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章-公共議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公共議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無與倫比的泥岩地景】


陳玉峯

1. 來自深海的滄海桑田
古老地質史的年代,高雄、台南地區最可能是深海的環境,深海的深度有人推估深達數千公尺。不知道經由幾百、數千萬年的淤泥沉積,形成了大約四千公尺的厚度,也就是泥岩的地層。
650萬年前,隱沒帶上的台灣地址處本該繼續往地心移動,恰好因為地層角度的關係,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槓上了,海板塊以每年大約8公分的速率,將陸板塊的地層,以間歇性的錯動(地震、造山運動),往上抬升,大約250300萬年前,如今的台灣島冒出海平面。
大約150萬年前前後,甚至更早的年代,馬頭山區附近已經形成低矮的山丘,其西側的田寮地區也一樣,而一百多萬年前的二仁溪河谷寬闊、曲流很是發達,因而從上游帶下來的礫石,覆蓋在泥岩層之上,厚度數公尺不等。那段時期,海岸線可能在今之大崗山到田寮崇德村之間。
而現今馬頭山區及田寮月世界的地形,大致是在一百多萬年來所形成,也就是劇烈的地層隆起,二仁溪的大、小支流強烈下切,泥岩層上層的礫石層被雨水切割、沖蝕,泥岩層逐次裸露。
田寮的泥岩地理區。


2. 惡地不惡,它的存在是為榮耀上主的恩寵,全面照顧大地
泥岩地層不只分布在南、高,但是,分布在南、高的泥岩地層很少夾帶泥岩以外的岩石。泥岩的基本顆粒細小,顆粒之間的連結力很疏鬆,因而遇上西南部的西北雨,被沖蝕的情形就很嚴重,而且,泥岩的透水性較低,遇水立即變得非常軟滑,很容易層層順著重力滑動,因而裸露的地體上布滿了雨水的侵蝕溝,凹凸尖銳、坡度陡峭、鋸齒相間,配合日、月光影,虛實夢幻,仿同登臨異世界,因而田寮區址的大面積地景被命名為「月世界」!
我第一次登上馬頭山下瞰方圓腳下的泥岩地理區,不禁讚嘆造化的神奇與溫柔,因為一眼照見泥岩地體的本質,它就是緩緩鋪陳大地的史詩,配合我推估大約百萬年來歸化且特化於台灣的刺竹林,形成西南半壁溫和的地景,廣袤和平的氣質洋溢。
事實上,時而荒涼猙獰的異世界地表裸露,是一、二百年來才不斷擴充的狀況,在華人尚未入主台灣的年代,泥岩裸地的面積應該很小。研究調查計算發現,19871997年間,泥岩裸露的面積增加了3倍,也就是說,是人為開發使然。
然而,1970年代之前始終是「以農立國」的台灣,20世紀下半葉以降人口大增,曾經實施「上山、下海、拚離島」劇烈的土地拓殖活動。就「上山」而言,即伐木營林、山地公路開闢、邊際土地農業或牧業化(也就是日治時代的「不要存置林野地」)、河川截彎取直及河埔地農業化,等等;「下海」即開墾或營造海埔新生地;「拚離島」當然是蘭嶼、綠島、澎湖、小琉球等山海開發。
而「上山」行列推進中,以及先前民間數百年的「開山農墾」,就屬泥岩地形最難纏。因為夏季或颱風豪雨期,泥岩表層軟滑流動,沖蝕、崩塌嚴重;一遇旱季,泥岩變得十分堅硬,2018年元宵節前,龍崎陳永和里長為設置「飛碟花燈」,拿起鋤頭,十分艱難地在泥岩地體挖坑可為明證。
更且,乾燥泥岩的表面,時而出現霜白色的化學物質薄層披覆,那是泥岩本身的氧化鎂及硫酸鹽類,藉由毛細管作用,帶到表土層沉澱所形成,因此,除了天候的乾旱之外,加上立地基質鹽類的生理乾旱,除非植物族群基因已適應,否則生長及繁衍受到很嚴苛的限制,一般農作不易在此存活,即令可存活,產量也受到抑制。
因此,從整地、拓荒,乃至耕植都不利的情形下,從農業角度,泥岩地形遂獲致「惡地形」的汙名。
如果人們拉開心胸格局、時空遠見,放下人本框架,「惡地」正是上帝對台灣珍貴的恩寵!
泥岩地原始刺竹林若遭破壞,則立地迅速蝕解,一般植物很難著床演替。
龍崎泥岩地形2017年被新墾植的土地。

