳教授的見面,他「不得不」應「政府」之邀,代表伐木派官方,與民間環保人士「公聽、對幹」。然而,整個過程中,柳教授似乎未曾說話。公聽會結束後,他過來微笑地對我說:陳玉峯,你不會罵我吧?!
事隔沒幾年,柳教授英年早逝。我知道他瞭解我。
距離發願、瘋狂投入調查的20年後,200174日我再上玉山,玉山山神以「台灣石」餽贈予我。
「台灣石」橫放則可象徵玉山主峯及東峯(2001.7.4)。
經由大約30年的學習、野外調查及台灣植被的撰寫殆已完成,2007313日,筆者藉由MIT上山拍攝時機,由故鄉撿拾的4顆圓盤石,分四層級:友人、親人等;環境運動人士;台灣生界及世代;全球時空等,祈福。另一方面,回謝玉山山神之賜贈「台灣石」,同時,更向山神、台灣母親母土告慰《台灣植被誌》已大致完成!
《台灣植被誌》15大冊於2007年完成。

隨著我到國家公園任職,我的植被調查工作益加勤快,特別是在玉山任職後,目睹大小貪官汙吏的惡行惡狀,我將心志擺放在山林研究調查。這樣說並非我荒廢職務,事實上,我在國家公園的保育研究及解說教育工作,奠定不少迄今為止,還算是「典範」或「先聲」的內容,只不過後來那位貪官節節高升,故意在國家公園史上,刪除掉我的名字。我還真感謝他,成全了我一生徹底是草根台灣魂,沒有跟KMT官僚系統綁在一起呢!我記得我辭離公職走人的那天,那位大官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你在國家公園也撈了不少吧!?
大貪官現今蹲在大牢內!
沒錯!我在國家公園內真的「撈了不少」!不過不是油水、不是鈔票,而是為台灣留下了自然史的一頁頁見證,也就是一步一腳印,一步百、千、萬腳印,一草一木登錄於樣區的台灣生界群芳譜,這是我向台灣土地生界、玉山山神及自己許諾的事工與天賦責任。
我在南台首嶽關山山系作調查、登錄。
在檜谷的生態調查。
北大武山(3,090公尺)的調查,旁為楊國禎教授。
舊好茶勘調回程,左側這株台灣櫸木曾經放置一些原住民馘首的人頭(1993.8.23)。

離開公職以後,「全職」投入政治運動那幾年,一有環運或研究機緣,我一樣瘋狂地進行植被調查;1993年重回大學教職,野外調查當然本來就是本業,而延宕已久的《台灣植被誌》早就該開撰了。奈何社會運動的案例龐多,心境、外境艱困,直到1994年底,我總算狠下心來,開始回答1981年對玉山山神的承諾,動工撰寫第一部總論,而1995年終於出版了首冊。
「全職」投入政治運動,我三次幫林俊義教授選舉。
我幫張溫鷹女士競選市長做文宣與站台。
建國黨中部辦公室開幕酒會我站台演說,後坐者即已往生的李鎮源院士。

此之後,邊續撰,邊調查,也教書,更從事種種運動抗爭,直到2007年中,總算寫完15大冊,其中,只有2冊未曾付梓。2015年另出版《綠島海岸植被》;2016年印行《有容乃大──大肚台地的生態綠化》,也算是此系列的著作。而本書殆可謂之補遺之一。
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中,我把最保守的教會大學師生帶上街頭。
搶救森林運動行伍中的我。
森林運動中,宣傳車左起張國龍、陳玉峯、高成炎、柯建銘。
我在運動場合的街頭演講。後方為高成炎教授。
林聖崇與我,為了檜木林去遊說呂秀蓮縣長(1998.12.14)。
立委謝啟大(中間)邀我在立法院專題演講檜木林與退輔會的問題,責成刪除退輔會棲蘭預算案。林重膜立委(左)等,一齊聲援(1999.3.8)。
搶救棲蘭檜木林案,千禧年陳水扁總統上棲蘭山區,表面上我為總統解說,實際上我與退輔會人員刀光劍影廝殺。
 
