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章-生活有感、有感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生活有感、有感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傘失】

陳玉峯


多年前曾經上過我的課的臉友po出了一句話:
今天最傻眼的事:掛在研究室外的雨傘也會被人偷走……
於是留言版就開始了。有位附和說某某人在圖書館外面的也被偷,版主答:「下雨天,大家都泯滅良心了!」,接著有人po:這有點扯,研究室的也被拿……
我回說:不用說「偷走」,因下雨所以有需要,給人方便是謂良心傘,可惜「借」走的人尚未具備涵養留個紙條抱歉及致謝!你如果願意,就在網上、教室推動良性教育,我提供20把傘的經費給你去宣傳良心及負責任的正面行為如何?
版主回覆:我對台灣人的良心沒信心耶,加上小偷很可能是我們法律系的學弟妹,讓我更加心酸了!
我說:良心也可以學習而來,愈付出就愈飽滿,我以一生的經驗擔保,我到處遇見好得不得了的人……
版主:不過,人心不古了,只希望我的遭遇只是少數個案。
我回:我常看百年、千年、萬年、二百五十萬年台灣自然史、七千萬年台灣檜木滄桑史。人心沒有古不古而亙古恆新,你不就可以反映出來嗎?當你抱怨,你只將悠遠時空、寬闊人性壓縮在一個小黑豆點,卻忽略掉了原本海闊天空的本然。一個人一計較,就將自己做小了啊!對別人有信心,對自己即可更堅定,堅強而寬容!
版主答:嗯嗯,也是。謝謝!
我補一句:我相信你。
樓下的聲浪繼續搖晃。
「沒水準,連傘也拿!」;「沒說就是偷,何況還是法律系的,學生時期就會偷,學成之後就更壞!」;「有蠻大概率是我們系的人……」;「扯耶!有監視器嗎?」……
這類對話再說下去當然不了而了,或罵來罵去,或往負面氛圍及是非偏執面發展,對人性沒改變,對個人或將營造偏執的累積,整個網路時代到處充滿由小到不能再小的「奈米」之爭,到國家公器兩極對立的暴衝,隨著「自由、民主」的偏用,涓滴滙為洪流。
在第一層次人的感受、人際的行為準則,當然是「偷」,被偷人當然難過不爽,我還不知道有誰被偷是快樂的。上述那位版主雖然沒再反駁或深論下去,但很可能心裡在短期間內(一、二天)還悻悻然。整個社會不也充塞無窮的小小不如意?而我著重的在於,有多少人願意隨時隨地隨際遇而轉化為積極、正面的方向,而不是只討論「是、非」的二元對立面。
西方哲學五大分項之一的「倫理學」,探討的是何謂理想的行為,而不是何謂對、錯的行為;非洲某些地區的倫理道德水準,恰好跟穿衣服的多寡成反比,然而,討論愈多,倫理、道德的偏執愈劇烈,更扯出一大堆尚未有事實存在的精緻的愚蠢,甚至可能產生負面的「Pygmalion effect」的發生。
Pygmalion effect」最簡單的意思是:對某事有所期望,則該事件終將發生,以坊間俗語說,殆即「心想事成」或「心誠則靈」。這或許是傾向正面鼓勵人的話。
希臘神話中有位雕刻師的名叫Pygmalion,他專注於雕刻,清心寡慾、不近女色。然而,他雕刻出一件完美的女體雕像後,卻瘋狂地愛上雕像,終於跑去找維納斯女神成全他,將雕像注入生命與他結合。
這個故事依時代不同的詮釋而天差地別,可以看成另一則自戀的水仙花,美少男看著水中自己美麗的影像而愛上自己,情不自禁跳下水而溺死,而後變成水仙花;也可以看成後來改編的歌劇、電影《茶花女》、《窈窕淑女》等,但若從心理分析、潛意識等角度,乃至基因解碼,足以讓人溺死在妄相海。
我說「負面的Pygmalion effect」,在邏輯上不大能聯結,在此只是比喻或聯想。
一個人在遭遇得失、委屈、損失、打擊或不如意事時,常會連鎖帶動其他或整體情緒、心緒的低沉,經由夜眠時大腦的調整、過濾、做夢抵銷或儲存部分而漸次恢復,而貪、瞋、癡等等,實為同一東西的局部反應,大抵是由DNA決定的本質,連同他的際遇而累積或加成,總成動態平衡,靠藉正反宣洩、感染、轉化、補償等等複雜的自我形塑而成性格,或其思維、行為的傾向。
如果遭遇或轉折契機遇上的,是正面或負面,頻常決定其性格趨勢的走向。負面事件愈多,思維傾向愈走偏,也會朝向「惡念」發展,而正向思考的機率愈低,他會將自己驅趕往負面人格形塑。或說,自己教導自己成為惡人,此即我說的負面的「Pygmalion effect」。
因此,當我逢機遇上任何人呈現負面反應時,當下判斷如果合宜,我會嘗試表達正面的契機。而且,幫助別人,也是提攜自己。
然而,還有更深沉的心理療法,卻也帶有另類危機,端視該人的慧根及際遇而說不準。這個心法我稱之為「觀音法理」,它如同自然界的無善非惡,消除正負面的心念;它的心理基礎是了悟緣起性空,洞燭自我是不斷累積變化的幻象,絕非人的本然,而以突破自生幻滅,領悟終極究竟為目標;它在世間的經文依據為《法華經》(客觀描述),以及《楞嚴經》(觀音主觀說法);它的道德實踐是:「饒益眾生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然而,一般世人只將之轉換為:不管任何正、負面的心象,一概是觀音用來提醒世人,斷除任何心象的出現,而變成「吃苦若吃補」,卻無法了悟終極的靈魂之本體之本自清淨,因而常常墮入類似自虐狂的濫好人、假好人,反而欠缺是非、罔顧因果的凡俗。
這方面是幽微非理性可瞭解的悟境,我只是感知、感悟,而無能說服任何人。因此,我只能在任何當下,以正面的平常話,逢機向有緣人佈施而無任何給予,也就是「傘失」之類的,無關乎有用、無用,或隨時轉手身外物罷了。
唉!我說正面,就是沒有正面,也就是正面(《金剛經》文字上的「即非」弔詭)。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飛行】