3. 泥岩地理區是台灣在極端氣候變遷中,乾旱物種基因庫的調節中樞
約百餘萬年來,泥岩獨特的生理旱地在歷經二至三次的冰河期、間冰期,以及小冰期的過程中,在極端乾旱與潮溼的變遷裡,夥同氣溫、聖嬰及反聖嬰不穩定的震盪下,每逢乾旱低溫期,泥岩地理區釋放出旱地物種,循演替階段,綠化其他地區,而泥岩區更極端的生理旱地則擔任天擇,挑選出更耐旱的植物族群,提供未來更嚴峻的乾旱挑戰。相對的,潮溼階段,泥岩地形藉助崩蝕,仍然可在山丘上半段提供不耐陰且適合乾旱的物種生存。
今後,以全球暖化且西南半壁沙漠化的變遷趨勢下,台灣生態境遇的困境中,泥岩地理區必將擔任物種的調節中樞,包括如海岸植群在內陸的避難,這也就是為什麼馬頭山區孕育著海岸衝風有刺灌叢,以及海岸若干物種的原因。毫無疑問,西南半壁的泥岩地理區正是:台灣演化的極端調節中心,自是台灣綠色天兵天將的集訓營重鎮之一。
馬頭山稜頂上的台灣海棗是海岸植物。

4. 那頂戴在泥岩地層頭頂的桂冠──馬頭山
馬頭山體是厚層的砂岩塊,長度大約550公尺、寬約20公尺,突出於周遭泥岩地體的高度約80公尺,我相信泥岩層下,尚有其岩塊根。
在數十、百萬年來,膠凝流體狀的泥岩地層逐漸往下流動,相對堅硬的砂岩塊漸次挺立,馬頭山逐漸聳立而出,仿如泥岩地層浮現的制高桂冠,也形成周圍方圓一、二十公里人們的地理中心、山川地理的龍頭地標,自然成為文化心理的具象靠山。
馬頭山在台南、高雄區的古亭坑層(泥岩地層)中,是罕見、獨立的「外來岩塊」,自古形成人文信仰的中心,因而神話、神蹟故事不少,它在我第一次前來瞻仰時,予我的第一印象是雙馬並轡,也就是觀音的原型,印度教《吠陀經》的雙馬童!
馬頭山砂岩外來岩塊的生態系是海岸衝風山稜的有刺灌叢,以及蔓藤(以酸藤為主)的假設會,就植物生態地理而言,全國唯一,也截然異於泥岩生態系,就外來岩塊(例如墾丁國家公園的大尖石山)而言,足以列入「特別景觀區」!
馬頭山下廣大的泥岩層,則是混雜砂岩地層。
泥岩地層的終極生態系,則是刺竹原始林。
馬頭山第二匹馬的耳尖(砂岩塊)。

5. 刺竹是泥岩地層的終極守護神,刺竹林統帥獨特組合的天兵天將,捍衛高雄、台南都會區
刺竹是台灣西南半壁大地的史詩主結構,它配合泥岩地層的流動,以及土壤化學成分、極端的乾溼交替,以合軸叢生的地下莖系統,如同八角章魚般,牢牢捍衛泥岩地層,且隨地體而緩慢走動,它是另類的Johnnie Walker,會走路的樹。
叢叢刺竹形成半開放性的植物社會,在竹叢之間,孕育西南半壁獨特的物種組合,例如珍稀的大葉捕魚木、澤蟹蕨、羞禮花、岩生秋海棠等等,更涵養梅花鹿、獐(已滅絕的山地羌)、穿山甲、食蟹獴等等野動。
刺竹是高雄地名的由來,刺竹數萬年來,以它染色體六倍體的特異功能,因應極端乾旱與潮溼,演化出冬葉與夏葉的不同適應型。
馬頭山的刺竹林是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林,捍衛高雄、台南都會區。
刺竹文化有待復興!
岩生秋海棠。
馬頭山的梅花鹿有可能是野生最後孑遺的族群,極需研究,這是全球等級的保育大事!

