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
1912、1913年卜萊士的台灣採集日誌,編成這本《台灣植物採集記》,於1982年,在台灣出版,我強烈向台灣人推薦這本書。 |
《台灣植物採集記》書中檢附的第一張照片,年輕帥氣的卜萊士,於1912年2月,在阿里山所拍攝,環繞卜氏身旁的,是日本巡查及鄒族原住民。 |
凱文˙謝勒(2018.10.8;7:26)。 |
一直惦念著1912年英人卜萊士(Price)的足跡,而106年餘之後,他所描述的鬼懸鉤子依舊在。卜萊士獨自來到仙人洞時,26歲。
巧合的是,2018年10月7日,我們投宿仙人洞,其他隊伍竟然是來自瑞士的歐洲人凱文˙謝勒(Kevin Schuler),他單攻;他26歲。
凱文是瑞士跟香港的交換學生,主攻電腦科技,他聽人說台灣很漂亮,於是個人來台,走訪山林。10月7日,他較早來到仙人洞,我們抵達仙人洞時,偌大的仙人洞山區只有他一人;他在洞中央,升起了一堆營火。8日早晨,他由水漾出杉林溪。
卜萊士於1886年出生,1980年逝世,他在1912年2月15日獨自來到仙人洞過了一夜;卜萊士逝世的12年後,凱文出生,同樣在26歲,來到仙人洞過了一夜。
卜萊士於1912年10月29日第二次來到仙人洞夜宿,30日紮營烏松溪,11月1日爬上烏松坑山,北出溪頭、竹山;凱文於2018年10月8日,經水漾,北出杉林溪、溪頭地區。
仙人洞口,卜萊士看見的鬼懸鉤子依舊在(2018.10.8)。 |
仙人洞口的鬼懸鉤子,卜萊士描述它的莖枝上,布滿鮮紅的腺點毛(2018.10.8)。 |
我跟凱文閒談,告訴他106年前第一位夜宿仙人洞的歐洲人的故事,他很興奮。如同我曾經在山旅遇見的老外,我問他們對台灣山林的印象,異口同聲就一字:Amazing!
凱文是卜萊士再世嗎?這是無稽之談。
然而,我長年各地的調查、採訪的經歷,卻常常發生我與天象、地文、人文、「鬼神」……之間的巧合或機遇。好像我無所求,卻是一念單純的某類意識,就會引導我或互相吸引,即便是山川草木,也會不期而遇。
台灣自然史、植物研究史、自然文學史上,我所鍾情的歷史人物,常常會在特定時空的際會中,予我驚喜式的啟發。而我念茲在茲的,我推崇是台灣自然文學史上第一人的卜萊士先生,不管是否因為我們同行,我對他筆下的情懷特別感同身受。
卜氏描述的仙人洞,予我數十年的呼喚,終於在2018年秋季,在他歷史足印的場景,出現一連串的巧合與偶遇,不就是意識、意象的應現或示現?
凱文生起營火的身影,是否也是卜萊士當年的寫照?
瑞士人凱文˙謝勒在仙人洞中升起一堆營火(2018.10.7;17:27)。 |
凱文˙謝勒在他的帳篷中與我聊天(2018.10.8;7:22)。 |
凱文與我合照(2018.10.8;7:25)。 |
凱文留下伊媚兒及電話(2018.10.8;7:28)。 |
跟我們合照後,凱文隻身前往水漾森林,出杉林溪(2018.10.8;8:11)。 |
然而,我還是頗能感受卜萊士百零六年前對仙人洞的況味,儘管原始紅檜林已然完全殞落,且1960年代下半葉再經「殘材處理」過,畢竟洞口前的紅檜造林業已長高,除了偷渡的一株新外來馴化種樹番茄,以及洞口一、二株,隨著登山客布鞋無意間帶上來的,平地雜草黃花酢醬草之外,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物種毫無改變。
卜萊士於倫敦他家的照片,攝於1968年(《台灣植物採集記》)。 |
|
此照片正中部位,葉大者即外來種樹番茄(2018.10.8)。 |
新來的偷渡客黃花酢醬草(2018.10.8)。 |
凱文的出現,算是鬼使神差,也是我與卜萊士意識的「舊地重逢」!我還是回到從前,卜萊士坐在洞口的石塊上,凝神諦聽了一陣子,但是他聽不見任何生靈的聲響,一切空寂。他寫道: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美妙的洞穴,它隱藏且遺忘在無止境的林海之中,與世隔絕,被世界所遺漏的,一小塊的神體自然(註:卜萊士跟梭羅一樣,在句中使用「a bit of Nature lost in the world」!)。
10月7及8日兩天兩夜,除了秋蟬震耳之外,連最常見的飛鼠也消聲匿跡。7日夜間8時18分,傳來幾聲黃嘴角鴞(Otus spilocephalus)的「糟糕!糟糕!」,算是例外,否則,靜得出奇。然而,夜晚恆吵得我難以入睡的,是洞頂下滴的水聲。
我相信卜萊士跟我一樣,從仙人洞口望見同樣的天狼星。
仙人洞口外,假長葉楠森林下,繁多茂盛的林緣及林下草本植物卜萊士月桃(Alpinia pricei Hay.),就是早田文藏博士於1915年發表的,以卜萊士的姓名命名的,紀念卜萊士的台灣特產植物。卜萊士的採集品當中,當然包括卜萊士月桃。
仙人洞外,數量龐大的卜萊士月桃(2018.10.8)。 |
卜萊士月桃的果實(2018.10.8)。 |
後註:歷來我們在中海拔的調查中,都將阿里山月桃(Alpinia sessilifolia)鑑定為卜萊士月桃,特此更正。所以上圖是阿里山月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