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搶救西南半壁的天兵天將(3) ──珍稀懸疑物種大葉捕魚木(Grewia boehmerifolia Kanehira et Sasaki)】

陳玉峯




馬頭山的珍異瀕危物種大葉捕魚木(2017.11.5)。

下筆書寫本文是高風險的,我擔憂「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然而我知道我不發聲,它必死無疑!因此必須寫。
這個珍稀物種在19世紀下半葉,推測原本數量就不多。它被正式採集的最早紀錄,殆是18941895年;地點很可能是屏東萬金。
我說不寫出來必死無疑,是因為它就存在於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預定地」的場址,該土地今屬「私人業主地」,即令不動工它也可能被「暗殺」,一旦動工,由於它所在的位置判斷,因為「玉石俱焚」,它也不大可能倖存!目前為止,整個馬頭山場域,只發現唯一一株,但我認為再詳加調查,必可發現其他殘存者。
它,就是小喬木,「大葉捕魚木」。毫無疑問的稀有或瀕危植物!
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的英國人奧古斯丁˙亨利(Augustin Henry),於189211月來到台灣高雄,他在台灣停留約二年,大量採集高屏植物標本。他不僅自己採,更使役原住民往萬金的里港山麓採標本給他。他運用關係,獲得當時鵝鑾鼻燈塔監守人Schmürer的協助,請求原住民頭目,要其族人幫忙,上抵恆春半島海拔將近1千公尺的山地採集標本。
台灣植物研究史上,第一位採集人是羅伯特˙福穹氏(Robert Fortune),英國人(蘇格蘭)。他於1854420日從中國福州搭船到淡水港,他在淡水海岸只採集半天就搭船離開。
從福穹氏到亨利氏,凡41年期間,就是台灣植物研究史的第一大階段,也就是歐美或西方人士的探索台灣,而以英國人為主。1895年之後,進入日本人的第二大階段。
1896年,亨利發表〈台灣植物目錄〉,包括少數海藻類的隱花植物146種、顯花植物6281,283種,合計1,429種,是第一大階段研究史的總其成。
亨利氏的〈台灣植物目錄〉列有大葉捕魚木,但他的學名鑑定有問題。
後來,日本學者松村任三及早田文藏(1906年、1911年)也跟著使用亨利採用的學名;直到樹木學泰斗的金平亮三,依據佐佐木舜一的採集品,命名為Grewia boehmerifolia,於1928年發表為台灣特產種。
1977年,大葉捕魚木的學名被併入熱帶亞洲共同種的G. eriocarpa,也就是現今台灣植物誌採用者。
然而,究竟台灣西南部的大葉捕魚木是台灣特產種或熱帶亞洲共同種,在未深入進行分類研究之前,我不敢「相信」現今流行的學名,因此,我還是暫時採用金平亮三的台灣特產觀點。
世人以「物稀為貴」,約自1990年代以降,台灣流行栽植本土稀有物種,加上全球動植物「賞金獵人」的風潮,大葉捕魚木早經民間採植、栽培,我甚至於懷疑有無外來種交混的可能性。但是,無論何種狀況,真正原生地採集或發現地如:萬金、扇平、大岡山、山地門、八仙山麓、南橫、馬頭山等,野外真實的分布及數量,應屬於瀕危物種!雖然有人將之列為「易受害」等級,但得看是何人依據何等資訊下達者,大抵可能是辦公桌上或研究室內的推論。
我生平僅在南橫見過一小株!2017115日,楊國禎教授在馬頭山眼尖,大叫:「大葉捕魚木!歷來我只看過一次!」,粗略地說,我們兩人相加,780年的調查生涯,共計只在3個地方各看過1株!
大葉捕魚木瀕危且數量甚稀,主因至少兩大類:客觀上生育地的消失;主觀上它本身在台灣演化的困境,在此,特別呼籲農委會,儘速將之定位為一級保育的瀕危物種,切莫再遲疑!
另一隱憂,長年來台灣被誤導或以為栽培大量珍稀植物叫「保育」,要知動物園、植物園式的養殖、栽培,跟自然界的真正保育是兩回事。人為培殖者,基因池稀薄或單一,遠遠比不上自然界天演恐怖的汰選率!這方面我寫了幾十年,例如一株台灣紅檜神木一生產生種子28兆,很可能不到10粒可以長成大樹!
而小小馬頭山竟然孕育大葉捕魚木、澤瀉蕨、羞禮花、梅花鹿(註:有可能是未滅絕的天然族群!)、厚圓澤蟹等等,「石破天驚」的國寶級珍貴天演奇蹟,也就是近年來我發現百年來最受忽視的,台灣西南部惡地形之在冰河期與間冰期之間,台灣半壁江山氣候變遷的重大基因倉庫!如果再詳加調查,必定尚有重大發現!