6. 泥岩地理區是全國保育系統最大的死角,也是台灣生態研究史、台灣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由於南台沿海地區是最早建立外來政權統治之所在,且泥岩地理區的生態系截然異於全國各地,在陰錯陽差的忽略之下,導致台灣生態研究史(植被生態正式發表史,以本多靜六1896年登玉山的報告為嚆矢)122年,被遺誤最為嚴重的大死角。而24萬公頃左右的刺竹林,是全球刺竹曾經最繁盛的獨特生態系,光是這項特徵,已足以列入世界保育的行列。
個人研究台灣植被、台灣自然史42年,寫了18大冊的台灣植被誌,就是忽略了刺竹原始林區!
而且,就全國保育系統而論,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國土計畫法等等法制下,唯一最被漠視,完全遺忘的保護區,就是泥岩惡地形!
奉台灣、全球之名,懇請當局立即暫時凍結泥岩地理區的重大開發案,在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各項法規及永續發展的前瞻之下,盡速全面調查、合理規劃百年大計。

7. 泥岩地理區是最不應該重度開發的高敏感地帶,否則很可能創造「豆腐渣工程」,遺誤世代
(略,見《決戰馬頭山──台灣山海經》,216220頁。)
一個月內發生六十餘處崩塌災難的泥岩地形!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我」能否「要」上帝口中的一句話? ── 馬頭山的祈福】


陳玉峯


我能否「要」上帝口中的一句話,讓眾生受苦少一些?

我的書房原本規劃得井然有序、物物定位,因為打從年輕時代起,我一向堅持物品有秩序,使用者才得以自由揮灑,如同肌肉手腳的「記憶」,比老年人的腦袋管用多了。
可是,研究或撰寫的事工仿同肉搏大混戰,每個小角落同時在施工,到處「槍林彈雨、血肉橫飛」。戰場上炸開來的彈坑,不會馬上有人來實施「路平專案」,因而只要我開撰,各種資料雜物一堆堆,狀似亂七八糟,一概隨當下「心智指揮官」命令的下達而堆置,而「指揮官」隨時在更替與陣亡,所以戰場上屍骨遍地、逢機橫陳。
通常「戰案」接二連三,我一年365天似乎沒有「安息日」,遑論禮拜天。每一段時日後,我得清理戰場。通常一角落尚未清好,戰事又起。而總指揮官年事已高,書房戰場形同垃圾掩埋場。
今天我又清理一角落,該垃圾回收的回收,該歸定位的定位。
就在清、翻之間有個新的牛皮紙袋,我隨手探看裡頭,掉出一個卡片信封,顯然過往我沒看過。一打開,滑落出一張卡片及六千塊錢。
卡片上面寫著:
老師,我有看見集資認購馬頭山。這些錢就麻煩老師處理了。想一想,交給您最快了!還有一些菜,自己種的,給老師吃。
○榮敬上
差點丟棄的美意。

原來,這位學生在農曆過年前,特地從他在北台的家,騎著機車2小時,帶給我一些他家栽種的蔬菜,以及卡片2封。我看了一封,另封漏掉了。今早我在清理回收紙類,差一點就把他的心意丟棄了!
而今天在成大早上及下午各有2堂課(201837日)。下課時,一位搭車從中部南下旁聽的程小姐,交給我鼓鼓一袋的物品,裡頭有信、卡片、社寮紫南宮的紅包袋(內裝4,411元)、三包紙鈔及銅板(8,686元)、茶葉包(她重新換包裝)、一本《彌勒會元寶卷》,還有2瓶種子等。
給馬頭山的祝福。
                我看了她的信(附錄)才得知,她也是看到我在臉書上的po文,要集資搶救馬頭山。她的錢數分別代表象徵性的意義,是許願類型的虔誠。她祈願「所有的土地公都站上馬頭山」;她將硬幣「洗澎澎」(也傳給我照片),代表「洗淨、洗錢」,集合十方錢財買下馬頭山,捍衛最後的淨土,云云!
「洗澎澎」的硬幣。