陳玉峯
我知道我為什麼會飛。
半躬著身,腰際以下使勁使力,僵直硬張的小腿肌腱及腳踝緊夾,我就可以離地騰空。我隨心所欲,滑行林梢、穿過低簷,無聲無息,流行於都會城鄉上空。有時,我只俏皮的離地靜佇;有時,我會跳下懸崖,再任意遨遊。我不知道什麼叫做重力場,三度空間的位移但隨心念。
有個清晨我在淺眠中突然領悟,一、二十年前之前,我之所以做夢常夢見如上述的飛行,源頭在於童年,「犯錯」遭父母(通常是母親)以竹枝、藤條體罰時,我蜷縮跪在客廳牆角,承受痛罵與鞭鞭痛楚落下身軀之際,我緊繃肢體,而腦海一片空白,近乎靈魂出竅於太虛,在陣陣刺痛中遊離而出,也在恍恍惚惚裏,遠離塵寰,各種聲浪在雲端之下模糊且遙遠。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我」是誰?】

陳玉峯
人類的精子、卵子是由減數分裂形成的半套體而來,精、卵結合(授精)成為一個細胞,展開了一個人發育的起點。從這個原初細胞不斷分裂與分化,到一個成年人,身體所有細胞的數目被估計大約60兆~300兆之間。不同器官、組織類型的細胞的存活期不一,從小腸細胞只存活1天,到血管內皮細胞的可存活半年,我們的細胞一直在更新,因而飲食就是不斷地調理、調整我們的體質,更決定健康很重大的一部分。
然而,腦及骨髓中的神經細胞,其壽命是所有細胞之冠,長達數十年,幾乎等同於人的壽命,因而過往認為腦細胞不能再生,但後來的研究認為不盡然。就全身平均來說,每分鐘約有1億個細胞死亡,每天約有10億個細胞死亡與新生。而決定人體或身心的發展與變遷的奧妙,掌控在遺傳密碼或DNA當中。
我過往一直在強調物理、化學、定律、公式等客觀真理與生命真理或「演化而出的真理」大大不同,但生命、生物的所有現象,一點也未違反物、化真理,卻加上變化莫測的衍出性特徵(i.e 1+1>2),也就是說細胞有細胞的功能,但一大群細胞組成特定的組織,組織則具備細胞所沒有的功能或能力;多種組織組合成器官,器官又具有組織所沒有的功能;各種器官組成的人體更具有所有器官、組織、細胞所欠缺的功能。而這些只是身體的基本現象,純生物本能、生命現象而已,我說的「演化而出的真理」是心理、精神的,認知、意志、意識等形而上的普世人性的主觀真理,包括文學化、祈使句、人性的大傾向的心理真理,以及虔敬、相信(faith)傾向的宗教或信仰型主觀真理。
人類理解客觀「事實」的能力,也是人體全方位衍出性特徵的抽象思考,姑且名之為理性,事實上理性、感性、客觀、主觀等等二元對立的發生,只是權宜性的區分,加上人類語言、文字的發展緩慢,目前為止無能表達龐多的人性及能力,我們一生學習到的種種溝通工具(包括言語文字),只夠發展出目前的文明與文化,還無能傳達綜合無分別(非二元性)的直觀感受,姑且稱之為禪悟的東西。
