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多年前在自然頻道上看見一部影片的片斷:
因為棲地即將被人為開發毀滅,一群日本獼猴被保育人士遷徙到半自然的新家。原環境時代的猴群必須在野地覓食,每天耗費長時間找吃。如今新環境裡,由人們餵食,因而猴群擁有漫長的時間玩樂。
很快地猴群發現地上的石頭也是玩具,但總得有先行者創發,其他猴子才漸次加入玩石頭的遊戲。牠們發現,抓起兩石碰撞不僅有聲響,時而擦撞出火花而樂不可支。
鏡頭上出現一隻公猴抱著一堆石頭,突然間,另隻公猴衝過來搶奪。導演旁白說:「明明滿地都是石頭,幹嘛搶別人的?!」
畫面隨之轉換到人類幼稚園的一間大教室。
教室牆角置放著琳琅滿目的玩具,平常小朋友大多玩膩。有位小朋友不經意走過堆積如山的玩具旁,隨手抓起一隻泰迪熊抱在懷裡。冷不防另個小朋友一箭步衝來搶走泰迪熊。
導演一樣加註了句:「明明滿地都是玩具,幹嘛搶別人的?!」
然後節目似乎告一段落。我不確定該節目的前後有無詮釋這等行為,反正我只在目睹上述情節的瞬間喊出:
「喔!這不正是價值原理?!」
黃金、晶鑽、寶石何以有價值?從原始人發展迄今,何謂價值連城的「寶物」?又不能吃,何以自然人時代即認定「有價值」?
從猴子搶石頭、小孩搶泰迪熊的行為,瞬時即可領會價值的第一原理:
「價值」是猴子、是小孩賦予的。被搶走的那幾顆石頭的「價值」,是起初撿拾的猴子賦予的!小孩亦然。
「價值」的第二原理即:價值是「感染的」,從個體到族群,漸次「約定成俗的」,或不必約定即成俗。
然後,吾人馬上可以推衍:價值是「創造的」!
歷來我從事保育運動、反核或系列環境運動,或解說教育時,頻常引上例,用以刺激、鼓舞聽眾:
「我們正在開創這社會尚未存在或尚未普遍的新價值、新道德!」;「我們正在開創人類社會尚未存在的善!」
而我所謂的善、新價值、新道德,其依據傾向於建立在「後果論」之上。也就是說,一個行為之所以叫做善、有價值、有道德,是因為有了該行為,對族群、社會、人類的圖存、生態系的永續,是好的或有正面助益的;如果沒有該行為,則通常對族群、社會、人類、生態系是不好的,或負面的、傷害的。
一般倫理學探討的是道德的原理,歷來成為顯學的立論如康德的先驗、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惡、尼采的「一把權力優於一袋正義;別誤以為自己跛腳,即佔盡真理!」等等,瞎子摸象、各顯偏頗,而我的傾向是否僅止於「目的論」?
我一生的行為堅持,但心智上始終保留最大比例的「留白」。
產經企業、商界、政治界,等等,天文數字般的新價值、新道德、新倫理、新規範亦刻正創發中。
所謂價值(觀),經常是特定族群、社會,在特定時空的一種集體性的文化偏見,或被催眠後的一種傾向,而且,對價值或倫理、道德進行分析、討論、辨證,以及下論斷本身,免不了也是特定文化的時空偏見或慣習。
我想強調的是,所有生命、自然生界、宇宙萬象,本來就具足自然或宇宙倫理,不須經由人為或文化的認證,不須規範,雖幽微但始終存在。它是支配李奧波之得以在西方強烈人本、資本主流中,殺出土地倫理的根本動力;它是近半個世紀來,美國哲學走向荒野,心理學走向半神秘主義的唯心論理的活水源頭;它也是南亞哲學與宗教始終不可分離的基礎;它更是任何地區素民在地主體性不可或缺的根荄。它似乎是我之所以自認為非動機性、非目的論的內在緣起。
近年來我才體悟,我們從來沒有搶救山林、搶救環境,而是從來都是山林、環境在搶救我們。我們之所以挺身而出,或獻身任何關懷、救贖,基本上都是來自自然或宇宙的內在信仰,只不過文化的偏見讓我們自我蒙蔽。
這類所有人與生具足的自然(宇宙)信仰,是自證之體,是活體,是屬靈而無法言詮,且善於被望風捕影、瞬息萬變。它是一種禪悟似的,說是一物便不中,卻可在萬象流變中,剎那左右心靈、意識的波動、悸動與安詳、澄明的輪迴。
曾經有位宣鑒禪師,俗姓周。他年少出家,依年受具足戒。他精通律藏,對各種經典頗能貫通。他常對時人講授《金剛經》,並且寫了一大堆見解,因而時人贊其為「周金剛」。後來他聽說中國南方的禪風很盛,自負的他嚥不下一口氣,就挑起他撰寫的一大簍《青龍疏鈔》,南下想去挑戰、踢館。
當他甫踏進南方領域的澧陽路上,肚子餓了,恰好看見路邊攤有個老太婆在賣點心餅,他佇腳想買。老太婆問他挑那擔文稿是什麼東西?他答論述《金剛經》的《青龍疏鈔》。
老太婆說:「我有個問題請教,答得出來,點心免費送你吃;答不出來請到別家去!」;老太婆提問:「《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敢問先生你要點那個心?」
周金剛傻住了無言以對。他鍛羽而歸。折回家中後,將他撰寫的文稿付之一炬,嘆說:「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一個滿腹經綸的學究,不敵賣點心餅的老太婆一句俏皮話,為什麼?
因為他「太有學問了」,以致於瞬間答不出來:我買無心餅。
全球千行萬業的實踐者、生活者通常沒有偉大的理論或系統化的專業知識,但他們舉手投足的經驗、體悟談,往往學究寫不出。
猴子、小孩「寫」得出來的價值觀,怎可能你不能創發?
~轉載自《民報》2014-06-19「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