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拾穗(A4) ──指月之指】

陳玉峯



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愛恨恩怨情仇有時?塵歸塵、土歸土有時,所以什麼事都會過去的?在我們一般的經驗世界,時空固然是如此,在意識海卻不盡然。
什麼叫做「如來佛」、「三世之佛」?為何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明明不來不去,怎會胡扯成「如來」佛?佛明明就超越時空,又怎可能脫褲子放屁,多出「三世」佛?心、佛、眾生既然無別,又何需「三無差別」?凡此,多是指月之指。
「靈魂」兩字合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混亂與誤導,最好只用一個「靈」字。
靈就是佛、如或真如,「靈」若要加字,而意義不變,可以叫「神靈」。
任何人或生命體都「有」個本體的靈,或佛,或如,或「無生」,或什麼碗糕都可以。
這個本體,大概從受精卵開始就存在。到了胎兒階段,已經具備不完整的識覺,也就是感官識覺,目前所知,胎兒較敏感的識覺大概是聽覺及皮膚的感覺。所以所謂的胎教,常以母親聽美好的音樂為優先。爆炸聲、噪音等,會讓胎兒驚嚇或不爽。
出生後,或嬰兒時期還沒有明確的「我」或「自我」,而感官識覺隨著發育、成長漸次完整,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眼、耳、鼻、舌、身等人為劃分的識覺或感覺,不必去思考的生理反應。
這些感官識覺由最貼近的母親或接觸的人、事、物等,或接觸環境所產生的反應,會漸漸累積成為不完整的經驗,經驗漸漸進展到「意」,或「我」。
各類型來自環境的生理刺激,感官識覺大抵會將之區分為兩大類,舒服的、不舒服的;正面的、負面的,也就是人類二元論的初階。
嬰兒從環境累積經驗,趨正、趨負,然後漸漸地形成可以表達趨正避負,而且也發現他能指揮手、腳、肢體等,「我」的感覺愈趨明顯。而父母等環境不斷與之互動,學習而來的日常經驗愈多,「我」、你、他逐漸分離或明確,也形成思考愈顯著,「知識」由朦朧逐次浮現。
由經驗知識,進展到可以思考因果關係的躍進,加上明顯的抽象思維形成等,「自我」就算誕生了。
於是,進入所謂受教育的階段。
伴隨著受教育的抽象思維愈多,「意志自我」就愈來愈強,人也愈來愈遠離原本的本體(靈、佛、如……)了!「自我」就是由經驗知識、意志或被同化的意志(包括價值系統)等等所形成。
當人在說:我覺得、我認為、我喜歡、我討厭、我我我我我……之際,他是在反應他過往累聚的經驗記憶,以及趨正避負的自我中心,也就是利己、慾望、貪念等等的表現,當然包括各種行為。
由於人類是靠藉群體合作,才從生物界勝出,克服自然環境的同時,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在群體當中,如何生存、彼此動態的關係等等。
人造環境及社會愈趨複雜,自我的調適便成為人生的最大課題。
因為資源有限,自我的成就當然必然發生競合的各類極其微妙、複雜的關係,人類不斷設計出無窮的遊戲規則,但無論如何,「自我」永遠不可能人人滿足,近乎所有追求必然以「苦」坐收,因為永遠求不得。
最大的問題出在,絕大多數人誤以為有個固定不變的「我」或「自我」!而且,全然遺忘或無知於本體或靈。
「無我、無自我」並非否定或剷除掉這些經驗意識海,而是洞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更且,可以意識到原本的本體(靈)的運作,從自我中,可以隨時隨地出離,大概可以是謂「如」、「佛」、「靈」。
                  如何洞燭、出離自我,而超越時空,下回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