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櫟之林(3)】

   陳玉峯


§ 灰背櫟Cyclobalanopsis hypophaea

我們在安朔、新化地區的勘調,我勾勒此等東南隅生態特徵的方式先是談大樹,然後解讀其生態地位。因為我勘過後,我想全觀摘要此等東南半壁江山的整體生界特色。

我在1970年代末葉、1980年代初,在恆春半島南仁山區,從南仁山頂縱橫每公尺牽一條繩子,全盤登錄所有植物,且丈量、登記每株、每叢植物的多項徵值。

這類相當於滴水不漏(註:還是有漏,例如季節出現的物種)的調查,我下節再談其結果及應用。這是建立我解讀山林生態的時空結構,也是我在此先引相對對水分梯度,大致上呈現極端的殼斗科2樹種來引介的依據。

浸水營柯代表潮濕土壤立地;灰背櫟代表最耐旱的山稜樹種。

灰背櫟是台灣東南部的特產種,見於浸水營、大武、知本、富里、成功、新港山,乃至長濱一帶。我推測台灣的原始時代,應該更廣泛或全台低山存有,晚近12百年來才逐次退縮者。

潘富哲老師認為,灰背櫟是稜線上樹種,生態上似乎接近嶺南青剛櫟的地位,在土壤或立地的水分梯度序列,可以列為最耐乾旱的物種。

然而,楊強調,台灣東南部低山地區,大約在海拔600公尺上下,即出現雲霧水氣,只是年度某段時程相對乾旱,有段時程相當潮濕,年內多數時程是相對潤濕。或說,台灣東南地區存有相當程度的東北部或東部氣候潮濕的基本性格,截然相對於台灣西南部年度45個月的乾旱季。

除了氣候上的中間類型之外,我初勘最顯著的無機環境的特徵在於山巒平、地形古老,而環境因子可推估和緩漸進,植物分佈必然相應呈現,或為「生態中庸路線」。

 




安朔大武地區低山群地形、地勢甚為平緩,此一地文特徵係到物種分佈(2021.1.19)。

 

本文破題於2021118日下午踏勘的第一道小山丘(名之為櫟丘),地形很平緩,從暖暖亭俯瞰則更平緩,因為地勢較低處的樹木通常會長得更高些,因此,從林冠看,坡度更形平緩(坦)。然而,如此緩丘的最高點附近,存有2株的灰背櫟,還是顯現灰背櫟的生態特性。又,另一制高點的暖暖亭山丘頂緣,就是贈我見面禮美麗堅果的背櫟。

櫟丘的林冠樹種,楊教授推估灰背櫟的生物量可能最大,但長尾柯的株數可能較多。其次是印度栲、加拉段柯、港口木、大頭茶、杜英等等。

 


 

送我美櫟的灰背櫟,位於暖暖亭旁(2021.1.18)。

 


從暖暖「櫟丘」,最高的2株樹,即丘頂的灰背櫟(2021.1.18)。

 

櫟丘的灰背櫟數量眾多,其樹皮上附有薄葉風藤。

 


櫟丘步道。


 

櫟丘的灰背櫟大樹。

 


櫟丘最高點的2株灰背櫟。

 

另,120日我們前往新化台灣油杉區調查後,回程,在路下側,海拔約645公尺,東南坡向,坡度約35°的濶葉林內,測量一株此路段最大徑的灰背櫟,量得胸周483公分、胸徑約154公分。它附生有台灣山蘇花、崖薑蕨等,樹皮縱裂。

它已算是此行所見最大的灰背櫟了,而且全樹形、氛圍極其幽深,意境高超,賽勝《龍貓》描繪的森林。據潘敍述,最大徑在新港山。

 

潘富哲及楊國禎老師測量灰背櫟(2021.1.20;新化區)。

 


這株灰背櫟巨木場域十分殊勝。


 



灰背櫟的樹葉及堅果萌長胚根(董藹光攝)。

 

台東金樽山的灰背櫟樹皮(董藹光攝)。

 

而灰背櫟存在處的伴生樹種有錐果櫟長尾栲印度栲加拉段柯港口木荷、紅楠杜英等等事實上,又與潮濕型浸水營柯的伴生物種重疊者眾

 

