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台灣油杉的秘密(三):第一個樣區的生態解讀】

 陳玉峯

§ 台灣油杉的第一個樣區

「小油杉」是條南北向的小稜丘,海拔約827公尺其東向坡是台東林管處回收造林的被開墾地2021年元月20日所見佈滿「大花咸豐草紫花霍香薊社會」我推估去年10月前後剛剛清除了地被


小油山東坡的復育造林地被次生社會

樣區即沿著由南北傾斜的稜線矮林,劃設5×20平方公尺(西向坡)。

第一層喬木就只是那株台灣油杉由胸徑44.3公分我估算樹齡約70餘年其他散生的油杉樹悉皆被伐除而摒除這株油杉此地山稜大致是5公尺高的矮型濶葉林在稍下坡處較高的濶葉樹約8公尺


突出的小油杉。

第二層喬木高58)~2公尺覆蓋度約達95100%

領導優勢種有烏來柯33)、錐果櫟33)、波緣葉櫟23),其次有長果銳脈木薑子22);相對數量11者有嶺南青剛櫟捲斗櫟油葉杜短尾柯)、江某紅花八角、長尾栲等;(+1)者有大頭茶、大明橘、奧氏虎皮楠、松田冬青等;其餘(+)者有港口木荷、薯豆、樹杞、早田柃木、綠樟、黃杞、紅楠、水金京、拎壁龍等。

嶺南青剛櫟。

烏來柯。

波緣葉櫟。

油葉杜。

我的生態解讀:

1.  此一小稜丘基本上是山稜及中坡的混合型,由於先前的台灣油杉被砍除,山稜略衝風(所以樹木高度矮小,但林冠並未呈現強風下的形相)而濶葉樹冠鬱閉非常,但因東向坡森林被清除,因而透光度高,第三層(2公尺)以下覆蓋度高達約80%,物種在百平方公尺內達到65種!

2.  附生的拎壁龍不計,林冠樹種百平方公尺內高達24種,其中,殼斗科有7種,依整體優勢度,暫時名為「烏來柯/錐果櫟/波緣葉櫟單位」,我的解讀,它是中海拔櫟木在低海拔的殘留林(註:也就是中海拔「長尾柯/錐果櫟社會」),在恆春半島暨稍北地理區,遭遇其他東南部殼斗科大軍的爭奪地盤過程中的特定階段。

3.  物種顯示,它是中海拔與低海拔、中央山脈(或玉山山脈等)與恆春半島、北向坡與南向坡、上坡段與下坡段的混合或過渡帶。

4.  配合台灣油杉的存在,個人推演此等山稜具有數百至一、二千年的大週期循環,以及二、三百年或不確定時程的優勢林木的相互更替,也就是說,某些現存優勢木老死,或颱風、地體的局部變動下,改由其他優勢或不見得優勢的樹種取代,或說優勢林木會有互補性的替代。

5.  更細節些,由於原本高大的台灣油杉被伐除,許多第二、三層的木本,躍居林冠的現象顯著,例如江某、紅花八角、冬青類、柃木類、綠樟、大明橘、水金京等。

2公尺以下的第三層,基本上並無顯著的優勢種,而幾乎是少量共配,顯示上層高覆蓋度的影響,然而,在光量的均質(除了林緣是例外)性之下,為何物種數量甚多而同時勢均力敵地並存,更且其特徵為木本的比例最高?

我認為的可能性主因是林緣及油杉被伐除後,刺激或促成土壤中種子基因庫的均勻萌發。這只是個人的經驗談,如果要驗證,最好是進行長年的試驗,夥同前述對林冠層的假說,或為生態研究的大議題。

稍佔優勢或略多的林下種如九節木(12);數量估為(11)及(+1)者有玉山紫金牛、南仁灰木、日本狗脊蕨、早田柃木、細枝柃木、大明橘、山龍眼、波緣葉櫟、大武杜鵑、拎樹藤、長尾栲、大頭茶、恆春紅豆樹、楊桐葉灰木、拎壁龍、莎草(?)、疏花紫珠、嶺南青剛櫟、黃杞、小葉木犀、禹餘糧、松田冬青、南仁五月茶等。

日本狗脊蕨(2021.1.20)。

楊桐葉灰木(謝春萬攝)。

數量估為(+)者有長果木薑子、小葉赤楠、紅楠、石月、伏牛花、巒大越橘、樹杞、鬼桫欏、毛果柃木(林緣)、細梗絡石、崖薑蕨、南嶺堯花、錐果櫟、壺冠木、淡竹葉、台灣格柃、狹葉莢迷、南海鱗毛蕨、大葉羅漢松、裏白饅頭果、小花鼠刺、圓葉雞屎樹、琉球鷄屎樹、柯氏鷄屎樹、細脈赤楠、瓢簞藤、腎蕨(林緣)、山豬肝、紅果金栗蘭、細葉茶梨、小金石榴、芒萁、紅淡、狗骨仔、伏石蕨、普萊氏月桃、小葉樟、烏心石舅、紅花八角、柚葉藤等。

植群生態牽涉龐雜的動態及相對靜態的環境因子,物種眾多且個別物種族群及植株多變異,彼此共構狀似相互依存或競合等並非數理或理性二元分類的關係。而19世紀以來,將人本社會的概念,橫向移植或硬套上森林,解決了一些表象,同時冠上更大的誤解。我只是「不得不」化約為若干理性溝通的語言來敍述,整體大化流轉的內涵則掛一漏萬,因而我一生後驗式的不斷累積,面對無窮的變異現象,我在雜感多受的餘韻下,只能緘默,否則如何「解釋」只此一小樣區中,每一物種、個體的為何存在,以及數不清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