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原始林、天然林、次生林、人造林的常識】

 陳玉峯

 

整座山為原始林。

 

朋友來訊問個老問題,某某地方的森林叫不叫原始林?何謂原始林、天然林、次生林、人造林等等,原本從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朋友很急切,我不假思索拿起紙筆,花了一個半鐘頭草草回覆,也許對一般人也可參考,就不加修改列此短註。

原始林原本沒甚麼學術上的定義,後來因為1920世紀古典生態學及植物地理學等賦予所謂極相(climax)的人為概念,認定在特定氣候條件下,一地在自然營力或所有環境因子的作用下,所能發展出來的終極群落之謂。然而,理想化的終極群落包括立地土壤的化育、生物社會的發育已趨極限,例如層次結構、生態區位分化、物種多樣性、物質循環等等,都已達到該地所有環境條件的極限。所以生態學教科書列出系列的比較性敘述,包括最大太陽能源的利用,地下水流滲出來的導電度幾乎為零(代表物質元素自成循環不外洩)、各生態區位發展出各類生物相輔相成…,反正教科書歸納了一堆,特別是著重在系統循環性的自足完滿。

然而,那些特徵、界說,只是人類理想化的合理化,事實上地球上各種生育立地異質鑲嵌,沒有任何一片所謂的原始林完全符合人類概念上的「極相」,充其量只是一種傾向或趨勢,而且沒有一片原始林自絕於整個地球生態系的動態變遷之中。20世紀之前,一堆靠藉少數野外研究成果,加以完美化的「極相說」早就該拋棄了。因此,極相說一拋出,很快地發現現實、事實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就不斷以補丁修補,再加上了亞極相(subclimax)、地文極相(physiographic climax)等等系列,有些可笑的畫地自限、設框自套的,精緻的愚蠢。

極相是相對於演替(succession)而來,演替是顯著、相對迅速的變化,教科書老掉牙又缺陷龐多的所謂的草生地、灌叢、次生林、(後期次生林)、原始林的「傾向型」敘述,還大分為不切實際、為作文而作文的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當然還可以再分成旁枝的水生系列、乾生系列,或一堆之類的。

所以極相就是「演替碰壁」,走到「盡頭」了?

一切都是相對的、無時不刻變動性的、異質複雜鑲嵌的、只是方向性的、趨勢或傾向式的。

人們發現原始林中老樹死了、倒塌了,林冠破洞底下很快地長出系列次生演替的先鋒物種(陽性草本、灌木、喬木苗),只好再給予我說的破空效應或「孔隙演替」、小演替之類的。

如此沒完沒了,對教科書、背名詞及定義的人是難以接受的。

好吧,我就仿教科書方式,依知識糟粕之類的,回答如下:

1.天然林,凡非經人為刻意種植,依自然營力,次生演替或初生演替而成的森林是謂天然林,包括原始林與次生林。

2.次生林,凡原本的森林經人為砍伐或其他因素破壞後,依自然營力發展而成的,以陽性物種為優勢的林型,是謂次生林。例如白匏子社會()、山黃麻社會、血桐林等等,以及最大部分是混合2種以上的次生陽性不耐陰樹種的林型,是謂第一期次生林。次生林樹下長出的,通常為較耐陰的樹種,例如山黃麻林下常以香楠、樹杞、江某、水同木之類的樹苗長出。

等到香楠成林,大葉楠可能稍晚進入,可能同時出現苗木,大約340年間或之後,形成大葉楠或香楠社會,當然常態上會有許多伴生樹種,是謂第二期次生林,或「準原始林」樣態。

更長期些,黃杞、山菜豆等大樹也出現了,共組各式各樣優勢社會度的林型,相當於未經人為大肆開發之前,或原始時代林況者,是謂原始林。

以台灣東南部而言,次生演替速率甚為快速,加上原始森林種源豐富,大約340年間即可次生演替為原始林,例如我們調查的「印度栲優勢社會」。

3.原始林,凡未經人為砍伐,自古以來形成的森林當然是原始林;次生演替至第二期之後,也是原始林。但若欠缺原始林物種種源,則可能滯留於次生林反覆循環演替。

以台灣東南部而論,許多非全面砍伐,或砍過卻未造林、撫育的林地,依原本土壤中的種實基因庫,或伐砍後的樹頭再生,而可在340年間回復相當程度的原始林,但通常會混生一些次生林、中期次生林物種、孔隙物種,例如白臼、細葉饅頭果、大頭茶、頷垂豆、白匏子……。

而有個最簡便、有效的檢驗方式,凡以殼斗科、樟科,再加上冬青、灰木等等,為林冠的森林,幾乎一概可視為原始林(或被干擾的原始林),因為台灣除了少數如栓皮櫟、高山櫟之外,幾乎所有的殼斗科樹種都是原始林的元素。

 

印度栲砍伐後再生的原始林

殼斗科樹種幾乎就是原始林指標。

 

其次,簡約分辨原始林、次生林及人造林的若干特徵:

林型

特徵

原始林

次生林

人造林

成因

自營自發演替至穩定時期。

自然次生演替,不施以人為種植的森林。

人為整地、種植、撫育而來,不斷去除次生植物。

層次

低海拔闊葉林通常具有4個層次,即第一喬木層、第二喬木層、灌木層及草本層。

通常2~3個層次。

 

人為撫育下,維持2層次。

樹齡結構

老、中、青、少通常一應具全,也有各類型的年齡結構。

次生林通常沒有小孩,年齡結構常多為啞鈴型。

大致是單種或混植同齡級苗木長大而來。

物種多樣性

高至極高。

低至中等。

低。

變遷

外表幾乎看不出太大變化,自行永續更新、孔隙演替。

次生林快速演替為後期或原始林木,層次增加、物種增減,空間也不斷調整。

單層單調,經擇伐及到後期不再撫育時,演替不斷入侵,若不砍伐,終將消失。

附生植物、動物

附生、寄生、藤蔓各類動植物繁多。

藤蔓盛行之後,次生林木高出,較單調。

撫育者排除入侵者。

水源涵養

最強

差強人意

最差

空間感

各層次幾乎連續,呈現內涵式的秩序,而自然展現。

2層次較分明,不斷調整。

機械化的分層,刻板。人力不介入後,漸次自然化。

指標物種

龐多

少數

通常只有次生植物

地被及地中

多樣且土壤中生態系繁富,全方位多樣性,動物活動痕跡、巢位等多見。

中等,表土常裸露。

多樣性最低,表土層常呈現被雨水刮蝕、沖失。

外流水

導電度接近0,很少離子態元素外洩,近乎純水。

導電度稍高。

導電度最高,正、負離子流失最大。

族繁不及備載

氛圍極佳,具足沉澱、止息,一切安詳、平和的場域能效。

通常出現躁閉期,別是芒草、藤蔓的封閉關鍵期。

單調、人工化的半自然態。

 

我一生山林調查超過45個年頭,約自1984年開始從事生態解說、環境教育,並投入台灣的森林運動,促成政府禁伐天然林等,深切瞭解為什麼會有這些天然林、原始林之「爭議」,醜話或批判的話語我不再說,只盼民智不斷提升,養成自然情操,護持台灣殘存的天然林命脈。

其實,任何人只要没被誤導或洗腦,走進山林、熟稔生界,即可說出天然林與人造林100種、1,000種、10,000種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