森林運動場合,我在台上的演講(2000.12.30)。
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遊行後的講台上,我半跪宣誓,若不成功我將採取最後自焚抗爭(2000.12.30)。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解讀台南平原的前世(下)】

§台灣西南海岸前人敘述的簡介
一個人如果具有純真的愛,就跟誠摯的信仰一樣,處於內在一份篤定與自在,然而,除非是天賦異稟,生來例外,通常人生的發育及發展,是從純生物性指令下,接受文化薰習,帶著文化偏見而形成「自我」,而且,隨著在人群中的「成就」,形成牢不可破的「自我」,總得在歷盡顛沛滄桑,或在特定機緣下,始可看透若干生命的玄機,突破歷來「自我」及文化的枷鎖,但通常已經是黃昏。
宇宙大霹靂之後,各類型原子從氫原子融合以降,不斷創造而出。物質的基本粒子有無究竟、終極的東西,迄今仍然是個謎。因為探索的工具、思維仍然是數理、邏輯的運算,但數理、邏輯的本體,還是得透過人的心智去認知。
唯心、唯物之爭差不多只是思維在特定時段的一種執著。
物、化、數理邏輯的天才們,找出了許多的「定律」,也就是物質現象界的律法(laws),而在自然界或宇宙中佈滿無窮多的「律法」,一個小小的自然現象,即充滿無數「律法」的交互運作。數十年前我感嘆、敬畏每片落葉掉下來的軌跡,我們寫不出它的必然方程式,對於海岸每個沙丘的累聚或消散,我一樣如是心情。
部分「律法」、原則當然在知識範圍中,我們似乎也都能理解與預測,然而,從最簡單的事實,到鉅視萬象,我只能說神在所有創造物之中。任何科學,如果可以從深層史觀敘述,差不多就是人文學科,也是神學的另種表達方式。
台灣西部海岸實乃「滄海桑田」最最迅速的活見證,特別是離岸的砂洲島,林朝棨(1957)使用「沿海洲(off shore bar)」一詞稱之。
砂洲島或沿海洲係指自海底累積砂堆而冒出海平面者,基本上台灣西部大致屬於不斷形成此等砂洲島,而後潟湖(lagoon)、濕地,終之以海埔新生地的造陸過程,更且,1950年代以降,迫於外來人口壓力太大,以工程技術等,強力介入海埔新生地的加速形成,且施以立地基質或鹽鹼士的改良,營造農、漁或其他土地利用的諸多模式。
一般說來,砂洲島、潟湖、濕地、成陸、砂丘或新生地等形成,或反其道逆行的侵蝕、海岸線退卻,基本上可訴諸於海岸或地盤的降起或沉降運動、河川輸砂或陸域砂土(泥)的供應,以及波浪、潮汐等問題;而歷來視台灣西部為「隆起海岸」,顧名思義地盤沒問題,關鍵大致落在河川輸砂及波浪問題。
超過60年之前,林朝棨(1957384頁)對「嘉義沿海洲群」(雲、嘉兩縣)及「台南沿海洲群(八掌溪口至曾文溪口)的描述,其與現今已有劇烈的變遷。林氏當年敘述,台南沿海洲群由海汕洲、王爺港汕、北青山港汕、青山港汕、網子寮汕、頂頭額汕,以及浮崙等沿海洲所構成,「…形成一北東-南西向之細長砂堤,全長30餘公里,離台灣本島海岸僅3公里以下。本沿海洲所包圍之潟湖,深大致1公尺以下,自沿海洲至海岸上之虎尾寮、北門、蘆竹溝、鯤壩村(青鯤身)等地有小汽輪或竹筏往來;潟湖東側均被利用為鹽田、魚塭。」
而王鑫(19807月初版,引用版19836月,61頁)敘述:「布袋南方,八掌溪河口以南到曾文溪河口之間的海岸,是台南縣屬,地形上稱為台南沿海砂洲群。從北向南有海仙洲、王爺港洲、青山港洲、網子寮洲、頂頭額洲以及新浮崙洲等沿海砂洲島。這些砂洲島從東北到西南排列著,彼此間幾乎相連成砂堤,全長約30多公里,離開本島海岸平均約3公里以下。砂洲島與陸地間的潟湖深度大致在1公尺以內,陸地與砂洲島之間有小汽輪或竹筏往來,潟湖的近陸側大都利用為魚塭或鹽田。」
王氏在下一段起,分別稍加解釋各沿海砂洲的變遷,但因沒有引證文獻,書後也沒有引用文獻,令人看不出那段文字是何人的原創,時間點、時期係何所指?哪些觀察、研究是王氏所為?事實上王氏一書龐多文字大抵如此,僅僅在其「著作序」敘述(5頁):「…在地形學方面蒙徐鐵良教授啟蒙,又受林朝棨教授多方指導。離校後詳細閱讀兩位老師著作,按指導實地觀察學習,迄今更覺樂趣無窮。本書寫作期間也不斷參考兩位師長著作,因此更覺師恩深重…」。或許因未交代清楚,曾聽聞有些人頗不以為然,然而,筆者認為王氏將林氏的著作改寫成較現代化語言,也是美事一樁,假設王氏「大作」有機會再版時,或許可在引證文獻、文章出處、原創著作部分多作註解為宜。
