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成長曲線

陳玉峯

       生命或現象界的生(成)長或衰退,或可化約為Sigma曲線:

       一開始的增長緩慢,然後漸次加速,直到最快速率處叫做反曲點,也就是這條曲線上,最高斜率的一點。反曲點之後,斜率或增長速率趨緩,直至斜率等於0的水平。

       反之,衰退(老)則循反方向,一開始緩慢,然後加速,越過衰老最快速點之後,再逐次減緩,但在衰老過程中,死亡的機率則漸增。

       春天,是許多物種求偶、交配、生殖的季節。台灣平地最常見的鳥種綠繡眼、白頭翁,就是在3-5月間產卵、孵化、哺育、離巢、高飛。

       曾經我觀測、紀錄綠繡眼(2年)及白頭翁(1年)的雛鳥生長,從孵化後到離巢、成鳥,歸納出離巢高飛日約是鳥隻生長的反曲點。

       雛鳥的生長,例如重量的增加、羽毛的茁壯,大致符合生長曲線。而離巢日的觀察最讓我感受震撼。

       一窩綠繡眼3隻小鳥展翅離巢日,鳥爸、鳥媽忙翻天,牠們從旁鼓舞、教導兒女跨出成年大禮(雖然我不懂鳥語,但從其頻繁的叫聲,配合跳上、跳下、斷續展翅、環繞飛翔的行為,似乎具有示範、砥礪、催促等等用意)。2隻小鳥一鼓作氣,一下子飛向枝椏停棲,另隻好不容易振翅上衝,卻力竭而掉落地面。

       接下來,急氣敗壞的鳥父母,加速來回啄食昆蟲等高蛋白食物,落地餵食地面的小鳥,較少次數餵食枝上那2隻,而兩代的叫聲吵雜、急切。反覆餵食與鼓舞之下,地面小鳥終於在多次嘗試後,飛躍上枝頭,前後歷時約1個小時。

       我也曾目睹白頭翁離巢日,同款模式發生,從而讓我下達:小鳥離巢日正是個體生長的反曲點,牠必須在短暫時程內,將父母賦予的資源,自行消化、吸收,並轉換為自身的能源與毅力,牠在那關鍵的時段成長最為迅速,且能否獨立或夭折,也在該時段決定。

       鳥父母不可能攙扶牠起飛,只能傾全力餵食與傳授技巧及經驗,而小鳥在父母精神及物資的苛護下,必須逕自轉化、生長與創造;牠能否成活,端視牠自己的本質、努力,以及外在環境因素的總和,包括機緣或意外。

       人類的許多現象,從個人到群體,也可化約為生長曲線,當然,複雜得多。

     我的一個朋友,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蘇振輝,當他靦腆地表達,他想要在女兒蘇怡儒的結婚日,贈予她《女兒書》之際,我不確定是否像是小鳥離巢日,鳥父母急切、殷殷的祝福?只是,如同拙於表達情感的台灣人,蘇董溢於訥訥言表的神情,不由得教我腦海中浮現綠繡眼、白頭翁,父母焦急、慈愛的那一幕幕場景。

       天下父母心纖細得無以復加,實在是人性的晶鑽,能夠表達的,不及於萬一。當蘇董要我以對待自己女兒的心情,著手編輯難以言傳的這份情愫,我心更加惶恐。某些層面,我遠比大多數人,更不懂得如何同女兒暢談關心的話啊!


       秉持著一絲絲同理心,乘著蘇董數位摯友的智慧、慈悲與大愛的翅膀,就讓我替蘇董笨拙地表達,對怡儒深深地祝福!

~本文轉載自《民報》2014-06-09「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