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1. 來自深海的滄海桑田
古老地質史的年代,高雄、台南地區最可能是深海的環境,深海的深度有人推估深達數千公尺。不知道經由幾百、數千萬年的淤泥沉積,形成了大約四千公尺的厚度,也就是泥岩的地層。
650萬年前,隱沒帶上的台灣地址處本該繼續往地心移動,恰好因為地層角度的關係,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槓上了,海板塊以每年大約8公分的速率,將陸板塊的地層,以間歇性的錯動(地震、造山運動),往上抬升,大約250–300萬年前,如今的台灣島冒出海平面。
大約150萬年前前後,甚至更早的年代,馬頭山區附近已經形成低矮的山丘,其西側的田寮地區也一樣,而一百多萬年前的二仁溪河谷寬闊、曲流很是發達,因而從上游帶下來的礫石,覆蓋在泥岩層之上,厚度數公尺不等。那段時期,海岸線可能在今之大崗山到田寮崇德村之間。
而現今馬頭山區及田寮月世界的地形,大致是在一百多萬年來所形成,也就是劇烈的地層隆起,二仁溪的大、小支流強烈下切,泥岩層上層的礫石層被雨水切割、沖蝕,泥岩層逐次裸露。
田寮的泥岩地理區。 |
2. 惡地不惡,它的存在是為榮耀上主的恩寵,全面照顧大地
泥岩地層不只分布在南、高,但是,分布在南、高的泥岩地層很少夾帶泥岩以外的岩石。泥岩的基本顆粒細小,顆粒之間的連結力很疏鬆,因而遇上西南部的西北雨,被沖蝕的情形就很嚴重,而且,泥岩的透水性較低,遇水立即變得非常軟滑,很容易層層順著重力滑動,因而裸露的地體上布滿了雨水的侵蝕溝,凹凸尖銳、坡度陡峭、鋸齒相間,配合日、月光影,虛實夢幻,仿同登臨異世界,因而田寮區址的大面積地景被命名為「月世界」!
我第一次登上馬頭山下瞰方圓腳下的泥岩地理區,不禁讚嘆造化的神奇與溫柔,因為一眼照見泥岩地體的本質,它就是緩緩鋪陳大地的史詩,配合我推估大約百萬年來歸化且特化於台灣的刺竹林,形成西南半壁溫和的地景,廣袤和平的氣質洋溢。
事實上,時而荒涼猙獰的異世界地表裸露,是一、二百年來才不斷擴充的狀況,在華人尚未入主台灣的年代,泥岩裸地的面積應該很小。研究調查計算發現,1987至1997年間,泥岩裸露的面積增加了3倍,也就是說,是人為開發使然。
然而,1970年代之前始終是「以農立國」的台灣,20世紀下半葉以降人口大增,曾經實施「上山、下海、拚離島」劇烈的土地拓殖活動。就「上山」而言,即伐木營林、山地公路開闢、邊際土地農業或牧業化(也就是日治時代的「不要存置林野地」)、河川截彎取直及河埔地農業化,等等;「下海」即開墾或營造海埔新生地;「拚離島」當然是蘭嶼、綠島、澎湖、小琉球等山海開發。
而「上山」行列推進中,以及先前民間數百年的「開山農墾」,就屬泥岩地形最難纏。因為夏季或颱風豪雨期,泥岩表層軟滑流動,沖蝕、崩塌嚴重;一遇旱季,泥岩變得十分堅硬,2018年元宵節前,龍崎陳永和里長為設置「飛碟花燈」,拿起鋤頭,十分艱難地在泥岩地體挖坑可為明證。
更且,乾燥泥岩的表面,時而出現霜白色的化學物質薄層披覆,那是泥岩本身的氧化鎂及硫酸鹽類,藉由毛細管作用,帶到表土層沉澱所形成,因此,除了天候的乾旱之外,加上立地基質鹽類的生理乾旱,除非植物族群基因已適應,否則生長及繁衍受到很嚴苛的限制,一般農作不易在此存活,即令可存活,產量也受到抑制。
因此,從整地、拓荒,乃至耕植都不利的情形下,從農業角度,泥岩地形遂獲致「惡地形」的汙名。
如果人們拉開心胸格局、時空遠見,放下人本框架,「惡地」正是上帝對台灣珍貴的恩寵!
