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水柳】

 Salix warburgii

陳玉峯

  台灣低海拔、平地植物系列中,得以列位台灣特產種者稀少,水柳即為其一。也許就像北台夢幻湖的台灣水韮之類的,伴隨著候鳥無意間的傳播,由少量個體的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逢機在台灣的水濕窪地特化而來也未可知。

  清帝國時代左宗棠用兵新疆等地,在河西走廊六百里路據說種了26萬株旱柳(Salix matsudana)的事蹟,歷來多所詮釋,而我認為從生態角度可以理解左氏之所以種柳,關鍵在於地下水源的探測,蓋柳屬物種極其「怪異」,表面上予人從乾旱到濕地皆可存活,或發展出各自特化的現象。

  我認為左氏植柳隱藏了軍事的目的不表。旱柳長得特別好的植株附近,可以挖掘出地下水的可能性大大增高,旱柳可以充當水源偵察機。畢竟行軍用兵路線,水資源的獲取是絕對必要的考量。

  奇怪的是,我似乎未曾看過有人如此析論。

  台灣低海拔暨平地,少數的樹種具有地下水源偵測的能力,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指標物種即茄苳與水柳,兩者長得茂盛之地,下挖很可能找到豐沛的水源,甚至不用挖即可冒出湧泉。

  因此,不是說水柳「可耐水濕」,而是它本來就是台灣濕地的樹種。

  我推測在20世紀之前,台灣151條河川下游,行水區或近鄰濕地,以及池、沼、塘畔,應該普見台灣獨特的,濕地小喬木林的「水柳優勢社會」,而1950年以降,以人口、經建壓力,實施所謂的河川截彎取直、治山防洪與普遍築堤工程,剝奪了大小河川行水區的天然原貌(自然度大大降低),濕地水柳社會逐一滅絕。

  以現今河川旁可見及的水柳社會,例如竹北的中正橋岸附近,存有一片估計十餘年生的水柳生態系。



竹-48公路3K的中正大橋頭(2018.7.14)。

中正大橋2018.7.14)。

將屆密閉化的「水柳優勢社會」小喬木林(2018.7.14)。

零散開放式的水柳社會2018.7.14)。

  又如竹北市西濱路(台61及台15)的鳳鼻隧道南口(69.5K)朝西南向,在新竹縣濱海自行車道終點處略北,路旁有片濕地,較低凹處即水柳社會;地勢較高處以烏臼為大宗,由於處於過渡時期,或可叫做「烏臼/水柳社會」,再朝向更中生或較乾旱處,則出現台灣楝樹及朴樹。


鳳鼻隧道口(2018.6.8)。

  也就是說,天然次生而生的樹木,由水濕到乾旱,合宜種植的樹種,依序為水柳——烏臼——台灣楝樹及朴樹或黃槿。

  依據樣區調查顯示,水柳林的樹高在10公尺以下,地被最濕或積水部位以李氏禾及較稀有的鐵毛蕨共配優勢或分庭抗禮。

  這樣的社會組合,水柳搭配鐵毛蕨,正是中北部低地水濕區,良好的植栽地景設計。

  該注意的是,水濕地的水柳及烏臼,樹幹在較低處即分叉,而非直幹而上。樹形由下往上呈現放射開散狀!

  這是台灣低海拔水濕沼澤林很具特徵的形相,獨樹一幟。


水柳社會,2層次結構,下層是鐵毛蕨等(2018.6.8)。

烏臼在前;水柳在後(2018.6.8)。


  
水柳(2018.6.8)。

水柳開裂的果實(2018.6.8)。



鐵毛蕨(2018.6.8)。

  水濕地先鋒小喬木的水柳,它是短暫落葉性物種,雌雄異株。就質性而言,它予我無定型的無政府主義感,枝幹經常橫出斜伸。而一般植栽多挑直幹體型,但日久也會漸現本性。

  我認為台灣水柳與歷來中國文化在引述的「水性楊柳」天差地別。台灣水柳是亞熱帶自由主義的先鋒,呈現的是南國潮濕鬱熱型的散漫、發散與質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