可以想像,她在得知我發出的「願力」之後,一、二個月的細膩心思,乃至行動流程中,念念之間的精誠;我那位學生在冰冷天候下,風霜機車數十、百公里奔馳中,負載如何美麗的意念;而多少男男女女在馬頭山環評會漫長等待、焦慮的,萬萬懸念、恐慌、愛怨、悲喜、恨尤、期盼中,在抽象意識海上,交織合唱著靈界的福音,對抗著邪魔慾望汪洋大海猙獰的爪牙利齒,卑鄙的算計?
這種時刻,我腦海中浮現〈布蘭詩歌〉、《摩訶婆羅多》的骨肉相殘!
講了幾十年,算是私淑的學生朋友劉烘昌教授,一句:老師,您需要的時候告訴我一聲,所以劉教授就這樣一頭栽入,不管在天涯海角。還有許多的友人,在各個角落,或明或暗,分攤著我們共同的美麗與哀愁。
「陳老師啊!有什麼需要,隨時告訴我一聲,我一定全力……」201813日臨行,王小棣老師再次吩咐我;一位在他鄉的可愛的友人,反覆催促幾次:「需要什麼,告訴我,我託誰人帶回去給你」,而我想破頭也不知道我要什麼、我能要什麼?我要的不是「我要」,一輩子很少要個人之「要」,更珍惜來自赤誠真情的關切。我能否「要」天下人的心更美麗一些,替別人更多想一些?諸如馬頭山、龍崎、藻礁……烽火遍地的,各種殘存的自然或文化遺產,正面臨存亡關頭,我能否「要」上帝口中的一句話?!
我永遠不相信「邪魔惡鬼道」的本質就只貪婪跟邪惡,我也不相信「貪官、汙吏」,或為一點點金錢、名利、地位、什麼無奇不有的「好處」,而踐踏良心、出賣靈魂的「專家、學者」等等,就是天生下流、坑殺生靈的劊子手。不是的,他們歷經的情境、心路歷程,我都走過。如果有地獄,如果有一切的報應,我只祈求造物主,將一切罪孽降臨我身心靈,我也不會希望他們要如何改變!因為我不知道能要什麼!
是的,我還是會時時念著我所遭遇過的友人的好。我能否「要」上主口中的一句話,帶給眾生受苦少一些?如果一定得要正、負抵銷,我祈願一切負面懲罰降臨在我的身心靈!我根本不知道我「要」什麼!

◎附錄:程○○小姐的信
老師好:
很開心又再度來到老師的課堂上,想說老師很忙,要跟老師說明的事項乾脆用寫的比較清楚,因為口語表達我可能不是那麼清楚。
首先,我要解釋一下這些錢的用意,因為之前老師說要買下馬頭山,我就說我要捐二筆:4418世界第一(宇宙全勝)、8686發了發了(花開富貴),這是要給馬頭山的祝福,金額有限、祝福無窮,雖然開始了認捐的活動,卻尚未公布捐款帳戶,但我相信一定會成的,所以我決定先把錢交給老師。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村莊久旱不雨,教會牧師辦了一場祈雨大會,當天村莊裡的人幾乎都到場了,但唯獨只有一個小女孩帶了傘。我就是那個小女孩,也這樣深深地相信,相信事情的進展。
於紫南宮求的發財金紅包。
今年特別做了一件從沒做過的事,我跑去紫南宮求了發財金,其實我也不知道發財金怎麼求,平常也不信這套的人,就當成某種儀式。我問顧金爐的大哥說發財金怎麼求,他跟我說一個人卜6杯,第一次聖杯,就不用再繼續了,最多就六百元,依次遞減一百元,有人連續卜了兩次都沒聖杯,這就是土地公告訴當事者,不需要來求的意思,但那位大哥又教我另一個方法,叫我直接跟土地公說一次就讓我聖杯,我再還一仟貳或多少的,還跟我說要怎麼拜之類的,但他說的怎麼拜我並沒有照做,我連香都沒拿,我用手拜,當時(大年初七,222日)已經人擠人了,根本很難移動,我好不容易擠到了土地公的供桌前,拿到了「杯」,我不知道跟土地公說些什麼,根本沒打草稿,連身體健康、闔家平安,那些有的沒的我都沒想到,我只跟土地公說讓我賺更多,我可以捐更多,請祂讓我一次就聖杯,把錢借給我。果然一次聖杯。也不知道是巧合或怎麼樣,反正我借到了發財金六百元,我把紅包袋留下來帶給老師,希望所有的土地公都站上馬頭山,我相信這樣任誰都動不了馬頭山的主意,也算是祈求神明或者冥冥之中的力量護持這一切。今天和媽媽回南投鹿谷小半天,我帶著我一定會賺錢的信念,去把跟土地公的帳算一算,我還了1,111元,我之所以選這個數字,容我抄一段網路上對1111的說法,在我抄這一段之前,我想到佛法講座中聽到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另外一點要跟老師報告,我不是需要拿零錢出來湊的人,這一點請老師放心,這是有故事的,也是今天才這樣決定的。回鹿谷小半天,舅舅出門不在家,我掃地掃到舅舅的房間,發現有一堆零錢,我把這些零錢算一算,用自己的大鈔跟舅舅換,想說再拿去換掉,後來又想說把錢洗一洗(PS. 洗錢經過有照片,再傳給老師看,還有洗澎澎,至於日光浴我回家已天黑,就麻煩老師了),我想著想著不換了,直接加到馬頭山生態村的籌備款中,象徵來日自四面八方的錢財不斷湧進來,也藉著洗錢的過程,我希望凡經過我們手的,我們可以把髒的變乾淨,把不好的也變成好的,反正一言難盡,就是給這片土地一個最大的祝福。
最後也要祝福老師心念不空過,千手觀音與老師同在。有願就有力。感謝老師!
2018.3.7  00:25
學生 程○○

