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 斷崖上油杉大樹樣區
台灣油杉苗木(2021.1.20)。 |
台灣油杉大樹(2021.1.20)。 |
海拔稍高約1~2公尺的同條斷崖頂另段,有株台灣油杉高達約28公尺,林床存有油杉小苗至少3株。調查10×20平方公尺的樣區。
第一層28~15公尺,覆蓋度約80%,以烏來柯(3•2)最為優勢,其中一株烏來柯的老樹主幹的心材腐蝕中,而原本即有「駢幹現象」,也就是一樹多側圍分幹,且經年陸續長出。
烏來柯有駢幹現象,老幹已腐蝕,新幹不斷新出(2021.1.20)。
烏來柯老樹的新側萌幹。 |
烏來柯的腐幹。 |
其次為灰背櫟(2•1)、錐果櫟(2•+)及台灣油杉(2•+);量(1•1)者有長尾栲、烏來冬青、大頭茶;(1•+)有港口(恆春)木荷,而細葉茶梨(+•1);(+)者有柳葉木犀(傾向於是中海拔在斷崖的下降型)、細脈赤楠等。
台灣油杉壯齡木(2021.1.20)。
第二層15~5公尺,覆蓋度約60%;物種有13。
數量(1•1)者有烏來柯、錐果櫟、恆春石斑木、大明橘,以及紅花八角,而薯豆(1•+);其餘(+•1)者有羅漢松、恆春紅豆樹(撿拾其粉紅色的種子)、西施花、捲斗櫟、烏來冬青;而早田柃木(+)。
第三(灌木)層5~1公尺,覆蓋度約80%,以細葉茶梨(1•2)、紅花八角(1•2)及(1•1)者勉強算是較優勢。(1•1)者計有烏心石舅、長果木薑子及早田柃木,而(+•1)者計有:烏來冬青、恆春紅豆樹、長尾栲、捲斗櫟、羅漢松、南仁灰木、楊桐葉灰木、紅楠、南仁五葉茶等;其餘(+)者有:綠樟、恆春石斑木、灰背櫟、廣東瓊楠、松田冬青、菱葉衛矛、狗骨仔、恆春福木、九節木、大明橘、少花紫珠、山羊耳、黃杞、薯豆、革葉冬青、小葉木犀、薄葉玉心花、大頭茶、台灣蕘花、大錦蘭、西施花等,此層計有36種,事實上高層的烏來柯萌長許多小側新幹,也該算,即37種。
恆春紅豆樹種子粉紅色(2021.1.20)。
草本層1公尺以下,覆蓋度約40%。
没有顯著優勢種,只有黃藤(1•1)、九節木(1•1);相對數量估為(+•1)者計有:拎壁龍、玉山紫金牛、狗骨仔、恆春紅豆樹、南仁灰木、大頭茶、楊桐葉灰木、南海鱗毛蕨、小葉樟、小葉赤楠、柳葉木犀、紅花八角、波氏星蕨、灰背櫟、烏來柯、大明橘、莎草(?)、細梗絡石、奧氏虎皮楠、柯氏鷄屎樹、恆春石斑木、瓢簞藤、禹餘糧、錐果櫟、台灣油杉、羅漢松、黃杞、細脈赤楠、捲斗櫟、烏心石舅;其餘(+)者,計有:唐杜鵑、裏白菝葜、灰背櫟、油葉杜、細葉饅頭果、紅果金栗蘭、印度栲、長尾栲、石月、松田冬青、軟毛柿、恆春福木、華八仙、台灣蕘花、小葉樹杞、阿里山根節蘭、早田柃木、港口木荷、淡竹葉等。
樣區中的黃藤小苗(2021.1.20)。
柯氏鷄屎樹(2021.1.20)。
樣區1、2、3分別代表台灣油杉由小樹到大樹;濶葉林演替由初期原始林,經中期到後期的狀態;樹高、層次逐次增加、分化的現象。
以上,調查人楊國禎教授、潘富哲老師及董藹光老師,筆者擔任記錄。
§ 若干思考或小結
我一生調查台灣山林逼近半個世紀,在親近造化殿堂或上帝的花園,乃至面對浩瀚的內外在現象或議題,某個角度而言反而是愈加無知與不確定性。任何一個「人創名詞」,之與生界實體的距離往往天壤之別,隨意舉例,何謂多樣性或物種歧異度?
演化學嘗試回答:Why are so many species? 我也常困思於我們身處形形色色的山林生態系中,理性、知識讓我不斷想逼近其形成的有機、無機因果關係或機制,卻不斷產生掛一漏億萬的缺憾,例外如同天文數字,隨時在我合理化的過程中殺出,所有後驗式的思維,迎接的是無窮的新未知,而龐多的已知,只是很快到來的無知。
無論迄今為止,生物、生態研究如何表述物種多樣性,我不知道光是2021年1月20日我親近兩地3個台灣油杉所在的樣區,算不算有新發現或另類的見解?但是,只就台灣油杉的所謂生態而言,或許已有了初步的新逼近(approach):
在台灣,没有調查過東南半壁或許就是殘缺式的見解,也無法感受生物多樣性的不可思議。只以台灣油杉從小樹到大樹,由數十年到一、二千年的植群發展,即可看出,由樹冠層總體的本影,到脫離本影的過程中,先是耐陰樹種勢均力敵、分庭抗禮,没有超級或顯著的優勢下層,維持較高或最高的物種豐富度或多樣性,象徵其乃相互自我節制、蓄養節宣、寬容接納其他物種,不霸不露,卻維持種實、隱藏性子代於不墜,直到社會發育連同結構擴大,成為成熟大器的階段,則由各物種輪流擔任優勢社會的領銜,且在時空流轉中交互接替,總成多樣性達到永續的境界!否則,一旦領導優勢種一成不變,必然消滅相當程度的多樣性。反向來說,多樣性也可以是種「恐怖平衡」的展現。
在此,我没有依數據方式,評比樣區從第一喬木層到地被(草本)層最小面積的物種豐富度,因為樣本數太少,欠缺統計的說服力,但我已楬櫫可以探討的大方向。
首度以半天時程檢視、調查台灣油杉樣區,或可化約成下列簡單的小結,提供後續研究後驗式的初步:
1. 綜合台灣油杉本身條件,負面因素如平均年度有效種子量甚有限、傳播效能似乎不佳、生長速率緩慢、在林冠本影時期不克發生種苗且可能無法生長茁壯,限制台灣油杉族群的快速發展,甚至成為低海拔侷限台灣南北兩端的有限分佈,但由日治時代資料顯示,其在天然林的分佈,遠比現今殘存者廣濶許多,是因人為開發,奪取木材、消滅其可能性的生育地,才導致後人下達瀕危、珍稀等階段性的判斷,然而,我無法苟同人為複育、苗木大增的行為可以替代保育。
2. 台灣油杉的正面條件在於生幅廣大,一樹可存活達2千年以上,配合台灣造山運動、崩塌而重新演替,而特化於斷崖、稜線,夥同濶葉林的演替週期或非週期,形成與特定地形、地文的化育同步,勘稱台灣兩端特殊環境條件下的有機、無機共生、共同流轉的獨特生態系。
3. 台灣油杉在達仁鄉新化、姑子崙、紹家(大武農場)的分散分佈,多依斷崖、低山山稜的地文變遷而適存,且其在此等區域與優勢濶葉樹的最大相關,或可以烏來柯為代表。
感謝楊、潘、董三位提供我首勘機會!感恩台灣!
油杉一樹可存活達2千年以上,造林地若好好經營,可傳至少20代子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