而我一直期待可以超越上述主、客觀真理的探索,因為我從小學以降,所有知性、感性、悟性的追尋全數碰壁,我更清楚一生成為「專業」的內容只是另一層次徹底的無知、無感、無悟。我億萬個不願隨著老化而放棄終極性的探索,我寧願發瘋發狂、受盡一切苦難,也不願死在「幸福、快樂」之中。輪迴、死亡千萬次我都不相信「迷信大師」之類的「虔信而得道」,因為片面、殘缺的聯結是幻想、迷信、腦死的代名詞。人是小宇宙,跟大宇宙是同一回事。
我老早就沒有理性與感性的分別,而理性正是很有刺激性的,聯結感性的思考途徑之一。例如說人的每一個細胞都來自原初的受精卵一個細胞,每個細胞都具有一套來自父母各半的染色體,但精、卵的半套染色體跟你的父親及母親的染色體即令等同度可以高達99.9999%,極其微小的差異才是你自己。
在每個細胞的DNA,是個階梯狀螺旋體的分子,是由30多億的基因組所構成,每個基因組是由ACGT四種核苷酸配對組成的,每一組配對都在階梯狀螺旋體上,形成一段橫向的連結。每一組配對(鹼基對)的排列組合或變異組合就形成一個特定的編碼或密碼,這些密碼就決定你身體發展的藍圖及所有的功能。
你的「藍圖」來自父、母各半,卻有變異,絕非你父母。這些你與父母的相同度高到嚇人,也不同到嚇人。地球上70多億人口,每個人的密碼都是宇宙的唯一!即令70億人的密碼相同度有99.999%,那0.001%的差異度(事實上我認為不然,而是極大的差異)形成你是「唯一」的你自己。
為什麼你的「唯一性」,你獨特的本質與其他人天差地別?因為一個細胞的染色體,捲旋的DNA如果可以拉直,光是單一個細胞的DNA,可以拉長直線排列出大約180公分長,比你的身高還高或稍短些。若將全身60-300兆個細胞的DNA長鍊全數拉直、頭尾相接,則總長度可以從地球拉到太陽的距離70多倍!
我不用直接的數據,只用比喻。地球的赤道長度40,075多公里,如果太陽是一粒籃球,則地球是這粒籃球的34公尺外的一粒綠豆。想像一下,你身體的染色體可以拉長到環繞這粒綠豆與籃球之間70多倍。
你的特質或密碼就在如此太空之旅中處處顯現!
你的特質也是地球上,30多億年來,從單細胞的生物,歷經天文數字的變異累聚演化而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反對佛教說每個人都帶有「三世兩重因果」說。三世指的只不過是父母、你、子女三代,兩重因果只狹限在父母跟你、你跟子女的關係。
事實上每個人的「因果」直接連結到地球生命的起源,你跟地球上現今所有生命都是「親戚」,都有密碼相聯結!而生命與非生命的物質之間也有聯結,否則又如何從無生命產生生命?而地球跟太陽同源,太陽系跟銀河,銀河跟織女座同源,整個我們的宇宙據說源起於大霹靂。而宇宙形成之前沒有之前,因為之前之後的時間順序,以及因果關係等,都是宇宙出現時或之後才產生的。所以宇宙誕生於「無始以來」!
「我」是誰?「我」不是一個人而已。「我」也不是一輩子,而是無始以來都存在的「某種意識」,這個「某種意識」也是「宇宙意識」,它不是物質,所以數千年前的古印度修行人叫它為「阿特曼」,或西方人稱為靈魂,而古修行人也叫它為小我的小梵,宇宙則是大梵。