◎附註
201839日近午,我又收到W.M.來訊查問捐款帳號出來了沒?我答還卡在環評吧,自救會還沒公布。對方就說:
「啊您不是在研究室有放一個錢盒,大家買書可以自由丟錢,需錢也可以自由去拿?我抽空去放置,拜拜!」
敬愛的朋友們,我一生隨時隨地都是遇見這樣的,先前不認識或認識的十方朋友,這也就是我必須更加隨時警惕自己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是其自身的主體、自主意識,我不要「粉絲」、「信徒」,我「要」上帝口中的一句話,至於眾生的苦難,我祈願就降臨在我身上!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規劃馬頭山學院前註】


陳玉峯
 
馬頭山學院即將創生!

馬頭山生態暨人文的規劃包括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人文史蹟園區、環境教育中心(含生態觀光刺竹村等商業區)及馬頭山學院等等。
馬頭山區的遠景必須在確保代表30萬公頃泥岩生態系的永續長存的先決條件之下,依據永續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原則,研發生態觀光旅遊、在地環境教育等方案,追溯台灣文化史、宗教演化史,發展傳統產業技藝及文創,打造全境生態文化村,兼顧保育暨民生經濟的遠景。
所有的規劃及主導,完全取決於在地人,筆者僅提供創意建議,依據個人自1970年代調查暨規劃國家公園的理念及經驗、一生從事保育或環境運動的心得,以及研究暨教育的本分,義務襄贊馬頭山區的前瞻。如果因緣合和,筆者願意投入馬頭山學院執事,在人才培育的面向,奉獻餘生。
目前個人的想法,暫定於201835月期間,先在馬頭山區合宜地點,藉由開授若干課程或幾次的專題演講及討論會,說明理念暨規劃內涵,聽取在地鄉親的智慧及經驗,再進行實質規劃與設計。
另一方面,視個人狀況,也將從事先期研究的調查,進行口述歷史採風等事工,也希望在地賢達籌組規劃小組,一齊打造理想的實務。
由於我畢生志業都在自然生態暨文化哲學面向的學習,所以個人主力將擺放在馬頭山學院的籌設。
關於馬頭山學院,以下我僅隨意舉列若干思考或原則,尚未進行系統分析、整合,先行丟出討論。所有內容,全數可以變更、修訂:
又,期待、歡迎朋友惠賜相關任何建議!