林氏敘述「海汕洲」,到王氏變成「海仙洲」(註:手植之誤?);林氏使用「汕」字,字面看來是「水中山」,頗合宜,而王氏棄之,且將「沿海洲」加個「砂」字,變成較合今人的「沿海砂洲」;林氏書384頁的551附圖,由海汕洲以迄浮崙(沒有北青山港汕)大抵完全與陸域隔離,而王氏書58頁的「嘉南海岸圖」中,青山港洲、頂頭額洲已經與陸域相連。
王氏解釋(61頁),「海仙洲位於八掌溪和急水溪兩河口之間,由於砂洲內側闢為魚塭,其間的潟湖早已不存,砂洲島已經與陸地相連(註:但其附圖看不出已相連)。王爺港洲在北門外海,砂洲島平均寬約0.3公里,長約5.5公里,島上砂丘遍佈,其中,中央大砂丘上,防風的木麻黃林密佈,其形成大概就是因為這些防風林阻擋砂丘移動而造成」;「青山港洲,位於王爺港洲的南方,長約7.5公里,寬達0.8公里,中央也有大砂丘的形成,但砂丘的西側已被波浪侵蝕而成陡崖。青山港洲的內側潟湖在民國60年已開發成七股新鹽灘,因此青山港砂洲形成海埔地的天然堤防,如今為了保護砂洲,防止它繼續遭受侵蝕,有插竹阻砂的工程在進行。網子寮洲在七股溪口外,北側緊接著青山港洲,南鄰頂頭額洲,中有潟湖殘存,砂洲島長約6.2公里,最寬的地方約0.4公里。根據記載(註:根據什麼記載?),砂洲一直在向南移動,每年約達40公尺,南半部更向東移動。頂頭額洲在曾文溪河口的北岸,砂洲上只在北端有廣大的防風林,其他地區都是砂丘,因此季風期間飛砂盛行,砂洲的東側已經開闢成曾文海埔地,大多用做魚塭。」
「…本區砂洲有內移的一般特性,內移是因為受了外海波浪侵蝕的緣故。內陸海岸則有向外伸長的現象,原因是河流漂砂、潮流漂砂以及風砂的不斷堆積,人類土地開發利用更加速了內陸海岸的西移,因此潟湖不斷的在縮小之中。本段海岸的潮流方向,依據灘地砂粒粒度的分析,主要是向北流,因此外傘頂洲以南的海域漂砂,似乎主要由曾文溪等河流供給…」
「曾文溪河口以往堆積旺盛,19041975年間,河口南移約6公里,海岸西進約3.5公里(石再添,1979);曾文水庫完工後,由於河川輸砂大量減少,使得曾文溪河口的新浮崙砂洲的面積開始縮減少。數百年前曾文溪河口以南也有一群砂洲,佔據現今鹿耳門溪口的防波堤、四草湖、安平、三鯤鯓與四鯤鯓等地;延長方向呈西北-東南,它們包圍的潟湖長約17公里,最寬達8公里;目前潟湖已完全利用做為魚塭或鹽田,站在安平古堡上即可見到周圍的海埔地以及魚塭、鹽田。」
而林朝棨(1957384頁)敘述:「曾文溪南方過去亦有一群沿海洲,圍繞鹿耳門與台南至潟湖。現在之鹿耳門溪口之防坡堤、四草湖、安平、三鯤鯓、四鯤鯓等,均為明末之沿海洲列,成為北西、南東向之延長,其所包圍之潟湖甚大,長約16.5公里,最寬8公里;但現在己與海岸相連接,潟湖被利用為魚塭。曾文溪南岸亦有一砂嘴,長約4.5公里,寬200300公尺…」
換句話說,王鑫(1980)再度把林朝棨(1957)的敘述,改寫成為好像是王氏野外勘察所見,或說,王氏行文將時、空混雜,也摸不清到底誰是作者,更要命地是,敘述的精準度問題是否將誤導讀者?
無論如何,筆者舉此等例子,對照如上河圖2005年版地圖,以及筆者在現地調查之際,頻常陷入莫衷一是,摸不清變遷及時空之錯亂。
現今八掌溪入海口北方,屬於嘉義縣好美里(即虎尾寮)的「好美里自然生態保護區」西方的浮洲,北迄長方形龐大的「布袋商港」,很可能就是半個世紀以前的「海汕洲」北段;八掌溪口南側以迄急水溪入海口北側,所謂「雙春濱海遊憩區」,很可能就是過往的「海汕洲」南段,然而,王鑫宣稱北門外海是王爺港洲,筆者認為很有問題。諸如此類困惑,實需專題探討,奈何筆者只進行植被現況調查,無法判斷真偽。因此,筆者不敢下達肯定字眼,本書若有任何錯誤,則文責自負。
短短34百年,台灣走進文明史的海洋文化被禁錮了長時程。如今,重新出發。好美里聚落開始想像遠古台灣海洋(2015.7.14)。
 
