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興隆淨寺的三聖佛
談死亡只能依著生談?
一般說對死的無所知、大恐懼、戀生等等,大抵因生能夠生出意識,且意識到生死的現象,而死,一般認為,是一切意識的終結,故人只想延續生,不切實際地希望長生不老。退而求其次,創造且相信意識(靈魂)不滅且輪迴,還加碼六道躍升或沉淪。
我不想掉書袋。談別人的生死容易,面對自己的生死才是課題。
記得小時候我看見古董物,不管什麼類型,就是有種想要搜集、存儲的內在念頭。其實不只小時候,可以說終其人生,人性普遍有種溯古追遠的情懷,卻發展出自古以來的收藏熱、典藏史,從世界、國家級、耆華富豪商圈,到市井小民的百寶箱。這類特徵就我冥思而言,可以追溯到子宮情結、洞穴幽微,似乎更可內溯到DNA的雙股螺旋,乃至更加形上的生、死鎖鍊,究其終極性成因,最可能是意識復返意識本尊的先天勢能。
其實,終我一生最長時程,就是在台灣山林內,聯結眾生,追溯生命共同所來自的原鄉。
山林不止於客體眾生的形形色色、多樣萬花筒的示現,他們在今世的樣相,綁繫著無窮的生命故事,每一則盡是傳奇,或說奇蹟的奇蹟。我每每墜入每種生命天悠地久的遺傳物質的長鏈,悠遊在宇宙無始以來的密碼之中。直覺上,我的悠遊,如同三十三天之上,由欲界、色界要前往無色界的旅途。
自然山林就是這樣的「道場」,參「生前、死後」是說辭而已,因為繁富的演化樹,龐多支系並存一地,同時同地整體開演,人的意識即可踏乘種種無形的階梯扶搖而上。
跨越生死的另種最簡單的途徑即正視夢境。
夢大抵是靈體(魂)示現的第一層次,在清醒時歷經的事物,睡覺時,作整理、安頓、補償或消除。
睡眠時意識的種種活動通常無法在醒時作「合理的」解釋,也不解其運作的方式,故而現今稱之為「潛意識」,而潛意識獨自的活動期佔約人生的一半,迄今我們一般思維對潛意識的運作一直很不清楚,在我來說,我視其為第八意識(靈魂)的直接示現或應現,或說是每個人的「本體」,左右著個人的運作的方式,是調節我們身、心、靈的中樞。而我把人感知的類型,一向分成五種:
1. 一般感官識覺,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對外界的一切反應、感覺、感受及自然反應,或佛家所謂的「受」,或感官本能。
2. 理解,也就是一般我們有秩序的思維,符合所謂的邏輯、自我合理化的思考之謂。或最簡化的說法:我知道了。
3. 瞭解,理解加上「感同身受」,通常包括實證、親身閱歷、看見了等等「一目了然」狀況(瞭,一目了然),而不只是思考的合理化或所謂的知道。
4. 悟解,一般思維暨操作行為到達熟稔的特定程度,或身心活動至特定程度以上,或部分的第七意識之謂。很「興奮」但說不出所以然。
5. 靈覺,已經無「解」,進入本體的某種無可言說的「境界」,無所沾黏於思維、概念而自由自在的意識本身。原諒我無能解說。
潛意識或夢境的內涵及機制,大概就是悟解及靈覺的「範疇」而無範疇。
歷來人們形容死亡為「長眠」,大抵即是以第七、八識感悟的象徵或代名詞、指月之指。
也許往後,我會依自然法,以及夢的詮釋,嘗試說說死亡。
多年前曾參與高雄山林書院的講堂,當時還是唸心理諮商的研究生,如今再看老師談山林與宗教有不同於當時的觸動與澎湃,覺得字字珠璣,好期望聽老師多說一點,透過老師的眼睛與智慧再看夢境與生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