「馬頭山學院」構想前註
天文、地文、人文、生文等全境或全方位的知識、智識,皆是馬頭山學院長期探討的內涵。

一、宗旨
1.      傳承、探索、開創從自然土地生界,到人文、藝文、宗教、信仰的教育基地。
2.      從馬頭山區、台灣生界銜接全球等,全方位知識、情意、意識啟發的活動中心,發揮市民社會的社區運作功能。
3.      培育各世代研究並致力於台灣文化史的創發。
4.      關懷社會公義暨世代正義,培育全面公共政策的人才。
5.      在地永續觀察、登錄、討論自然暨人文變遷,據之研發在地公共政策,並長期輯纂出版,建立永世資訊館。
6.      提供從事公義運動者休憩、交流、充電、再出發的場域。
7.      研製在地教科書、教材、參考圖書,打造區域全境生態學的基地。
8.      本學院最根本的任務,在於培植青年世代的台灣主體、恢弘格局及社會人格。
9.      推動青灰岩自然生態保護區之規劃設置暨永久保育、教育之經營。
10.  其他
二、駐地師資(暫定,陸續增加中)
1.      劉烘昌教授(動物生態)
2.      王豫煌(生態調查暨資料分析)
3.      蔡嘉陽博士(鳥類生態與實務)
4.      楊國禎教授(植物分類˙地理˙生態)
5.      彭宇薰教授(藝術及音樂)
6.      簡義明教授(台灣文學與文藝)
7.      蔣為文教授(台語文與國際文化)
8.      鍾秀梅教授(國際事務與客家文化)
9.      李承機教授(台灣史、台灣文化、社會批判)
10.  鄭邦鎮教授(西拉雅文化暨演講學)
11.  黃文龍醫師(人道關懷、身心醫療與台灣文化)
12.  王小棣導演(影劇哲學)
13.  陳椒華教授(環境技術、法規、運動學)
14.  陳玉峯教授(台灣自然史、文化史暨宗教史;規劃)
三、在地師資(邀請中,舉凡地方傳統技藝、全方位文化內容之達人、專業)
四、先期作業及課程
1.      規劃原則及工作內容
A.      凝聚鄉土意識,團結在地精神。
B.      收集、口訪在地知識、智識,彙編為馬頭山區基本資料庫,留下耆老智慧及鄉土記憶。
C.      以馬頭山為地理象徵中心,研發旗山、內門、田寮、美濃、龍崎、左鎮等在地全方位的主體文化,建立各村里史誌等永世文化遺產。
D.     鼓勵、資助學、碩、博士論文之以大馬頭山區為研究對象。
E.      培植非體制學院的研究系統。
F.       找回在地之旅外年輕學子認識、瞭解鄉土。
G.     旅外年輕世代課程於寒、暑假實施;在地各級學校、社會人士於例行假日或特定日期施業。
H.     收集相關資訊、瞭解在地資源,進行學院規劃及製作綱要計畫(Master plan)。
I.        長期推動青灰岩地理區生態保護區規劃設置暨永世經營、解說教育、生態旅遊等工作內涵。

馬頭山學院目標之一:培育鄉土泱泱格局人才。


2.      基地原則
A.      先由筆者承租馬頭山區合宜民宅建地20年,分期購買,且在經營期間交付信託,轉贈在地,成為公有財。
B.      學院建築以傳統刺竹建材、西拉雅原民文化之生態建築規劃、籌建之。
C.      以馬頭山為中心,打造在地跨越四百年的文化村,推廣生態旅遊及文化創意產業,行銷全國暨全球。
D.     創造、傳承、活絡馬頭山區社會經濟、文化總體發展暨自然生態保育重地。
E.      協助在地民宅轉型民宿、創意產業賣店等等。
3.      先期會議或課程
A.      20183月起,先擇期由筆者前來宣講「土地倫理」、「馬頭山學」等課程,傾聽、收集在地見解,俾供後續規劃引據與啟發。
B.      20186月起,依現實及理想旨趣,陸續推出課程。
C.      同時規劃、建設基地。初期課堂教室空間以租借為權宜。
4.      成立推動小組

傳統刺竹文化、文創技藝亟待深化推展!


符合永續生態及穩定的民生經濟創業有待全面研發!


所有規劃以確保自然生態系長存為最高指導原則。


五、資金籌募
1.      個人無條件拋磚引玉、完全付出(雖微薄,而天助自助)。
2.      個人及成員向十方集資,經推動小組決議,先以在地合作社或其他模式運作。
3.      鼓勵產經企業投資或在地人等募股成立公司等,視一切主觀、客觀條件而定,由在地規劃小組議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