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台東林管處口訪備忘錄 ──個人史觀】


陳玉峯
 
台東林區管理處。



每株植物、每隻動物都有從出生、發育、生存、繁殖、衰老及死亡,或階段殘缺,或提前終結,這是個體生命史。
同一物種,或同一分類群(taxa)化約其世代交替嬗遞的進程摘要,叫做生活史(life cycle)。
探討生命在地球上如何進展、演變及其機制等等,是謂演化史。
瞭解地球形成以來,從無機環境的變遷,到生命演化史,以及其相關,也就是地球現象的一切進程,或謂自然史,也可包括人類發展史。
乃至宇宙史。
文史上的人類歷史,絕大部分或前、中、後期,大抵是成功者、統治集團及其特定人物、家族、族群的興亡紀錄,直到晚近,歷史哲學興起以降,龐多項目或專題史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個人或家族史淵源長久,到了現代,萬花筒大爆炸。
每個人從生到死或世代的故事,都有精彩絕倫、美妙萬狀、千奇百怪的際遇與情節、蓋棺論未定,得以撰寫、保存下來者,萬中不得其一。市井小民,人人一傳記,試問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生命史,他有他的大戲劇,憑什麼我得看你的?
傳記的意義何在?何謂好的傳記?光是忠於「事實」有用嗎?
藉由本文,我略加說明我的「史觀」,以及一生進行的工作大要,同時,針對此度前往台東林管處口訪,試作綱要介紹。
我從1970年代學習植物分類學、植被生態學,發願撰寫一部「台灣自然史──台灣植被誌」(註:依個人條件,大抵已完成),也就是嘗試些微詮釋台灣生界的前世今生,從地體誕生、冰河來回、生命遷徙與天演,形成現今八大植被帶,且花費最大時程調查研究植物社會(植被),以17大冊左右,交代台灣植群。
木麻黄的海灘造林。

第二大部份,嘗試進行「台灣自然資源開拓史」,相當於「台灣政經發展史」,本來依據年代進展,收集龐雜年代史,側重土地暨資源開發利用的撰研,大抵完成骨幹,然而,考量如荻野敏雄(1964)的《朝鮮、滿州、台灣林業發達史論》、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編委會(1993)的《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等等,相關圖書、旨趣的製作體例,之與個人志業及價值觀系統大有不同,在考量生涯有限,遂縮小範圍,先只針對阿里山區鑽研,完成《台灣自然資源開拓史系列(一):阿里山˙玉山區②──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等書,而後中斷。
第三大部分,探討台灣的人地關係、土地倫理,試圖整合成為《台灣文化誌》,因為個人認為,台灣迄今為止,沒有台灣哲學、台灣文化誌的創作。
這面向我迄今沒有系統化的建構,只從1980年代以降,配合社會種種運動、保育暨環保等,從政經、文化、教育、宗教、藝術……任何學門、歧異角度,逢機揮灑,包括獨樹一幟的自然文學與哲思,撰寫了560冊。其中,也有些素人傳記或專書,例如《蘇府王爺》等等。
我一生思維、理路是一貫的。從台灣自然史、資源開發史,到台灣文化誌,其價值觀、文化底蘊皆是連通而一體成形的,而類似的架構,縮小範圍,現在要口訪台東林管處的綱要,我將之歸類為三大要項:
一、台東林管處(前身「關山林區管理處」)所有歷來施業的歷史,包括歷史沿革、林班開發史、林管處歷年大事誌,等等,因此,必須整理全處史料、文獻資料、各林班及小班歷來台帳、各項業務綱要與變遷,相當於各縣、市誌。
這部分是土地史的骨幹,各項訪談的基本歷史背景。
二、口訪台東林管處人員,以個人為主的從業史,包括人物傳記史。由受訪者一生迄今,在林業或相關的從業史,談出所有記憶中的角色扮演、工作紀要、土地故事、經驗智慧,必要時延展成個人傳記。
在台灣歷史進程,以及台東林管處施業史上,受訪人從來置身此一歷史洪流中,透過傳記工作史,讓受訪者彰顯時代進程的特徵,不知不覺中,形成某特定面向的代言人,或被代言人。
這部分,訪談及撰寫人的素養很重要,能否以文學、藝術化的功力,交織個人跟歷史的合體程度,殆即成功與否的關鍵。
由於是史誌,任何相關的照片、文字資料(工作派令等等)、文物、工具等,都需一併收集。
三、土地經驗、在地林業知識、有趣或有意義的資訊之滙整,建立台東林管處林業暨生態資料庫,傳承、累進、修訂、更新,更可使用於人員訓練、解說教育、解說牌或圖書、文宣、摺頁等等。
也就是說,將前述兩大項中,關於在地知識、經驗知識等,整合為專業化的內容,包括影像、照片、文字等,數位化處理,而以百科全書為理想,讓後來者使用,也不斷增加新知識。
以上,只是大項綱要或旨趣。
而口訪必備工具,例如拍照、錄音(影)、借資料紀錄、每項資料基本資訊等,另行上課講解;後續資料整理、建檔等,包括從口訪逐字稿、照片檔等等,之如何系統一貫化,皆在上課中細論。
柳杉疏伐工作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