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實證
台灣歷史上像我一生都在做野外生態調查的人可能不多。
每多調查一回,我的新困惑就多增加許多。
表面上,我又增加了許多「新知」;事實上,新未知、新困惑增添更多。
我遠比莊子的「生有涯、知無涯」更透徹。
就是因為知道太少的人,才可能組合有限之知,成就人間世的知識海。
禪佛洞燭「分別識」的沒完沒了,才想要徹底從根源處消除「無涯而有限之知」;而「悟」太簡單、太明白了,所以「分別識」永遠悟不了。我之所以知而無知,無知而知,是因為我隨緣而知,連究竟也不想究竟,悟了真的不如何。然而,唯物之知我務實且單純。我就是受不了毫不檢證,卻說成好像已知的人、事、時、地、物。大多數台灣人喜歡「騙人騙到自己都相信」!
這次我到臥船洞、仙人洞的工作項目之一,是要丈量歷來從來沒有人實際測量的大小問題。這是「新知」客觀的基本數據,無所謂知或不知,而是務必精準的基本自我要求。
山徑行走中,猛然出現了臥船洞。我目光一接觸,瞬間感受「到了」(2018.10.7)。 |
§ 臥船洞數據
2018年10月7日下午3時40分,我們抵達臥船洞,開始測量。
臥船洞位於北緯23.57401度、東經120.78310度;海拔高度約1,682公尺。
楊國禎教授、邱柏榮、梁羽楓等,拉開50公尺長的皮尺,二次銜接,測得洞口東西兩端長度為61.6公尺;王豫煌博士以雷射測距儀測得54公尺。
拉皮尺測量洞口長度(2018.10.7)。 |
臥船洞東側(2018.10.7)。 |
|
由於洞口存有大、小石塊,且地形高低不平,皮尺無法完全筆直測度,加上斜角因素,故而皮尺丈量所得,數據可能略為偏長。
由於天色偏暗,霧雨作祟,雷射顯然數據偏低。
洞內外看雨霧的異象(2018.10.7)。 |
加上其他考量校正,我估計臥船洞口長度約60±1公尺。
臥船洞口朝向正南方,向內作弓形或半碗形內凹,然而石洞內壁凌空突起,宛似帆船底側臥,是否即洞名的引發想像,我不確定。
臥船洞從外圍或上空觀察都算隱蔽,是名符其實的山洞。
洞內懸空突出的「船底」(2018.10.7)。 |
臥船洞的深度(寬),以目測最內凹處,由洞口投影點向洞內石壁基腳點,皮尺量得22±0.5公尺;雷射17.8公尺。雷射因為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太大,可略。考慮微地形,以及不同測量人的不同觀點,我粗估後,宣稱臥船洞中間部位,深度(最寬)約20公尺。
測量長度的中段,以及深度線的交會點向上,雷射測量洞高為15.26公尺。我估計最高約16.5±1.0公尺。
§ 洞內植物
測量及調查時,正值下雨,無法進行洞口外的森林社會樣區取樣,我只記錄可能是「假長葉楠
優勢社會」。除了假長葉楠之外,物種如大葉柯、校力、黃杞、三斗柯、白花八角、粗毛柃木、西施花、巒大香桂,等等。
|
洞口上方岩壁上植物,天雨,放棄調查。
洞內植物名錄如下:
伏牛花、阿里山灰木、慈恩胡頹子、台灣常春藤、小葉白筆、長梗紫麻、蜜蜂草、四齒萼草、平柄菝契、深山野牡丹、崖石榴、卜萊氏月桃、短柄冷水麻、樓梯草、冷清草、曲莖馬藍、喜岩堇菜、布德勒藤、巒大秋海棠、阿里山通泉草、尖舌草、愛玉子、紅果薹、束草、竹葉草、台灣崖爬藤、全緣卷柏、華東瓶蕨、大鳳尾蕨、奄美雙蓋蕨、蛇脈三叉蕨、斜方複葉耳蕨、台東耳蕨等。
調查過於粗糙,趕路、下雨等無法塞責。以後有機會彌補之。
臥船洞西側洞內岩壁上水溼及藻菌形成的不同色帶(2018.10.7)。 |
§ 臥船洞的成因?
只是由觀察而來的推測。
由洞外山徑上觀察,臥船洞原本應為巨大砂岩塊,在遠古時代因節理或裂縫,經雨水等滲漏、侵蝕,在地震、重力拉扯下,掉落。
更早年代之前,現今洞口前步道可能因為小溪溝經過處,或更可能是河川上游的向源侵蝕區。於是,基腳崩落或被流水切割、掏空,岩山沿節理斷續掉落,而逐步內挖成洞。
現今洞內岩塊上,顯著的地下水滲出的痕跡,暗示石塊掉離上方岩身之後,因下方基質流失而向外下滑,且係日積月累,長年滑動,或地震時,有較劇烈的走動。
|
由洞內岩層顯示,不同年代沉積了不同質地的,厚度不一的岩層,而其傾斜角度不大。
有趣的是,為何石洞是如此平滑新月形的內凹?
而洞內上方岩層上存有一些小洞(註:仙人洞更加明顯,數量更多),它們是在海底沉積年代即已存在,或造山成陸後所形成?形成的機制是何?我認為跟岩層的質地有關,因為這些岩壁風化後,卻可在雲霧重溼的中海拔地區,發展出乾旱沙地上的蟻蝨族群及其生育地!這是我在檜木霧林帶的調查生涯中,全國的唯一地區。
凡此,有待地質、地體、山洞專家前來解答。
洞內基部厚厚的岩層與其上的岩層質地各異(2018.10.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