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玉山,東北亞最高山。
相對於大西洋的中洋脊,來自地涵熱上升、冷下沉的循環,環太平洋隱没帶則恆定地下沉,台灣正是隱没帶的一節,卻因地殼隱没的過程中,下沉的兩板塊時而和順地一齊隱没,時而角度牴觸、擠壓隆起成山,已知6、7千萬年來,台灣兩次隱没、三次隆升,目前的台灣島就是最近一次,約自650萬年前的隆升所形成,約在250—300萬年前,將深沉地槽擠壓跳升而出海。
出海以降,遭逢數次大冰河時期,以及無數次小冰期,大規模生物的遷徙發生在大冰期,來自東喜馬拉雅山系、雲南等大陸塊的生界,夥同來自東北亞日本島弧的元素(特別是檜木林),加上冰河北退的漸次時期,東南亞等熱帶物種,進入台灣,且尾隨氣候(天文)、地體變遷(地文)、地形(特別是對生物造成的生殖隔離機制)、坡向、土壤化育程度、水及濕度、氣流、季節陽光、颱風、降水,乃至有機無機數不清的連鎖相關動態網,生命進行極其迅速的演化或特產化,因而台灣不僅是地球生界的諾亞方舟、絕地救贖,台灣也是古老物種如裸子植物在地球上最快速產生特有分類群的奇蹟地。
表面上台灣是個海島,就生界而言,台灣是千島之島,每個山系、山區在時空大變遷中,逕成獨樹一幟的特化地,即令形態上難分難解,化學演化上則饒富多變,例如樟樹的多元,甚至本樟已可另立新的特產物種。
而我揣摩在那開天闢地的遠古,台灣植群的形相或外觀樣貌,可以以如太魯閣峽谷、天龍峽谷的岩生植被代表之。
而玉山,不僅是台灣地體、地槽隆起的中樞地帶,跳升的速率極其快速,新近的測量宣稱「玉山15年長高63.2公分」,如果此數據精確,平均年長高4.21公分,外推100萬年可以長高42K公尺,則不就是全球最高峯的4.76倍?
即令不論狀似誇張的15年數據,相對保守的過往地理學界認為,過去1萬年來台灣全島平均地表每年長高0.2—0.5公分,而中央山脈有可能每年升高1.2公分,就只依年均長高0.5公分計,台灣島出海的保守時程250萬年計,玉山也該長高成12,500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峯的1.4倍,又為何始終在4,000公尺以下?台灣可不可能有超過5千公尺以上的高山?
可能性無法排除,但以山岳的基腳、物理性考量,似乎難以在長時期保持如此陡峭又欠缺腹地、山麓的高山。根本的原因即在於台灣的高山物理剝蝕率是亞洲平均值的44倍,是北美洲的152倍,是阿爾卑斯山的13.6倍。無論如何,正、反相生,福、禍相成,據估算,最近萬年來,台灣地表平均每年剝蝕掉約0.5公分,或說,在250萬年來,以目前全島面積的狀況下,台灣島的上升與剝蝕大致打平,目前的海拔可能是個平衡值。
也就是說,在極為劇烈的剝蝕率之下,4千公尺上下大致是台灣的極限值,當然這必須連同地層、地質一併考量,我們可以比較夏威夷的大島(Big Island),面積不到台灣本島的3分之1,其最高山卻可達到4,205公尺,或乃火山岩漿凝固後的地體,遠遠較破碎的沉積岩層強太多了。又,氣候條件也是另一主因。
再檢視日本最高峯的富士山,海拔才3,776公尺,最近一次火山爆發於1707年,噴出了估計10億立方公尺的火山灰,其土壤化育程度受到不同氣候帶的影響,且植物區系截然異於太平洋海島的夏威夷,而與台灣存有幾成的相似性(註:日治時代曾有植物分類及地理大量的論述。)。
也許比較全球各海島的面積、地質、地體、氣候及最高山的海拔及植被,可以得出地文與海拔的若干相關。
玉山及全台灣的快速隆起,卻在地體、地質、氣候及植被的影響作用下,極為劇烈的地表剝蝕,形成了生界的關鍵特徵,特別是植物演化的速率,造就台灣生態體系的獨特性。玉山就是台灣天文、地文、人文及生文的象徵或代表。
台灣文化的裸真,隱性禪的宿存,也隱隱相關於台灣地土。台灣人的天真、正直、誠實、木訥或總體氣質,或天性,亦隱隱受到台灣島的本質所催化,我在1990年出版的第一本科普小書《台灣生界的舞台》(社會大學出版社),曾有膚淺的描述。
玉山、阿里山脈劇烈剝蝕下來的土砂,形成台灣西部沖積平原的母土,在地理氣候區主導下,形成少雨的類疏林景觀暨生態系,而以高草甜根子草及芒草類,夥同台灣楝樹等,形成年度旱季的稀樹高草地景,孕育草原動物如梅花鹿、獐(已滅絕)的天堂,殆因面積狹促,無法讓食物鏈頂層的掠食者如獅虎等適存。我曾勘查南非的疏林生態系,而台灣最接近疏林地景者,即西南半壁的沖積平原區。而平原之後的山區,以造山運動的層層地形,形成逕自攬截西南氣流、東北季風的水氣,形成綠色海洋的國度,且依水文在地循環,造就古人所謂的「瘴癘之地」,正是鬱鬱蒼蒼的福爾摩莎。
代表整體台灣的玉山還有一項為人忽略的特色,它是全國26個氣象測站中,最是晴朗淨空光明的地點,玉山(北峯等)一年平均高達46.2天「碧空日數」(註:相對於花蓮的2.9天),也就是萬里無雲大青天!象徵我台灣永遠積極、樂觀、開朗、拔俗之上的境界。
我與玉山的因緣殊勝。
打自1981年因規劃玉山國家公園計畫,調查植群而登頂,1985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我由墾丁轉任解說教育暨保育研究課主任,展開4、5年的在地苦行,乃至2019年再度調查變遷,玉山山神責成我再度書寫玉山,此間,尚有諸多因緣際會場合,頻頻行走玉山天路,而最能表述我的心情只有感恩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