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人面獅身的應現】

 陳玉峯

19811115日我在玉山山頂所見的「人面獅身獸」山神。


嘉明湖周遭的玉山箭竹高地草原。

         19343月出版的「台灣的山林」刊物第95號,有篇署名「風來坊」的人的短文〈東方人面獅身獸及滑竹場〉,一副語氣狂傲、目中無人的模樣,這在1930年代台灣的刊物上及當時的社會風氣上較為少見,本來不值得介紹,但因他提及的兩項「建議」,我的瞭解或際遇稍微深切了些,何況該短文是我44年前所影印,也帶有當時阿里山、玉山區的些微側寫,因此,在此一記。


        關於1934年初或之前,阿里山、玉山區的若干訊息如下:

  1.設立國家公園僅止於有所耳聞的倡議,並無實質的規劃。

  2.當時阿里山旅遊行程照例都是兩天一夜。第一天由嘉義搭小火車上山,參觀林場在水山的伐木、集材示範。

第二天早晨前往祝山的展望台,眺望玉山山脈的日出,然後即回嘉義。阿里山「沒有觀光客的享樂設備,也沒有令人魅惑的東西,乾脆下山去乃是一般的慣例。」

  3.該年代估計一般登玉山只消三天。第一天到達塔塔加;第二天登頂且回到塔塔加(鹿林山莊);第三天下午3時半下抵嘉義,被作者評為「女人、小孩、退休人員」的「散步」之旅。

  4.作者同意時人倡議在塔塔加開闢高爾夫球場,那是名流玩好。

  他建議國家公園計畫當局訂定各類名勝推銷:

  1.利用鹿林山一帶的玉山箭草高地草原闢為「滑竹場」。報社的藤木九三氏曾經在北滿州的興安嶺、熱河一帶的砂漠地區,見聞了「滑砂丘」的運動,在日本本土也小規模地玩了起來,而台灣尚未有所聞。因此,作者想出了滑竹場的運動。

  2.作者認為可以模仿埃及人面獅身獸的神話故事,依據對蓬萊仙島台灣的想像,虛構出曼妙的台灣人面獅身獸,渲染成神話大景點。

    這景點在何處?是從奮起湖下火車站之後,有一里半路,到哈里味,出哈里味約18町處之後,見清水溪的支流。支流上有兩座吊橋。橋下望向小塔山,正可看見距奮起湖2里的,巨大的「摩天人面獅身獸」。

  「哈里味」是鄒族音直仿而來的地名,即今之嘉義縣最偏遠的,梅山鄉的太和村。該作者強調,只要稍以望遠鏡頭拉近些,「人面獅身獸」即可唯妙唯肖地和盤托出。

  遙遠年代前我影印此短文後似未詳看,印象中全然沒有這兩項的記憶,偏偏我在山林調查過程中都遭遇過如此的意象,但地點都不是該作者之所指。

  哪天,我得依敘前往太和村循線一觀其所謂的人面獅身獸;而我所見的人面獅身獸如假包換,卻不是岩石,而是19811115日,我首度調查玉山頂之所見,由東部湧上來的上升氣流及雲朵,就在東西界面處形成了「人面獅身獸」,頭上長出左右兩個三角耳、眼窩、鸚哥鼻、櫻桃小嘴、獅身及隱約的四腳,昂首青天。我拍攝後,它則化散。

  它對我的意象,我視同山神予我的任務,解答玉山暨全台的前世今生、生界的大故事,過往已書寫過。

  我生涯中不時萬象交錯時空,奇妙的是,每當我想寫某一本書或系列文章時,不同時空的意象或數十年前的資訊,就會在我完全沒想到的狀況下,舊資料就突然出現在眼前、手邊。當我要重述玉山時,1934年的「人面獅身獸」文章竟然我又不經意地翻出。

  還有,所謂的「滑竹場」,我長年在高地草原的調查中,不僅想到,偶而自己也會不小心滑行一段坡段。只是我深知不可行,玉山箭竹的天演不包括,也經不起人類這種輕蔑。

  該作者我欣賞之處在於他強調的文創性,只是他不夠瞭解台灣。我感謝他予我的一絲聯結。正、負相生,二元相成,而台灣地土兼容並蓄,吐納來自地心、大化的泱泱氣度。


曾經的合歡東峯滑雪場基地的遺跡,當年是滑雪,不是滑竹。

玉山箭竹的生態研究是我的博士論文。圖為小䓫萊高地玉山箭竹高地草原上,1989年有次我在實驗割除箭竹後,每個月調查一次。


小塔山夕照,小塔山側稜是該作者指稱「人面獅身獸」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