2015年開始作壁上3D海洋畫作,2016年夏季已褪色。如果台灣人真正得以內在聯結台灣山海靈性,當不至於只在表象生滅!(2015.7.14
畫師與他想像的海峽古巨獸(2015.7.14;好美里)。

以上前引,聊表對西海岸南段數十年來,無常變遷的舉例說明而已,事實上,此等海岸變遷,藉由人造衛星、航測,現今已有精確制圖、比對,而我著重在植物相,地形變化在此省略之。

本節所謂西部海岸南段,指濁水溪入海口以南,以迄高雄市左營以北的海岸地區。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解讀台南平原的前世(上)】

陳玉峯
許多人形容台灣島是條跨海長鯨,航向大洋、縱橫世界。其實,遠在神話台灣的時代,鄭成功就被賦予鯨神轉世的象徵,而且,鯨魚薈萃的集中地,就是在台南鹿耳門周遭地區,因為來自台灣大山流瀉下來的土沙,經由河川攜帶,下注海洋後,隨著黑潮、沿岸流,動態交纏的結果,台南海岸形成不斷變動的海汕島、沙洲、潟湖、內外海等等,反正就是淤積造陸的流變。
海峽沿岸流的波浪。
沙灘上波浪形成的沙痕。
鄭成功被賦予鯨神轉世,也就是海洋之子。圖為南科鯨身的圖像2017.9.7)。

