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indus mukorossii
陳玉峯
金褐黃葉盛景。 |
無患子美麗的果實及黃葉(1995.12.21;台中大坑2號步道)。 |
台灣人喜歡到溫帶國家欣賞紅葉地景,很可能是因為台灣欠缺大面積的紅葉純林或落葉樹之所致。
台灣的本質本來就是造山運動自行改造氣候,形成重雨、高濕度、高溫等地文特徵,左右演化的趨勢,落葉樹漸次被淘汰,且朝向西南半壁年週期旱季地區,以及151條河川及龐多溪谷地的年週期陽旱立地孑遺。過往我把落葉且羽狀複葉的樹種比例較高等特徵,列為岩生植被的特色之一,而無患子也算是其中的成員。
說起無患子,它是喜馬拉雅山麓帶,從南亞、華南、東南亞、台灣,到日本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落葉樹,落葉前的機制、環境條件截然不同於溫帶的紅色系列,改採黃色地景,我從1994年調查台中大坑低山、年週期旱地時,立即將無患子的黃葉景觀列為首要特徵,雖然它不是純林,但在其他落葉樹的配合下,一枝獨秀,形成大坑獨步顯著的冬景。
無患子是古老的清潔文化樹種,從印度到東北亞,自古以來皆是「洗淨」的天然物質,也就是取材於中果皮的肥皂原料,甚至於被古人抽象化為避邪利器,因而「有恃無恐、有備無患」,從而產生中文俗名「無患子」!
18世紀國際命名法規雛形初創之後,無患子的屬名Sapindus,就是將soap加上indicus(印度人的肥皂),合成一字,再拉丁文化而來,無患子的學名自1788年確立至今。
各種民族、種族,只要是在無患子分佈地理區的範圍,大家自然而然被它那龍眼大,又黃澄澄的果實所吸引,不約而同地,拿來洗衣或洗滌用,並以之為原料,製成各種產品。日治時代前期,1916年日本人分析台灣無患子的果皮,含有有毒性的無患子皂素(C41H64O13),加水後形成C31H48O5及C5H10O5等,可作藥用或其他用途;1934年,日本人研究後宣稱無患子種子的含油率高達28%,所以種子可榨油、食用,也充當童玩的羽毛球頭(羽子),或代用玻璃珠、唸珠等。
不只台灣先人利用果皮製作洗衣的「地元丸」在雜貨店販售(註:但是白衣服洗久了,會漸漸變成褐黃色),化學肥皂興起之後式微,然而,1990年代以降,新改良型的產品琳琅滿目,顯然的,島國台灣可利用公園綠地、行道等,廣植為備急的「戰略植樹」物種之一。
莫說人們長期利用無患子,許多動物也以之為食物,包括鳥類、猴子、囓齒類等。而景觀植栽方面,無患子的四季分明、美不勝收。
無患子之春芽(大坑)。 |
無患子之夏葉(大坑)。 |
無患子之落葉(大坑)。 |
無患子的春新葉(1996.3.27;大坑2號步道)。 |
新葉成長中(1996.3.30;大坑2號步道)。 |
成熟葉(1996.4.6;大坑2號步道)。 |
花序(1988.4.28;花蓮南安)。 |
開花(1996.6.19;大坑2號步道)。 |
果實(1997.10.7;大坑2號步道)。 |
果實轉黃。 |
果實成熟與黃葉(1995.12.21;大坑2號步道)。 |
殘葉及果實(1996.1;大坑)。 |
無患子的生長算是迅速,以日治時代中部低山蓮花池一株30年生的中喬木為例,樹高16.6公尺,胸徑19.7公分,年增胸徑約0.66公分。而它的木材若製成木炭,品質佳,與龍眼材近似。
原生的無患子遍佈全台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而以大安溪以南的西南半壁為分布的大本營。
我在2005年再度全線調查南橫公路顯示,南橫西段在台20-64~120.5K存有,海拔介於550~1,450公尺之間,而91~94K段落較多;南橫東段見於台20-182~206.5K之間,或海拔950公尺以下地區,但數量少。
在暖化尚未劇烈改變物候之前,我在中部的記錄如下:
3月出新葉芽;4月出現花序及花蕊苞;5月盛花,7月殘花;8月成果;9-10月果熟;隔年1月落果;12月落葉。
北部晚了約1個月,恆春半島及南部提早半至1個月。
它的質性,略粗放、半文雅,帶有飄逸的韻味。它穿的是蓬鬆的大風衣,隆冬或春寒料峭時卻脫光光。
台灣在近2、30年來大量種植無患子,例如高速公路兩側等,2020年夏季果實大盛產。在景觀植栽方面,如果環境偏陰濕,則葉變色的程度低,也較晚落葉。設計植栽時,適合陽光直射、排水良好、上坡段或假山造景的乾旱地。
即將死亡的無患子老樹幹上長出真菌類。 |
自生的無患子種苗(1996.4.24;大坑)。 |
果實像是金黃色的皺皮龍眼(1995.12.21;大坑)。 |
南橫的植株(1985.12.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