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洗衣粉(11) ──台灣人的尊嚴、尊貴】


陳玉峯



2014年元月,我曾經在某書店看見拙作《私房菜》,被擺放在「餐飲料理類」,翻過該書的人大概沒看過這類「心靈雞湯」如此難以下嚥,還好的是,沒幾天吧,很快地被下架。
我想將來我出版《洗衣粉》,大概會被擺放在五金行的清潔劑系列?

一、二十年來,台灣所謂的「書店」,大多已淪為短期實用工具鋪,一部手機約可替代,且隨時更新,而手機代謝率的電子垃圾已然超級恐怖了,又何必增加傳統可回收的「垃圾」?幾年來我一直在遲疑:寫可以,就不要再出版了,就到2019年截止。此間,書寫、紙本、電子雲端、不同世代的讀者群……不是矛盾,而是選擇或割捨,似乎只能先割捨自己才是。
2018年的許多台灣楝樹屬於凶年,2019年春則盛花,族群、個體參差不齊。太多尋常樹木、花草呈現前所未見的歧異示現,似乎預告一個近程無法逆料的變局,伴同著2019年春季的天候,詭譎得離奇。我經常性的慢跑中,聞嗅到難以形容的花香、落葉精油揮發的沉香、泥土中發酵的暗香,土地生界從來與人類同體共振,一解讀就偏頗。
過往我一直深受台灣土地生界深層的庇蔭與感染,我所解讀的台灣文化,包括台灣禪,基本上是台灣地土環境所孕育,並非外來文字禪,它是直接實踐人性回溯到屬靈界面的根本處,卻了無痕跡。
某個層次之上,台灣草根歷來示現出來的行為,是如同250萬年台灣島出海以降,接納冰河時期來自東北、西方、西南方及南方生命的避難族群,形塑「吃果實拜樹頭」的土地倫理,特別是鄭氏王朝帶來的閩南禪風,同原住民混血之後的在地化。
而歷來最被淹沒且近乎不存在的台灣哲思,大抵就是菩提達摩被梁武帝提問的「聖諦第一義」時,他的回答:「不識!」,台語說成「m̄-bat」或「m̄-pat」,標準的沒有「識」的一個主體,也就是脫離一般思維、自我、目的論等等的分別智、分別識,接近靈的一種心境。它不會有一般人的「功德觀」,一株台灣楝樹盛花幽香絕對沒有「為什麼」!直接示現了澄明心境的本然、倫理或宗教。
台灣數不清的草根,我幾十年來口訪遭遇的太多台灣常民,他們做了許多事,只因為他們內心底層覺得「該做的事」,不想其他,更不用說有何「目的」,而毫無其他任何利害、得失,也就是從「無功德」、「無功用行」、「不識」,所應現出來的直觀、直行。
這是一種主體意識所自然產生的超越,超越自我、超越個人,卻是自由意志下的創造性行為,在這樣的情操下,人有了尊嚴、沒有尊貴的尊貴。人的價值是從這樣的尊嚴與尊貴產生出來的,而不是現今流布的自私、自賤常風。
然而,人要超越自我而利他時,必然是矛盾、衝突的,而將矛盾、衝突承擔下來,大抵就是「般若」的論理,付諸實踐只能說成「即非弔詭」,這等「即非弔詭」在行為上,不得不成為行為的悲劇,卻是精神或靈性的喜劇。舊時代台灣人最常強調的「人情與義理」,最是彰顯這等矛盾的總說!
人的「自由」是在自我與利他、自我與我、自我與群體之間,才算是真正的自由抉擇。生物學的「利他」研究,似乎落在個體基因的展現,用以保全族群、團體的續存;人類「利他」的情操,卻多屬於超越自我、私利的自由意志。
我想大部分今人已然不了解台灣人「人情、義理」的真實義。
「人情」是人之常情,也就是DNA控制下的人的心性及行為,是自我、自利;「義理」是超越自我、個體的奉獻或犧牲,人情跟義理是經常衝突、矛盾的。
這正是我先前不斷說的,「般若義、無功用行」行為的無形信仰,正是超越個體DNA的內涵,也就是過往台灣人所謂「人格者」的人格。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