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槲樹天演逆旅(6) ──楓香的遠距無性繁殖】


陳玉峯
台灣楓香。

台灣楓香紅葉。

隘寮北溪上游山區的台灣楓香,以平常話說,到處都是!

事實上絕非「到處都是」,而是數不清的因子交互作用、機緣,包括土地中至少37種菌根菌,之與楓香根系共生,楓香才有機會茁壯。

楓香屬植物是美洲、亞洲古老化石種的後裔,全球只剩下3種,其中一種即台灣楓香,它也是台灣植物最早期被採集與命名的物種之一。關於它最完整的資訊,我已經輯錄在拙作《台灣植被誌第九卷:物種生態誌(一),2007300-313頁,前衛出版社》,在此不贅述,只說它在隘寮北溪流域的常見特徵。
先前介紹許多樹種在岩隙、岩屑地環境,或年週期乾旱地等,發展出「駢幹現象或策略」,台灣楓香表面上沒有分幹,卻採行「遠距萌蘗」,另創分身!也就是說,它透過地下根系,長出許多苗木,開創另類的「會走路的樹」,而老樹幹死了,根系的無性繁殖蘗則可取而代之。換句話說,當人說「這株」楓香5歲,事實上,它可能是已經死掉同株兩、三次主幹的樹根而來,它的原樹迄今可能是205歲!

分不清根蘗或莖蘗的台灣楓香(2019.3.22;一場山)。

台灣楓香老幹死亡腐朽之後的幹洞(2019.3.22;麻留麻山)。

台灣楓香典型的根蘗(2019.3.24;朗吾呂山)。

台灣楓香老幹上的幹蘗(2019.3.24;朗吾呂山)。


因此,我視台灣楓香仍然具有「遠距駢幹現象」,且此項特徵維持台灣楓香直立單幹的形相,卻由原樹確保在森林下萌長成新樹,突破了次生演替的時序!今後宜仔細檢視林下相當數量的數據,用來解析此等根蘗效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