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我們站在魚藤坪斷橋北拱橋墩上俯瞰,相隔大約167公尺遠的南端拱橋僅止於一丁點。往右望去,1938年新建的不同工法的魚藤坪新橋,如今也蔓藤、附生植物攀纏,因此,日本人是選擇魚藤坪斷橋跨越的房裡溪略下游處搭建新橋的。
我們沿著魚藤坪斷橋南端再略往下行,越過新橋處,出現另外小塊河階台地。台地旁原本設有登山棧道,可下抵房裡溪谷,但只十餘年間,棧道枯腐斷落,公權單位也矇頭大睡,可見台灣的旅遊多麼趕集、應景與一時應付了事?!台灣進入現代文明史比美洲還早,為什麼我們罕見有百年以上的典雅地標?除了地體變化之外,「臨時政府併發症」毋寧才是主因,馬偕博士在清國時代台灣的感嘆:中國官僚「天生有一雙會發癢的手」(註:即指貪污),沒有新工程建設就沒有橫財可貪啊!我在KMT時代擔任國家公園課長一職,眼睜睜看著歪處長跟歪課長等大貪、小貪,人二單位也只能乾瞪眼。後來,大小貪官總算落網,但判刑案例僅止於冰山一小角。
2016年520之前,我寫了一些建言,託DPP大老葉菊蘭女士轉總統府,其中,治國最根本、最核心的議題:楬櫫國家終極目標或國政綱領,有了終極目標,才有下位的循序漸進的政策,云云。後來不僅不了而了,連地方政府都惡毒地以網軍攻訐、漫罵,對付異議者,而當權者嘴巴愈來愈厲害,骨子裏似乎比KMT更KMT!許是時代價值典範大崩盤,千禧年之前至少還存在著表象的「是非對錯」,如今呢?!如果準此趨勢進展下去,台灣必亡於DPP的「權二代」!而今之貪污技巧高明多了,DPP在沒有明確終極願景之下,猛然冒出幾千億的「後退計畫」,特別是交通等,我做夢也想像不出,早已過飽和開發的台灣交通,除了務實的少數幾項之外,很難不令人聯想老梗手腕的地段、地價抬升及官商沆瀣一氣在使壞!
我先預告,蔡政權的「弊案」一旦出現,兵敗如山倒!因為台灣史上瀏覽一回,再檢視現今掌權者,當可明瞭我不想下筆之處。
談舊山線幹嘛扯上新朝交通建設?試看台灣道路密度之舉世無雙,多少「要道」在尋常時日相當於「閒置空間」而不時修修補補?交通部早該通盤徹底檢討21世紀總政策矣!我一想起百餘年來縱貫鐵路、公路的歷史評價,對照現今為開發、為牟利而開發,免不了有所感嘆啊!
我們順著腐敗的棧道切下房裡溪谷,調查「大葉楠–香楠社會」。
香楠社會是下坡段的次生林,第二期森林;大葉楠是溪谷地終極乃至二期森林的社會之一。魚藤坪下切的谷地,出現大葉楠社會是極為正常事。
為大葉楠社會設置樣區調查後,舊山線自三角山以下的植被調查已然結束。
〈往大葉楠社會演進的房裡溪谷〉
房裡溪谷在魚藤坪山區屬於V型谷,也就是年輕而迅速下切的時候,加上從19世紀以來的開墾、摧毀原始林,因而大葉楠社會並不發達,且正處於發展中階段,下坡段的香楠同時並存。
大葉楠優勢社會的未來,我預估將會出現的原始林樹種包括山菜豆、黃杞、九丁榕、菲律賓榕、幹花榕等等;第二層喬木則如江某、樹杞、台灣桫欏、筆筒樹(老樹倒塌後小更新期物種)、黃藤等木質藤本、冬青類、軟毛柿等等;灌木層如巨大的山棕、姑婆芋、九節木、鷄屎樹等等;草本層則蕨類豐富,秋海棠、爵床科、苦苣苔科……伴生。
〈魚藤坪溪溝旁,大葉楠–香楠社會的林下層〉
此地溪溝可能先前迭受干擾,林下物種並不均勻發展,而以山棕、金狗毛蕨為最優勢。
山棕的大型羽葉,「佈滿」賽夏小矮人的傳說,有可能是原民早期族群傾輒、資源競奪、氣候環境變遷的象徵寫照,也是賽夏人與土地交流的詩篇!
回想起我的一生,何其悠長的時空以山林為家,每個物種每株綠色生靈都是親朋摯友。我解讀著它們的情與意,分享著它們的吐納與滄桑,體會著靜謐中的翻騰流轉,欣賞它們同地體、星辰日夜交換生命的天心意志,隨順它們生死榮華與成住壞空的內裏奧蘊,接受它們無時不刻的撫慰與庇護……我不可能只是人種小我的思維模式,也無法接受人智聰明的大愚蠢。我了覺人種迄今文化的無能與無力,在知識海的盡頭,它們開展了另一個宇宙!
我使用著社會允許我敘述的「專業」,偷渡了些微的真實。就在大葉楠樣區留下不很真實的紀錄後,奔向沒有錦鯉的鯉魚潭水庫「後池堰」。
(動畫)
|
|
〈鯉魚潭水庫後池堰〉
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震毀穿越鯉魚潭水庫的內社川橋(註:當時並沒有水庫,而是跨越景山溪),1938年日本人新建完成,1998年棄置迄今。
初睹所謂「後池堰」,我的第一聯想:相當於滯洪池?避免泄洪沖垮舊山線橋基?因為人為劇烈改變山川自然平衡所進行的補控措施。
我們從三義大致沿舊山線南下至此,我最關切的議題是,全線兩側集水區系的自然度,也就是演替成為原始林的程度如何?
自然度反映在水庫淤沙量,也呈現在災變程度及頻率,何其盼望各種規劃、開發或保護措施,儘早以自然度為依歸!一項我已呼籲30多年的代天發聲,希望朋友們繼續鼓吹!這比舖橋造路還重要,搶救的是整體生界命脈、天龍八部啊!
最後,我們沿苗52縣道到觀景不佳的水庫「觀景台」,俯瞰人工壩體下的,由東向西依次的龍門橋、內社川橋等。
〈鯉魚潭水庫觀不出好景的觀景台〉
2017年6月6日舊山線勘調至此告一段落。我們在苖52縣道旁短暫停留,上至所謂「觀景台」,完全水泥化的平台。盼望今後的景觀「設計師」用一下大腦,啓動一下同理心,思考一下一年12個月的每一天、每一種天候狀況下,如何來此「觀景」!目前狀況還是適合曬蘿蔔乾,也不是一無是處!
(註:觀景台上太太太……了,所以没拍攝)
我們在此向一家攤販購買一袋桃子,也再度略微領受台灣大約自1990年代以降逐次形成的路邊攤「文化」,一種自限於「久久只賣你一次」的「打代跑」半騙式慣習,我不作聲色,畢竟俗民文化深受政治、社會之價值風向所左右,也反映城鄉反差、弔詭、迴饋的若干跡象。
何其盼望新規劃者,如果可能,勇於向社區、向在地、向社會價值觀或風氣嘗試做些努力,太久了,台灣人逃避了最最根本源頭的「規劃或規範」,以致於再多金錢、物質的投入,反而加速主體、本體文化的淪亡,包括自然土地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