古地圖中所謂的「台江內海」,就是古堡大島與河流入海口之間,7堆最顯著的沙島斷續接連,名之為一鯤身至七鯤身。也就是說,古人以鯨背,來稱呼沿海的沙洲島,真的很傳神,因為除了滄海桑田、淤積成陸之外,沙洲島也可能在海蝕、海嘯,或特定海象中一夕消失,如同洄游鯨魚背,海沉海升,還會噴出高高的水柱。
台江內海與外海2017.9.7;安平古堡瞭望台樓梯壁畫)。

「鯤」是鯨魚,海中巨無霸,台語說成「海翁」,用牠來形容沙洲島,也用牠來象徵鄭成功,很可能反映17世紀的天文、地文、人文、生文及海象的複雜故事,古籍中出現不少此類傳說,畢竟17世紀正值小冰河時期,天候、海象受影響最劇烈的階段。可惜,我並無鑽研古氣候變遷,否則或可找出台南海岸23個世紀翻天覆地的史詩背景。
無論如何,1719世紀期間,台灣沿海出現鯨魚的頻度高得很,直到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還在恆春半島巴士海峽的南灣,設置有史以來台灣唯一的一個捕鯨漁港。
墾丁南灣曾經是台灣唯一的捕鯨港。

而鄭成功的鯨神投胎,可能寓含17世紀海象某些不為人知的現象。
《台灣外記》(江日昇著,1704)敘述,1658年,那位被鄭成功派去日本求援軍不果的隱元禪師曾說:鄭成功是東海長鯨所投胎,因而「東歸即逝」。
1662年農曆4月間,鄭成功尚未生病時,他的副將楊明有天晚上做夢,夢見鄭成功「冠帶騎鯨,由鯤身之東出於外海」,醒來後覺得很怪異,跟人家說出他的怪夢。沒過幾天,鄭成功就生病了,而且5月初8就算是猝死在安平。
民間傳說,隱元禪師一語成讖!
隱元隆琦禪師(喜多元規畫,隱元禪師自題;出自李岳勳,1972,《禪在台灣》)於1654年自福建逃離,前往日本長崎。德川幕府馬上為他在京都附近的宇治,蓋了一座萬福寺,請他傳法。隱元到日本去時,攜帶了菜豆去播植,因而日本的菜豆就叫做「隱元豆」,比他在日本傳開來的「念佛禪」還有名。隱元赴日,代表反清的福建禪自此隱伏地下,媽祖信仰也全面被清國利用矣!《台灣外記》敘述隱元赴日是1658年。
李岳勳1972)的《禪在台灣》。

而鄭成功尚未逝世前,外海浮出了一條大如小山的,死掉的大鯨魚。
撇開政治、人事,可能17世紀中葉的潮流、天候或有「大異常」,而1683年鄭氏王朝投降清國,該年嘉義出現大寒流,平地下起冰雪,厚達5公分左右。當然,這在小冰河時期,北極震盪的效應下,還算是「正常」。
怪異的是為何鯨魚「東歸」,鄭成功39歲就死了?
這在理性、邏輯而言,只算是無稽之談,但在神話傳說的背景中,卻可能寓含環境變遷。我勉強推論,自17世紀以降,台南海岸變遷最劇烈處,位於北側的曾文溪出海口,而北側地變,在古代而言常書寫成東方,例如日本在台灣東北,只簡稱為東瀛。
鄭成功的「猝死」存有太多無解之謎,鄭經也早死,有可能鄭母田川氏那邊的遺傳因子使然,而史誌等,多將鄭成功之死,說成壯志未酬、兒子亂倫,抑鬱、氣憤而死。從各種史料反覆檢視,在後天部分,我傾向於鄭成功是最操勞於內部分裂的問題,閩、粵、福州、各地雜姓匯聚台灣,完全靠嚴刑峻罰還是鎮不住的,但這部分不是我書寫的旨趣,就此打住。
安平古堡今之鄭成功塑像2017.9.7)。
鄭成功畫像(古畫,作者不詳;李岳勳,1972)。
 
