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hodea campanulata ——鳥水槍
陳玉峯
鳥水槍排成一窩(2018.4.10;水上)。 |
我童年時代(1950年代)或少年期,台灣人普遍貧窮或物質匱乏,可是我們的童玩類別繁多,除了一些購自「柑(竹敢合字,Kam-a)仔店」的紙牌、彈珠、離離叩叩之外,我們多就地取材,野生植物的玩意兒特別多。
例如我們在木板上釘2根釘子,距離約15-20公分,拉掛上一條橡皮筋,然後各自去採野莧像毛毛蟲的花穗柱,甲、乙兩人各將自己採來的「毛毛蟲」放在拉緊的橡皮筋上方,然後,拿根小細棒,隨便竹筷子也可以,從橡皮筋下方來回拉鋸橡皮筋,兩端的「毛毛蟲」就會向中央走動。
當兩隻「毛毛蟲」相碰撞時,通常會有一隻掉下去,還留在橡皮筋上的是勝方。甲、乙各自拉鋸10次,統計誰勝得多。
致勝的訣竅在於你採的野莧花序穗的每朵小花夠勻稱,在橡皮筋上的摩擦力夠強,足以把對方的「毛毛蟲」推掉下去。當然,橡皮筋本身的均勻度、拉鋸使用的力道,也是影響的因素。
長大以後我會想,是什麼人發明這麼無聊有趣的「競賽」?好可惜的是,為什麼沒有物理或數學老師去探究或計算,為什麼拉鋸張緊的橡皮筋可以導致「毛毛蟲」走動?拉鋸的左右或上下波,如何轉化成水平軌道上走動的波動?原理為何?
我們會削竹子或直接拿竹筷子多根,裁切後,以橡皮筋綁製「蒼蠅槍」,拉緊橡皮筋在「槍」上,瞄準蒼蠅扣動板機,發射橡皮筋射殺蒼蠅。在約半公尺的範圍內,「蒼蠅槍」的射殺率極高⋯⋯
都不用製作,直接當水槍玩的,就是火焰木尚未開花的萼苞。
我們小孩子沒人知道它叫什麼,只知道它狀似小鳥身的花萼筒中有水,我們拿竹竿打下來後,從「鳥」的尖嘴吸取裡面的水汁,然後,擠壓鳥身去吸水,一壓就噴出小水柱當水槍。小朋友們噴來噴去,叫鬧嬉戲。
當年我們使用的「鳥水槍」,就是整朵披上金褐色萼片包圍的花,也就是佛焰苞般(未張開時)的,屬名所來自。而火焰木的英文俗名之一「fountain tree(噴泉樹)」,原意指生長在非洲相對乾旱林中的火焰木,花萼苞內的儲水恰可提供旅人解渴之用,我們小朋友無師自通,自然而然地發展出鳥水槍的遊戲。
在我們小孩的心目中,火焰木是高大鈍拙的阿公樹,穿著寬鬆皺折的粗棉襖,濃綠的、大大片的羽狀複葉上方,會長出一窩窩鳥水槍供遊戲。
大致從日治時代引進的火焰木,遍植在台灣的西南半壁的年度乾旱區,家鄉北港,無論校園、公園、糖廠或局部行道,都植有它。記憶中夏季是它的盛花期,除了隆冬之外,零散開花。花開時,就是從「鳥肚」中向嘴孔開裂處噴出黃艷紅的一坨不可逼視的火焰般,配合藍天、暗綠皺皺的羽葉,色彩對比強烈,唉呀!阿公還如此熱情。
水上附近的台1縱貫公路旁,火焰木成排行道樹(2018.4.10)。 |
鮮豔如火團的花(2018.4.10;水上)。 |
東海大學內的植株(2020.3.13)。 |
由於它的花色,重商主義大航海年代以降,它被引進全球各地,如今被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然而,在台灣它還謹守分寸,沒能馴化或入侵。
我們在玩鳥水槍的年代,雲嘉地區的火焰木是不長果實的,如今暖化之後,真正盛果區域仍然集中在台南以南地域,只是的確花果皆在北進中。
有了果實,才有現今流行的玩帶翅種子的遊戲或觀察。
台南後壁火焰木的盛花(2020.4.28)。 |
紡錘狀的大果實(2020.4.28;後壁)。 |
火焰木最適合於台灣西南部地區,屬於年度旱季的小至中喬木。從樹皮、全株時而多分幹到直幹、濃密羽葉成團狀等,整體質性較屬於粗糙感,而夜間開花時飄出異味,吸引蛾類傳粉,故而種植時似乎避免大片集中,否則也可能引發人們抗議。
居家住宅庭院宜單株種植。而長成大喬木之後,賞花的效益降低。生育地的要求偏向嗜陽、耐旱,而貧瘠地無妨。
我雖然有了年歲,還是想玩玩火焰木的鳥水槍,重溫童騃。
註:南台火焰木已有自生苖木,而被歸為馴化了。待筆者確定後,補充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