泥岩地原始刺竹林若遭破壞,則立地迅速蝕解,一般植物很難著床演替。 |
龍崎泥岩地形2017年被新墾植的土地。 |
3. 泥岩地理區是台灣在極端氣候變遷中,乾旱物種基因庫的調節中樞
約百餘萬年來,泥岩獨特的生理旱地在歷經二至三次的冰河期、間冰期,以及小冰期的過程中,在極端乾旱與潮溼的變遷裡,夥同氣溫、聖嬰及反聖嬰不穩定的震盪下,每逢乾旱低溫期,泥岩地理區釋放出旱地物種,循演替階段,綠化其他地區,而泥岩區更極端的生理旱地則擔任天擇,挑選出更耐旱的植物族群,提供未來更嚴峻的乾旱挑戰。相對的,潮溼階段,泥岩地形藉助崩蝕,仍然可在山丘上半段提供不耐陰且適合乾旱的物種生存。
今後,以全球暖化且西南半壁沙漠化的變遷趨勢下,台灣生態境遇的困境中,泥岩地理區必將擔任物種的調節中樞,包括如海岸植群在內陸的避難,這也就是為什麼馬頭山區孕育著海岸衝風有刺灌叢,以及海岸若干物種的原因。毫無疑問,西南半壁的泥岩地理區正是:台灣演化的極端調節中心,自是台灣綠色天兵天將的集訓營重鎮之一。
馬頭山稜頂上的台灣海棗是海岸植物。 |
4. 那頂戴在泥岩地層頭頂的桂冠──馬頭山
馬頭山體是厚層的砂岩塊,長度大約550公尺、寬約20公尺,突出於周遭泥岩地體的高度約80公尺,我相信泥岩層下,尚有其岩塊根。
在數十、百萬年來,膠凝流體狀的泥岩地層逐漸往下流動,相對堅硬的砂岩塊漸次挺立,馬頭山逐漸聳立而出,仿如泥岩地層浮現的制高桂冠,也形成周圍方圓一、二十公里人們的地理中心、山川地理的龍頭地標,自然成為文化心理的具象靠山。
馬頭山在台南、高雄區的古亭坑層(泥岩地層)中,是罕見、獨立的「外來岩塊」,自古形成人文信仰的中心,因而神話、神蹟故事不少,它在我第一次前來瞻仰時,予我的第一印象是雙馬並轡,也就是觀音的原型,印度教《吠陀經》的雙馬童!
馬頭山砂岩外來岩塊的生態系是海岸衝風山稜的有刺灌叢,以及蔓藤(以酸藤為主)的假設會,就植物生態地理而言,全國唯一,也截然異於泥岩生態系,就外來岩塊(例如墾丁國家公園的大尖石山)而言,足以列入「特別景觀區」!
馬頭山下廣大的泥岩層,則是混雜砂岩地層。
泥岩地層的終極生態系,則是刺竹原始林。
馬頭山第二匹馬的耳尖(砂岩塊)。 |
5. 刺竹是泥岩地層的終極守護神,刺竹林統帥獨特組合的天兵天將,捍衛高雄、台南都會區
刺竹是台灣西南半壁大地的史詩主結構,它配合泥岩地層的流動,以及土壤化學成分、極端的乾溼交替,以合軸叢生的地下莖系統,如同八角章魚般,牢牢捍衛泥岩地層,且隨地體而緩慢走動,它是另類的Johnnie Walker,會走路的樹。
叢叢刺竹形成半開放性的植物社會,在竹叢之間,孕育西南半壁獨特的物種組合,例如珍稀的大葉捕魚木、澤蟹蕨、羞禮花、岩生秋海棠等等,更涵養梅花鹿、獐(已滅絕的山地羌)、穿山甲、食蟹獴等等野動。
刺竹是高雄地名的由來,刺竹數萬年來,以它染色體六倍體的特異功能,因應極端乾旱與潮溼,演化出冬葉與夏葉的不同適應型。
馬頭山的刺竹林是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林,捍衛高雄、台南都會區。
刺竹文化有待復興! |
岩生秋海棠。 |
馬頭山的梅花鹿有可能是野生最後孑遺的族群,極需研究,這是全球等級的保育大事! |
6. 泥岩地理區是全國保育系統最大的死角,也是台灣生態研究史、台灣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由於南台沿海地區是最早建立外來政權統治之所在,且泥岩地理區的生態系截然異於全國各地,在陰錯陽差的忽略之下,導致台灣生態研究史(植被生態正式發表史,以本多靜六1896年登玉山的報告為嚆矢)122年,被遺誤最為嚴重的大死角。而24萬公頃左右的刺竹林,是全球刺竹曾經最繁盛的獨特生態系,光是這項特徵,已足以列入世界保育的行列。
個人研究台灣植被、台灣自然史42年,寫了18大冊的台灣植被誌,就是忽略了刺竹原始林區!
而且,就全國保育系統而論,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國土計畫法等等法制下,唯一最被漠視,完全遺忘的保護區,就是泥岩惡地形!
奉台灣、全球之名,懇請當局立即暫時凍結泥岩地理區的重大開發案,在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各項法規及永續發展的前瞻之下,盡速全面調查、合理規劃百年大計。
7. 泥岩地理區是最不應該重度開發的高敏感地帶,否則很可能創造「豆腐渣工程」,遺誤世代
(略,見《決戰馬頭山──台灣山海經》,216–220頁。)
一個月內發生六十餘處崩塌災難的泥岩地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