鄭成功半身塑像2017.9.7;安平古堡)。

我是學習台灣自然生態者,我從來認為天文、地文、人文、生文始終是一體演化而來,彼此都有特定程度的相互聯結、糾纏、動態影響,但都有不等程度及時差,而且連鎖交錯的變數太過龐大。而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論議,只停滯在自然災變、異象,之與時代象徵型人物、王朝治亂或更替的迷信聯想,反而忽略掉龐大萬象的實際相關的交互作用。
華人歷來忽視客觀自然界的萬物及現象的細部探討,唐君毅先生甚至直批華人沒有「主觀、客觀」分辨的文化習慣。我從神話、傳說中,只找到少得可憐的植物相關。
例如:象徵鄭氏王朝或鄭成功的倫理情操的一株台灣海棗,被叛徒施琅(失德的和尚)砍掉了,代表鄭氏王朝的被消滅,而我由台灣海棗的生態特性推演,17世紀台南海岸地帶台灣海棗並不多見,它是屬於海岸後岸石質土的物種,沙洲、沙灘、沙岸、濕地不大可能存在,然而,神話中南鯤鯓在急水溪入海口附近的「白桄榔」,在該地,也就是現今南鯤鯓大廟之所在,在17401790年代,卻是一片茂盛的海岸林,以台灣海棗為主體,故名桄榔山;又,神話傳說中的白花馬鞍藤,存在於急水溪入海口周遭的沙丘上,牽連的政治人物是鄭克𡒉,他被叔伯害死,也代表白花馬鞍藤在該地的滅絕。而白花馬鞍藤的消失,實際上反映的,是今之南鯤鯓由海濱轉為內陸的地體變遷。

  
白花馬鞍藤(2014.9.2;綠島)。
台灣海棗。

另一方面,從台灣海棗存在於現今全台灣海岸地帶,生育地由墾丁的珊瑚礁岩上,到北台鼻頭角面海第一道主山稜的山頂上,配合氣候變遷,我可下達全台南平原都可打造永續的台灣海棗天然林!
台南平原當然是山、海及河川聯手打造而來,而左右西南半壁「江山」最上位的因素是天文氣候,呈現出的群落殆為類疏林的生態系,而海岸則恆處於陸海交界的推移型動態變遷。台南平原生態系的種源,來自山系、河川河床,以及海漂海岸元素。
所謂的山系,包括亞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林及溪谷年週期旱地林、青灰岩惡地形的乾旱植群,以及恆春半島西南坡向的半落葉林。
所謂河川帶來的,除了山地植群種源之外,最主要的是甜根子草、蘆葦等高草生態系。
所謂海岸、海漂元素,固然是海岸特定植群,在台灣的原始時代,大致存有大環境類型:沙灘植群、岩壁岸植群、珊瑚礁植群、紅樹林,以及海岸淤泥濕地草本植群。而岩壁岸及珊瑚礁植群中,富含空飄、鳥類傳播的種源,顯著者即榕屬物種。
其實,疏林喬木的苦楝(台灣楝樹),其傳播主機制之一也是鳥類。苦楝的核果果肉被白頭翁等吃食精光後的種子,發芽速率快且多。而鳥類傳播的物種數量應該比已知者多出許多。依個人觀察,包括黃連木、烏臼、樟樹、山黃麻、構樹等等,只要果實、種子具備鳥類可食者,鳥類都可能為傳播機制之一。
往下,敘述由海向陸的部分變遷。





苦楝澄黃熟果鳥類嗜食(2015.1.8;東海大學)。
被白頭翁吃掉果皮果肉的苦楝種子特別容易發芽(2015.2.17;東海大學)。
構樹可食的紅熟果連人都吃,遑論鳥類(2013.7.6;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