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manthus fragrans
陳玉峯
公桂花(2019.4.4;台中)。 |
桂花對台灣人來說,或可說是「阿嬤的花序列」之一。
原生於中國南方岩壁隙的桂花原種,可能類似於太魯閣峽谷、天龍峽谷或北市皇帝殿山稜巉岩的灌木至小喬木體型,耐旱、耐風、耐貧瘠的艱困環境,質性本來就是陽剛、堅苦卓絕或嚴苛考驗下的生命。奇怪的是,長在最欠缺土壤的生育地,俗名中卻掛上兩個「土」。
然而,以其獨特、濃郁、很具重量的香味,幾千年來被人們育種雜交、選品系、刺激體細胞變異等,無所不至的「改良」,於是,從危崖絕壁走下人間「從良」,從此錦衣美食、備受禮遇,身材逐漸變型,從趙飛燕吃成楊玉環(註:據說是後人誤解,「考古」考出了楊貴妃身高165公分、體重60公斤,身材黃金比例?),據說許多品系都得好土壤、好有機肥、適當水分等,才能善養,而且,從四季分明或乾、濕季形相有序,走到了全年開花,忘卻了桂花原本是農曆八月開花,所以古稱八月為「桂月」。
隨著華人來到台灣的桂花,大概多以盆栽方式渡台的,而文人雅客之所以栽植桂花,看中的,都是嗅覺上的美化,另一方面,賦予桂花西方學名制時,種小名也是「香味」的拉丁化fragrans。因為一般以扦插繁殖,或多選擇枝椏變異者進行無性繁殖,迄今,凡種植桂花的,幾乎百分百都是雄株。這類依賴體細胞變異的繁殖模式,有可能更難掌握遺傳性也未可知。
老輩台灣人幾乎家戶多見桂花植栽,盛花期時,採擷花序,加以糖漬,沏成桂花茶;低海拔品質較遜的茶葉,也加桂花焙香;供桌上常以桂花堆奉養神明;食品上亦常見種種桂花佐味。桂花幾乎是傳統台灣人對嗅覺不可或缺的佳品。
不管品系如何變異,桂花基本上是岩生植群的物種,枝葉質感都屬硬派,而花細小或其貌不揚,故植栽重點不在形相,可依陽光充足處,在種種建物的特定地帶,施以長條帶花塢式的矮灌植栽,配以滴灌系統等,且適度施肥很重要。假設大樓天頂取光,半空中植以環帶桂花,整棟大樓香味四溢。
一般前後院庭園、公園綠地,既可植為密閉性不等高度的綠籬,也可依小喬木方式植栽。除了陽光頂重要以外,排水必須順暢。
桂花整體予我的質感,狀似古典古裝阿嬤,擦抹著穿越時空迴廊的植物芳香油,慈祥,但臉上風霜皺紋、手腳皮膚龜裂粗糙,端坐在太師椅上微笑。
桂花一樣是木犀科基本特徵:兩性花,花瓣4或4裂,葉對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