澤瀉蕨(馬頭山;自救會提供)。

厚圓澤蟹(馬頭山;自救會提供)。

梅花鹿的足跡(馬頭山溪谷;2017.11.5)。

奉千秋萬世我台灣之名,懇請蔡英文總統責令行政院,下達將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預定地收購,夥同龍崎等,台南、高雄、屏東等泥岩地區,全面進行進行保育總規劃,重新政策評估現今刻正上演的「國土計畫案」,暫緩荒謬的為行政而行政,終止部分無知官僚的誤導,傾聽真實土地生界、草根百姓的心聲吧!

馬頭山個案應夥同國土計畫全面檢討!

蔡總統啊!我們一群終生苦行,第一手研究調查土地生界的基層,難道比您任用的大官還不了解台灣生態?!我們長年透視歷史變遷,深知結構因果,我們對台灣主體的大愛永世不移,我們沒有私利、私欲、執著的過度偏見,我們深知人性的弱點或缺陷,但願您靜心感受台灣土地生界的賜福,稍加轉念,所謂四千億、八千億的「前瞻」,撥出小小的比例「後顧」,顧全台灣人世代身、心、靈的生機吧!
所謂珍稀物種,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元素,重點在於透露天演的趨勢或奧秘,它們跟整體生界的複雜關係,連結到我們文化的深層內裏。大葉捕魚木代表的,乃台灣西南部淺山西南坡向、泥岩惡地的指標物種之一。
大葉捕魚木全株密披星狀絨毛,互生葉卵狀橢圓、濶卵乃至近於圓形而多變,葉基的歪圓顯著;著繖形花序的黃花,妍美卻內斂。它全株予我形相的感受,像極了台灣草根素民的質樸。它的殞落,恐怕也是台灣素民精神的淪喪!
我祈天禱地,跪請上蒼垂憐,護我台灣整體暨世代生機!

埋鍋造飯,守護馬頭山的鄉親(2017.11.5)。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搶救西南半壁的天兵天將(2) ──會哭會笑會憤怒的馬臉】

陳玉峯
自救會的標誌。

~我們本是星辰之子,具足宇宙中最充分的意識,可以感受山精地靈,否則,試問誰人沒有生前死後?!~
熟稔山川地理的吳明憲先生參與了「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也導引成員觀受馬頭山的「馬臉」神韻。2017115日,他驅車載著楊國禎教授、黃惠敏老師及我,登臨二仁溪與旗山溪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眺望他所發現的「馬臉」。
馬頭山位於田寮鄉月世界的東方約5公里處,以馬頭山(標高219公尺)為圓心,5公里半徑範圍內,就只馬頭山鶴立雞群、昂首青天。
不妨進入時空隧道,數十或百萬年來,月世界、旗山西側等地區在造山運動擠壓中,不斷依斷層跳動躍升,平均高度應該都比今之馬頭山還高,但因泥岩惡地接受風吹、日曬、雨淋的風化、蝕解速率甚快,依不等安息角角度,呈現複雜不等的崩陷速率。這種泥岩地層本來就是很不穩定的地區,溪澗、水系、山丘表體等,隨著時間、地震、侵蝕等物、化作用,隨時隨地在改變,加上年週期旱季,水脹乾縮,崩塌、滑瀉無從捉摸,故被列為地質、地體高敏感或變動區,土地利用根本不該規劃為固定式長期的建物等。
在蝕解的時空流年,馬頭山以厚層砂岩體,相對堅硬地挺立,因而在周遭崩塌、流失的恆定中,異軍突出,形成旗山以西,最為突出的地標,自古被奉為山神聖地,也是此區民心依止的繫賴。
馬頭靈山異軍突起於泥岩地形(吳明憲 攝)。