修行大約可以是由小我找大梵的聯結;人生殆即如是修行或聯結過程的,極其極其袖珍的,微不足道的一小點或一小段。但是,沒有任何人的這一小段,宇宙就不成為宇宙,現在的人使用「無限」來稱呼它。
繪者:阿珊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與某國立大學校長晤談點滴】

陳玉峯
一、先談「有效的」、「俗擱大碗的」表象鼓舞
運用人際關係,邀請在地够份量、有影響力的傳媒要角,宣示或佈達大學社服施政理念及具體辦法大原則,宴會中贈送由產經企業界朋友免費提供的精緻家用禮品(確保受贈者日常生活常常使用或看見的物品),至少在下次傳達你對社會的服務成果之前,還會想起你23次。
社服施政綱要或原則舉例:
1.      本大學提供在地產經企業、各種行業接軌全球、連結理論與現實的大平台
    責成教師就其專業分組認養
    收集在地產經企業各行各業各界的困境、問題並予系統化
    每月或每季專業會診(針對現實,而非紙上理論)
    每半年或每年,遴選全球級大師,舉辦在地接軌國際的實質效應研討會,讓在地業界及校內專業共同研討、對話。
本項針對老師及社會。
2.      將通識教育全面在地議題化、生態環境化、藝文文化化等等,且進行區域分化及市場區隔,舉例:(註:至少要區隔出與鄰近大學的特色)
    後勁溪系列(學)
    發展半屏山學、高雄港學、高雄學
    高屏視窗
本項針對學生。
3.      隱藏式內容與目標
二、次談用人
台灣政治家後藤新平名言,一切公共政策三大要件,第一是人;第二也是人;第三還是人。而大學最大特色是幾乎所有教職都是專家。
專家的特徵之一就是,給他無缺的環境條件,他可以開創、打造一個精心的王國,重點在於真實世界沒有這類童話。理論上整個大學教職個個都是專家,但從系組、院、校發展,以及長期「生產」的學生畢業後或畢生對社會的作用或功能,才可看出大學「施政、施業」的程度等第,而一大堆專家(或學者)中,有幾人具備深謀遠慮、無私兼容且看得見數十百年的智能、涵養與器度?請教校長,在現實(含制度、既有人力等等)及世俗(貴校歷來習氣等等)的條件下,你用人(各級主管等,以及一切人事制度)的原則、判斷準則、例外或破格狀況是何?
1.要成就非常的事業,必須在非常的時機,得有非常的人才,而且這些人才得在非常的地位上,才可能遂其所能。
而台灣從千禧年以降,正處於全面轉型的非常時機,照理說正是無限可能的最佳時期,之所以無能、無法開創的因素是何?台灣真無人才,還是人才難得其位?如何突破?
2.生態學上有個「時差(Time Lag)」現象,也就是從因到果,表現或症狀的出現,往往耗時數年、數十年,人才施政的效應也一樣,看得見「百年樹人」的專家有幾人?因而大學校長施政的眼界是何,涉及當事人本身的理念、信仰、決斷力、勇氣、智慧與承擔。試問百年台灣有幾位了不起的大學校長,從日治迄今,教育部、教育學有無台灣教育哲學史的深入探討與前瞻?如同台灣有無科學史、科學哲學一般,台灣有教育哲學人才嗎?
3.用人哲學首在首長如何用自己!
三、三談現實與事實
1.貴校從創校迄今,規劃創校終極理想、目標、策略及回饋檢討機制是何?迄今氣候如何?研發處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各處室常態運作之外,有何理想性?
2.校長遴選時提出的治校理念、具體政見或主張內容,迄今如何?
3.貴校最大長、短處,或老掉牙的SWOT之外,有何浪漫、解放的動力或熱情?
4.貴校目前或過往的最大困境為何?另闢新境的無限可能目前構思內容是何?
5.大環境的認知程度如何?對現今、今後學生,乃至畢業後校友室的運作是何?
6.教學、研究、社服各面向,除了現今指標之外,有何開創新機?