§ 台灣東南部低山植群特徵與環境類型

如上敍述先摘要台灣東南部地理區的生態特徵如下

1. 生態氣候圖

古典植群生態學等著重在大氣候地文及植被的交互相關探討示意如下

 

古典植群生態研究的假設或結構概念

 

我在台灣的調查、論述則特別加上地形、坡向、坡段等等,環境與植物在同一地理、氣候區分佈的分化或特化;在氣候方面我引進生態氣候圖,精準地對應如恆春大尖石山的植被形相年度變化,1980年代以降,廣泛被人採用。

 

恆春測站生態氣候圖

 

 










大尖石山下連續12個月份的地景變化,完全符合生態氣候圖

 

而下圖顯示台東大武高雄與蘭嶼的比較

 

四個地區的生態氣候圖

 

台東及大武測站都是在平地海拔都在10公尺以下

大武的年降水高出台東752mm且兩地都没有年度相對乾旱期,而特濕期大武又長於台東相對於西南半壁的高雄恆春半島西南坡的年度乾旱,差異極為顯著蘭嶼則全年都是特濕期。

而大武安朔等台東以南的台灣東南部的山區截留東北季風帶來的冬雨造成西南部的雨影帶而呈現年度乾旱季。同時如浸水營地區或古道沿線其降水正是全國兩大南北極端區

顯然地東南半壁在生態氣候條件而言,最適合常綠濶葉林殼斗科等樹種得天獨厚。

2. 東南半壁的地形地勢極為和緩除了少數例外局部區之外在長期潮濕重雨高溫等氣候條件以及植群等對土壤化育的作用導致黏土層山系坡度平緩而相對均質

3. 在氣候重濕高溫全年無旱期,地形地勢平緩中庸的客觀環境條件下台灣東南部低山群的植被形相有別於恆春半島的地形效應山頂山稜的樹木高度較高,且没有恆春半島低矮鴨舌帽形的樹冠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單位面積內的歧異度視地形而有時難分軒輊整體而言,特別是就殼斗科樹種而言,毫無疑問是全國最高者同時匯聚不同地理區不同海拔生態帶環境因子互補或均質度的超高,致令尋常樣區調查,在1百至4百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動輒78種殼斗科樹種共生一地締造全國最高的殼斗多樣性

而此等環境及物種的均質化,致令各物種的生態幅度ecological amplitude不易判別野外社會分化界線模糊社會分類及生態意義更難釐清,研究探討理應就事實現象深入理解瞭解而開演台灣生態奧義

另一方面由前述灰背櫟及浸水營柯的案例,以及諸多樣區資訊不只反應立地環境的相對均質欠缺大樹老樹以及此次觀察林木的腐朽普遍可能土壤中白蟻族群、菌類十分發達伐木種植香菇等人類干擾暫時不列入討論的狀況下小徑木佔絕對多數且林冠樹種大多具有林床小苗小樹等樹齡結構完整吾人可以下達此間更新速率甚為快速,代間變異累聚及演化必有驚人的效應可能也是在地化、特產化的主因之一

再則殼斗科堅果的散布模式,除了動物的「遠程帶」外往往受制於地形及母樹效應更加大隔離機制的作用幸虧風媒花的授粉機制多少可以彌補變異程度

無論如何台灣東南部實乃演替演化、生界自然史極其複雜的寶庫且因位居「邊開發時程及速率稍緩有幸得以保留有限的原始態實乃台灣殘存國寶地理區為台灣自然史、文化資產及世代前國土利用計畫實應賦予天然林永續的重點地理區。

以上敍述尚無考量冰河期來回、全球生界遷徒、古典植物地理學等等植物、植群變遷史的要義。

 

櫟丘上的枯腐幹2021.1.18)。

 


樹齡低於50年的倒死木2021.1.18)。

 

油葉杜小徑木翻倒將死2021.1.18),樹幹仍維持小樹或枝條的五稜形

 

以上的大特徵,夥同我在台灣油杉的秘密一文中的林冠本影之與演替物種豐富度的討論,我推演台灣東南部低山的植物社會可能存有優勢種交相更新演替的現象但各優勢木的生態幅度傾向還是可以釐析到特定的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