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開場白(2024.7.5)】

 陳玉峯

 

 

從去年我開始構思,我要錄製一些畢生山林心得下來,寫了「世紀演講」講題及簡介,幾經人事時空折騰,最後還是回到校園場域,而且,這個暑期講座公告後,意外的,我19801990年代的老學生們多位,來訊表達想要參與。無論是重溫往日情懷、看看數十年生命或精神的蛻變、感受一下我智性的變遷,或是來安慰久違的「老」師,對我而言,是有一絲溫暖,畢竟我畢生一向將研究、撰寫,當成只對良知與上帝負責的志業,也許想要探索整個造化、天演與我生命的關係。

面對幾十年的老伙伴,就舉我最近又寫的蓮花來開場白:老天只給我們短短數十年的一生,卻搭配無窮、無限的可能性,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知不覺中放棄了它,我也屬之!這等「自我放棄」大致上來自兩大面向,其一,執著「自我」,包括龐多的習性,從思維習性到生活習性;其二,執著於知識或認知經驗,人類學習、龐大的知識、經驗,然後就以這些知識、經驗代替事實,或等同於事實本身。例如你去搜尋世界上有哪些植物開花時像向日葵,會隨著太陽角度而轉動?網路上會出現一些五四三的,也有直接回答你:沒有其他,只有向日葵。這問題的回答是依據全世界的花都仔細檢驗過?我隨意檢視蓮花就發現它一樣隨著太陽轉,而且還有許多未曾見過有人發現過的現象(這句話犯了同樣的毛病),事實上,只要一一檢視生命現象,你幾乎只能說什麼都有可能;只要你專注、傾心探索任何生物、生命,每物種、每個體都會呈現前所未知、「獨一無二的形質、行為、現象,如此再明白不過的事實卻被我們或人為設計出來的知識系統綁架、束縛,不是很怪異嗎?其實並非知識系統的問題,而是我們思維慣性、人類害怕脫離群性的恐懼所自囚,即令在科學不昌明的古代,莊子老早即已表明了「知無涯」的認知。

因此,我要告訴老伙伴們,研究、探索必須擺脫思維、文化、制度、名利或任何窠臼,讓心識自由化,更要有背離群性的勇氣、勇於獨立或孤獨的自我解放。已故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的名言:「平均值不是真理」本來是一句廢話,為何會變成「名言」,就是大家都沉溺在文化慣習、訴諸權威的誤謬,不經意地忘卻事實本身。而這句廢話,反映了上述兩大執著。

19882005年我兩次調查南橫全線,第二次的有天,我調查完一個樣區後,獨自坐在林下俯瞰遙遠的荖濃溪谷,強烈地感受,1988年我在調查時,每物種信手拈來,狀似瞭如指掌;2005年這次,我發現我不認得任何一種,每「一物種」、每個體都是天差地別,我連我的「指掌」都一無所知,我怔怔然凝視著綠色海洋及溪谷,喟然而嘆:「我研究植物、植被數十年,原來研究的是我自己!」

過往我演講講這個故事時,我加註的是「一物種由許多各地各區族群組成,一個族群即由許多個體組成的集合,每個個體都由數不清差異的形質所組成,每株植物從小苗到老體的各種徵值的平均值都不一樣,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何況幾乎所有物種都是雜種,我根本不知何謂物種?……」

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唯心論、唯物論,這些都是少數人的概念遊戲,由體制、人類社會賦予模糊化的邏輯概念、泡沫戲論,除了特定範疇內的物化定律及數理邏輯之外,大家濫用了真理兩字,常人言談的科學更常是反科學,只是藉用這兩個字而已,反正沒人會深究,「科學這兩個字經常跟寺廟的符咒沒兩樣。

古禪師臨濟義玄說:「……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煩惱由心故有,無心煩惱何拘。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無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圓頓教跡,皆是一期藥病相治,並無實法。設有,皆是相似,表顯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說……」

所有臨濟之說,重點或關鍵只一句:「不勞分別取相」,也就是「沒有分別意識」,而「分別意識」可比是我前述的兩大執著,不肯讓事實回歸事實,自願被「自我」綁架,輪迴在慣習及既有知識系統的黑洞之中而滅頂,心、物皆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