7.Sigma曲線、韋伯理論的突破策略是何?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愛與浪漫、俗、音】

愛與浪漫
夢,是超越自由意志的,是潛意識或靈魂的自由馳騁,赤裸式的自由自白。形之於外的、於內的,叫做愛;內、外不能一致的,就不叫做愛。欲望很容易,能愛不簡單。要有足夠、充分的能量與能力,人才能去愛。能夠真愛,靈魂與夢就能流瀉於自然,毫無得、失。
而每分每秒可以真誠、用心地過活,就是浪漫。
能愛且浪漫,叫做人。


對於太多事物的體會、感受溢於言表,絕大多數人都拙於表達,因而常常以扭曲變型的方式去形容或表現,甚至於以倍數誇大它的失真,特別在於人際之間,台灣人最容易掉入如此窘境,於是,為了掩飾或化解自己的無能,就做出大家常做的方式,這就叫做「俗」、「粗俗」;因為竟然那樣的離譜、失真都可上場,台灣人也就愈加百無禁忌、胡說八道、扯東填西,於是,每況愈下,成為「俗仔(豎仔)!」



老小說、電影名歌〈沉默之聲〉有段歌詞:(由賽門與葛芬柯合唱)
「老友啊我又來找你聊聊了」,「他們交談著卻沒有真正說話;他們聽到聲音,卻未曾真正傾聽」;他們「假裝寒暄卻充耳不聞」;「沒有人敢於驚動沉默之聲」、沉默之音,各式各樣的沉默之聲……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瓦斯發火、鐵樹每年開花】

陳玉峯
楊風教授前輩在他的臉書上Po出一則題為「冰河發燄,鐵樹華開」的短文,敘述一故事:
禪師得病,問服侍他的人說:「人活著是因為有呼吸。但我的呼已經沒了,卻還有吸。我要告訴大家,來者不來者,就是痛苦的根源。什麼是來者不來者呢?」侍者莫名其妙,禪師只好又說:「五天之後,你就知道。」
五天後,禪師寫下四句詩後,就死了。
「本無生滅,焉有去來;
冰河發燄,鐵樹華開。」
楊大師在下面加註:
「解脫者的生命,不生不滅,沒有生與死,也沒有來與不來。來者不來者,正是有來有不來、有生有死的凡夫。沒有生死、沒有來與不來,不生不滅的解脫者,就像冰河起火,鐵樹開花一樣,真是希有難得,不可思議呀!」
他一Po出,我就留言:「胡說八道、滿紙荒唐。」
立即有人質問:「陳玉峯,請問,那兒荒誕不經?又那人胡言亂言?」
我隨回:「哈!」
他回貼一幅笑出眼淚的貼圖。
我們瞬時對答的上下,則一些楊大師的學生、友人的噓寒問暖,以及若干「信眾」式的留言。
唉!分別識一出,見者有份!楊文「客」寫,筆者「主」答,所以答個屁啦!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也跟著台灣「信徒」胡亂「發燄、花開」,許多層次、不同「世界」,愈講愈「死與不死」。楊大師明知中國地理及古代知識不足,硬將「冰河發火、鐵樹開花」強說成「希有難得」,以楊大師曾任教的台大校園中,鐵樹每年都開花,總得加註嘛,免得現代人死在句下,無法體會今古假言說的分別所智引起的混亂。

禪師死就死好,何必又放個臭屁?因為「五天後,侍者鐵定也不知道」!生滅、去來、有與無、解脫與凡夫……這些藉二元對立要破二元對立的手法,都是屁啦!但是還是要放啊,既是屁,就是已經放出來的臭氣啊!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玉潤珠圓—玉珠阿嬤中秋演唱會開場白】

