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郁永河史話暨通霄奇蹟】

 陳玉峯

               為彌補玉山西向大剖面之欠缺面海第一道主山稜之時空大變遷,在此,特以1697215日至1122日,郁永河來台的《裨海紀遊》及《番境補遺》的生態今詮,稍作補充,但1850年結束小冰河時期之後,孑遺植物僅極少數散存大肚台地,而以通霄為最後的孑遺重點區。

2000年我解析了《裨海紀遊》提及的有關生態地景,2001年發表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年刊,4469—89頁」(收錄於拙作《台灣植被誌第八卷・地區植被專論(一):大甲鎮植被》,52—68頁,2005年,前衛出版社)。

在郁永和之前,元帝國時代,汪大淵的〈島夷誌略〉提及澎湖「有草無木」且是「山羊島」,乃典型的疏林或草萊之地;而我推衍當時所謂「毗舍耶人」,可能是排灣族;他們「以墨汁刺身」的來源,可能是數量龐大的海岸灌叢黃荊(Vitex negundo),婦女也以黃荊熬煮的黑稠汁染黑牙齒。


黃荊灌叢社會(恆春半島西海岸的龜山)及形態。其數量大,原本分布在台灣西海岸,以南台為分佈中心。日治時代暨之前,是有名的「楓港炭」(木炭)的材料。

而陳第(1603年)的〈東番記〉描述了平埔(西拉雅人)善走,他們可以追捕梅花鹿,跟鹿科動物比耐力,跑到最後動物不敵而「乖乖」就戮,但是,他們平常不准捕鹿,僅限於冬季,而且不准私獵,必須是群體圍捕。該文點出西南部蓋房子的結構體是竹子(最可能是原生的刺竹林),屋頂是芒草、甜根子草等。

到了清帝國時代,一句「北部用板、南部用竹」,也清晰描述出台灣西部生態地景殆以大安溪、大甲溪為界,是不同的生態地理區,南台是年週期旱季的竹林;北台是潮濕的亞熱帶雨林。

郁永河先是在中國廣州形容「會走路的樹」,也就是榕樹或白榕(所以廣州古早另名「榕城」,但後人罕有人知)。他於222日抵廈門,314日午后才到澎湖,316日抵達鹿耳門,隔天搭牛車到赤崁城。這段時程所記述,即〈裨海紀遊〉卷上,殆為彭湖海島的自然寫作,其對台南的植物描述,夥同我的生態註解在此不贅述。而卷下才是從高草疏林,敍述到面海第一道主山稜生態系的文人化描述。

他對動植物或森林,提供了當時文人所能描繪的,相對完整的見證,那是在小冰河時期的自然地景及遭遇。他在65日攀登清水附近的大肚台地(面海第一道主山稜),我列舉了可能性的植物作詮釋,乃至北台的楠榕森林,留給我思古的情懷與原始的況味。我相信我已下達了相對明細的生物性對應,有興趣的人或研究者,不妨參考拙作《大甲鎮植被》對其文的完整論述。

然而,這些鉅視或偶拾的印象,提供不了變遷細節、實證的生態內容,卻也是無可替代的珍貴史料

可是台灣地土之靈,賦予我的責任,在於勾勒全盤與證據的聯結與貫串。

2018624日及78日,楊國禎教授兩度帶我調查自上次大冰期及最近小冰期退卻後,1850年以降,植物、植被帶上遷及北進,在面海第一道主山稜,物種最後孑遺、演化、滅絕或特化的奇蹟地,通霄台地上的珍稀物種薈萃絕頂區。後來,我們也邀請有關單位首長會勘該「神秘區」,因為不希望被人濫採或破壞,知情人士一直默守秘而不宣的原則。

這個神秘區位於面海的主稜頂下,在不到30公尺長的一窄帶,出現少見、珍稀、頻危或一度被視為已滅絕的顯花植物超過13種,例如:蓬萊油菊、台灣破傘菊、漏盧、牡蒿、菱葉捕魚木、高氏柴胡、台灣野茉莉、白葉釣樟、毛柱郁李、島田氏鷄兒腸、大肚山威靈仙、琉球野薔薇、華他卡藤等,夥同大肚台地的一枝黃花、刺葉桂櫻、小果薔薇、天料木、降真香、球花嘉賜木、毛瓣蝴蝶木、獨腳金、狗花椒等等,以演化退縮、侷限一隅的「植物島嶼區」類型為主;有從海岸退卻至山稜者;有今已全面退卻、上遷至海拔超過2,500公尺的元素,以及未知關鍵因素者。

我考據如亨利氏(Augustin Henry1896年的〈台灣植物目錄〉等,確定19世紀末,一枝黃花還到處散見於面海山稜及低海拔草生地。我認為1350—1850年期間,台灣低地存在許多現今海拔分佈在2,500公尺以上的植物。

我們可以提出許多有意義的解釋,其為何殘存於通霄台地上,我也稍作詮釋如拙作《鷄屎藤》,176—219頁,2019年,九歌出版社。在此,我只說一句:台灣及玉山山神讓我見證全台灣完整的生界流變,在時空洪流中,楬櫫台灣生界、台灣自然史的結構性大義理,提供天文、地文、生文及人文的史觀。

通霄面海第一道主山稜,自此往下為廣義的海岸地區(2018.7.8)。


漏盧花序(2018.7.8)。


台灣破傘菊(2018.7.8)。


蓬萊油菊(2018.7.8)。

島田氏鷄兒腸,花下的羽狀複葉是山鹽青小苗(2018.7.8)。

越過大肚台地,經台中盆地之後,面海第二道主稜的大坑頭嵙山海拔8百公尺上下的台灣馬醉木,如今主要只存在於海拔2,500公尺上下的高地草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