陳玉峯
有次回家鄉演講,一開場我傻在台上,因為哪有人回家還要演講的心態或念頭?!莊子曾經有個譬喻,在市場上不小心撞到陌生人,你得打躬作揖賠不是;碰觸兄弟姊妹朋友,只消揮個手;踩到父母親的腳趾頭,吭都不必吭一聲,畢竟那是自己身心所來自或同體的一部分。
其實,宇宙的生滅、人的生死,大致上是從整體到分割,且由分割再回到一整體,但是,這個過程千變萬化、劇情無窮,叫做人生。不管正、負面,因為太精彩,有人得意得太精彩,有人悲慘得太精彩,以致於都忘卻了冰山一小角底下,我們共同龐大的一整體。
今天,我們為什麼共同存在在這個「家」,讓我講不出話(還是得講)的「家」?
25年前我認識了黃文龍醫師,是因為大家關心高雄柴山這個共同的家,然而,將近20年我從未稍加深入了解黃醫師,只是長年感受到這個醫生很特別。黃醫師是個怎樣的一個人?
黃文龍醫師的看診,是會讓患者感受到自己是個重要的人,很多人在社會上得不到的尊重,卻在人生眼科診所裏得到補償!
我想親炙、感受這樣的人的內涵,更想了解這樣的人的母體文化,所以我在201217日首度專訪黃醫師的母親蔡玉珠女士。
這一訪談,我又發現了台灣文化的一座寶礦。
於是,我膚淺的筆墨寫出了〈醫療美學的剪影—黃文龍醫師〉,收錄在拙作《台灣素人—宗教、精神、價值與人格》一書,81-185頁(2012年出版,前衛出版社),我今天帶來幾十本分享。
關於我們今天的主角蔡玉珠女士,他超強的台灣意識、台灣情感,她的智慧與道德勇氣,她的才氣,她的美麗與哀愁,甚至於她90年的台灣史,還有,她現在仍然保有情竇初開的浪漫,這些,從來都是台灣的青山、綠水、奇花異卉,她的美、她的美德,可以從她今天的歌唱、畫作、陶藝等等,還有她最重要的創作之一:黃文龍醫師身上,看出端倪,因為言語、文字表達不出她的神彩,所以,我只能說:
「蔡玉珠女士形同我的母親;媽媽,我愛您!」
長久以來我們這群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常會提起黃醫師的母親。有天,我們最重感情、真情的蘇董說:「我們應該為黃媽媽辦個聚會,傾聽她的開示,也可以由最是熱情洋溢、古道熱腸的楊董來規劃」。而我們討論的結果,就由黃醫師來安排今天這場盛會。
朋友兄弟啊!人的一生中總會在美妙的機緣,遇上最對胃口的人,雖然這樣的人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卻有一個重要的特徵,消除了時空隔離感,而彷彿一輩子都在身邊,這樣叫做真情的友誼。有的時候明明認識好久了,卻都不知道他是最美妙的友誼,總是得在某種氛圍,猛然回頭: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時才開竅,也才懂得相知、相惜與相敬。

敬愛的朋友們,我相信今天在蔡玉珠媽媽溫暖的庇蔭下,有些人一定會有所體悟,原來我們從來都是家人,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雄,是台灣,是地球,是永世宇宙的時空、超越時空。謝謝大家!

90歲的蔡玉珠女士頭腦清晰、是非分明,濃郁的主體台灣意識更是冰清玉潔、毫不含糊。我們幾位朋友辦了慶生及她的演唱、繪畫、開示會,讓後輩感染台灣的生命力!

筆者為此會作開場白,大意一如本文。

演唱及講演後,大家聚餐(2016910;高雄)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文」化「創」傷?!】

陳玉峯
1990年我看《螢火蟲之墓》(野坂昭如原著;高畑勳導演)及《朵朵洛》(龍貓;宮崎駿導演)等日本動畫時,淚流滿面而電視畫面上只剩一片漆黑久久之後,我喊出了句:「這就是國力啊!國家的力量啊!」;後來我演講「從土地倫理到文化創建─台灣文化的回顧與前瞻」的第一節「何謂文化或文化的力量」,舉例講了4個故事,其中2個即上引,而《龍貓》的綱要即「這是個有夢的民族」;《螢火蟲之墓》我則將之媲美《賣火柴盒的女孩》,綱要是「國力三要素:人民或選票、道德或司法,以及文化(共同意識形態及集體理想)」!
我這套演講的第二節是:從中國到台灣的文化特徵或性格(從貧窮文化到文化貧窮);第三節是:台灣文化的歷史特徵;第四節:從土地、自然生界到文化的形成;第五節:台灣文化創建的三大階段論。此講的部分內容收錄在陳玉峯,1997,《台灣生態史話》,81-100頁。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從《螢火蟲之墓》當下的感動,到發出「這是國力」的展現,這瞬間的體悟是「跳躍思考,欠缺理性合理的連結或因果關係」,特別是今天的社會氛圍,以及今人的短線思維,但卻是我將近30年來最大的感嘆之一,因為,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失卻文化的厚度,愈來愈遠離智識、智慧或智能,遑論穿越時空、洞燭文化內在結構的涵養;因為,原本讀書且將知識內在化的沉澱過程,愈來愈沒人在乎!
20167月有天,我致電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大意即世間恆無常,有生必有死,有開始必有結束,我在前衛出版了44本書,為後世計,我想要收回所有出版物的版權。
事實上20年來,我跟前衛的出版關係可能絕無僅有。從黨外時代,開著小貨車在群眾聚會、抗爭運動場地,宣揚台灣意識的出版品,林社長的見識與鍥而不捨的毅力叫我暗自許下:「這樣的出版社務必要在台灣永續長存!」的願力。因此,我寫的書移請前衛出版,我們沒有簽訂出版契約,而且相當於「自費出版」,又,我辦公益教育團隊(「環境佈道師」、「山林書院」、學校上課、一些演講、捐贈弱勢運動團體活動等等),也自購自己的著作等,免費贈送,或說自行行銷半數或以上的書籍。
可以說,我迄今出版的60餘本書,絕大部分形同全國寺廟的所謂「善書」,而自己演講時的賣書方式是,書放一堆在桌面,旁邊置一紙箱。告訴聽眾:「書的成本是全國作者購買的公定價,6折,你們要付多少錢自行決定,紙箱自行放錢、找錢。記得,經濟困難者有耐心些,你得等到最後,就將紙箱拿走。錢最好是給需要的人,而不是想要!」記憶中,歷來好像只有一、二次,有人拿走紙箱。
也就是說,我跟前衛出版社的關係,似乎沒有版不版權的問題,但我不要留給後世不清不楚的關係,因而跟林社長簽訂取回版權的手續是必要的,但一定年限內前衛一樣可以加印、販售。
201683日,林文欽社長整理好關於我著作的目錄、銷售及存貨量等資料來到台中,老友楊博名董事長、尤雪綿總經理也從高雄北來見證,大家相談甚歡,我順便請教他們台灣出版業界議題,他們的見解讓我想起數十年來台灣天大的問題及其每況愈下的慘況。這是我在本文破題之舉1988年日本動畫之反應國力的原委。
不是我狗拿耗子、杞人憂天,這只是殘酷的事實與可預見後果的常識。
「除非有奇蹟出現,台灣文本出版的未來好不了!」林社長以其一生經歷,遍數種種數據與現象,從根源、社會結構、3C產品的勢不可擋,略加說明台灣文化軟、硬體問題,我依其思考順序陳述如下。
「閱讀是知識、思想、文化水平乃至創作、發明的基本功,它是長期累聚型的,知識、思辨、智能、歷練等等的累積,就是國力的展現。但是台灣長年來的國力展現只被導引向經濟、鈔票、硬體建設的多寡,事實上從人類文明史、文化史檢驗,較長久持續,且在困境中得以較快速翻轉、攀昇的國力應該是文化力、智識。政府有責任與義務鼓勵國民從基本功的閱讀長期培育,而過往政府在此面向採取放牛吃草,甚至逆向操作。
其二,台灣人如今在物質享受方面應該已經差不多了,但在知識、智識、精緻文化美學的養成、培育,卻是裹足不前,甚至倒退嚕,這等社會氣氛不僅沒能改變,反而每況愈下。社會上一般交談、對話,很難聽到稍有智識的話,講的,多是俗不可耐、物化的內容,而且超愛比較、計較。一般不會比較看了什麼有深度的電影、戲劇,聽了什麼多令人感動的音樂會,參觀了何等的畫展,閱讀了什麼有智慧的新書、古籍……這樣的社會氛圍不能扭轉,卻一直沉淪向下。
其三,十多年來我認為最嚴重的是台灣人太過於依賴電子產品,數位網路手機。太多的人誤以為他讀臉書、看網路也叫做『閱讀』,差太多了!那些東西是資訊、報導、閒聊、口白……的傳遞是OK啦,但是,一旦取代了閱讀文本等,就漸漸淪為『新科技文明的災難或災變』了!手機當然有其方便性,許多生活內容,都能幫你解決,但智識不同,需要辛苦些,靠藉紙本反覆推敲、消化沉澱、長年經營累積,絕非隨看、隨用、隨忘,更無內化過程,雖然現在有許多人靠著數位電子書閱讀,卻可能有後遺症。有人做過研究,電腦、手機螢幕若要看閱超過5百字,很難繼續!而且,不同波長的光線對眼球、視神經有所傷害,以後可能眼科醫生生意興隆,更且,過度使用手機,長年倚賴,也可能造成精神方面的新疾病,停電或無法充電的狀況可能引發焦慮等等『癮病』……
從另個角度檢視,歐美等國度對數位科技的運用優於台灣,但他們一樣兼顧傳統紙本養成基礎智識的培育;美國政府在公共圖書館面向做得很棒,有很多藏書且不斷添購,購書也以接近定價購買;德國圖書館購書全依定價,不打折扣,而採買想賺,賺的是手續費,而不是從書款扣取不等比例『回扣』之類的。
台灣呢?差太多了!……」
林社長久處出版業市場,他的經驗及關切角度或視野,自有其依據,即令有些事務、現象,糾結太多的歷史因緣、文化差異、民族性格、社會政經風氣、風俗習慣、角度面向、時空背景等等龐雜動態的變數,我情願站在分享、學習的立場,不作補註或反駁。他繼續陳述:
「台灣一般人具有太多理由不讀書,為自己塘塞的理由百百款,因而社會愈來愈墮落,準此趨勢大概沒解。現今台灣每年圖書購買消費額,包括教科書、政府經費採購、市場書店等,全數有所依據的總數量只有150億元,而10餘年前,尚有350-400億元成交量,完全不計通貨膨脹、幣值等,每年依10-20億元在遞降,成因如前述,且最主要因素即手機電子產品的影響,龐大人口、大量時間都拉到手機畫面上去了。也許多數人認為靠Google大神就夠了,不用再唸書了,其實,從新聞、訊息、資訊、知識(系統)、智識等各層級,差別太大了,而智識乃活體累聚,並無捷徑,也不大可能短線炒作得湊膚功,還是需要靠藉長期教育鼓勵、養成書本的深入閱讀……」
多年前我與柯麗鏞醫師前輩寒暄時(柯醫師2016年約76歲,光田醫院內科、血液專家權威),他暢談也感慨:「是艾特略詩人說的吧,這是一個資訊蓋過知識,知識蓋過智慧的時代!找什麼醫生?預防甚於治療啦,疾病大約說來,20%DNA控制的,50%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絕大部分的病痛,還是受到腦中的價值系統所左右啊!」也就是價值系統、生命態度、生活習慣決定出病痛的主因?這不就是文化、閱讀、智能的交互比喻?!
而林社長情不自禁再講下去:
「之前,在鼓吹『文創』,講句不客氣的,大致是『文化創傷』吧?!為搞商業噱頭,假文化之名,搞些啥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最在地、基礎的東西才更須要長期培育、養成,而非本末倒置,為流行而流行!更不該一味朝錢看,而文化知識、智能的內涵在哪裏?……」
「文化部、教育部本來就該在文化的土壤、土地除草、施肥、耕耘,而不是跟著流行灑鈔票或冥紙。政府機關的權力、資源最多,對於培養國民閱讀習慣的面向,可以著力、使力者甚多,最好是從幼稚園、國小的起步開始,而各級學校都要有書嘛!鼓勵真正用心地閱讀啊!
民間、產經企業則得寄望一些有識者、自覺者,開展諸多面向的嘗試與鼓勵辦法且落實實踐吧!不管團體大小,包括小團體的讀書會都可不斷倡導。各層企業的老闆們,若能有所覺醒,當可認知,你要累積員工的實力,得由閱讀、思辨的功夫下手啊!
再者,國家公權文化單位,不妨配合如稅務單位等,考量文化消費可以採行何等的優待措施,是否文化消費可以免稅、抵稅、退稅……書本根本不該有什麼營業稅吧?!可以有許多替代措施的……」
而愛智圖書公司楊博名董事長、尤雪綿總經理卻有另一角度的看法與經驗,他倆強調的是「要求品質、創新需求、走向國際市場」,因為「創新」很大的一部分是「老歌新唱」,而不是「無中生有」。考量現代人閱讀的「褲帶(quanta)」,我還是不宜一次書寫太多文字,就此打住,下回分解。
這天的會面,前衛、愛智的負責人都提及全國各縣市政府單位的買書,普遍都有收取回扣的陋習,而且深具「根深蒂固」、永世不拔的態勢,只有宜蘭縣不興此道。為什麼?我認為是宜蘭青天,已故老朋友陳定南縣長奠定下來的新傳統!

事在人為,是人搞出的任何罪孽面,也只有人可扭轉。想到數十年我念茲在茲的文化大議題,我一樣充滿無限憧憬、願景,且從來都在打拚。
筆者向出版界請益,左起尤雪綿女士、楊博名先生、林文欽先生與筆者(2016.8.3;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