馬頭山頭的厚層砂岩體長約550公尺、寬約20公尺,挺出於泥岩層高度約80公尺,因而從四面八方、長短距離觀看,它都雄鎮全山區。然而,因為砂岩鉅塊聳立,面對所有環境壓力也最為劇烈,因而從其四周崩蝕,故而山形陡峭,傾斜角從60度到垂直或小局部懸空,加上砂岩體已形成破裂面,不定時會有大小不一的岩塊崩落,依現今山腳岩塊檢視,崩落岩塊直徑多在15公尺間,一旦崩落,殺傷力驚人!
吳明憲君所宣稱的「馬臉」,事實上就是此一砂岩體的縱軸面,砂岩節理、崩塌後,夥同其上植物生長等,所形成的,特定時空下,整體場域或立體山系予人的意識刺激。
神佛無形,應物現形。在馬頭山下即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廢棄物放置場的悲劇下,我「看見」馬首搖擺嘶吼,鬃毛憤怒飛揚,彷彿向天控訴、悲鳴!
2017115日,我觀見馬頭嘶吼,此照片在手機上略加放大,當可看出我所觀進的意境。
搶救馬頭山靈山聖地(吳明憲 攝)。

我知道如果高雄市政府執意要為資本政商護航,此一守護高雄的地體、地靈必將逸去,而砂岩體必將蝕解,最可能在下次「大地震」中大毀,而政情及山川環境其實網網相牽,連鎖的變遷容或山搖地動。反之,如果馬頭山守得住一旅奇蹟,此半壁江山尚可依循自然律,緩慢生、住、滅。
我不是迷信,而是自然科學本來就是宇宙真理的數理及非數理一體呈現的探索。人地情感也是意識表現的一種形式,民怨、地怨從來會預警世間的動亂或祥和。歷史見證著一小撮人的私慾與執著,在在禍延世人及世代!
要知「事業廢棄物」代表資本業者獲取鉅大利益後,卻將毒化垃圾形成社會及世代的「共業」,政商在特定利益的關係下,又將「業障」轉成長期再一層的「暴利」剝削,卻犧牲山川自然大地生態系眾生的福祉,這等「社會成本」在道德或宗教角度而言,殆屬極端惡業,故而全球環境覺知早在20世紀下半葉即鼓吹「製造者、得利者、使用者付費」,任何生產者必須為其生產品負責,遑論栽贓給無辜者的毒汙物質。
容我再度強調:環保生態與經濟本來就是一家(EcologyEconomy),是一體兩面的同一件事;是資本家、特權者賺多賺少暴利的問題;是這代人與世代子孫權益分配與公義的問題;是慾望與良心比例原則的問題!!
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預定地」設在「私人業主地」,卻要摧毀自然生態系、地理風水守護區,又要禍延四鄰及世代;而業者之「利」,卻是背德造孽不成比例的極凶惡業,天理、生界豈能容之?!
而國家政治承擔全民及世代公義大議題,自當責成事業單位完全處理無汙成本,且妥善規劃終極去處,包括境外購租地域等,豈有挖東牆補西牆,嫁禍偏鄉、禍延地理聖山聖地,且危及世代的高變動地區之理?
奉台灣永世之名,懇請各級當局,留給馬頭山一縷命脈傳承!
馬頭山依我首觀,應類似「雙馬童」(觀音的原型),乃雙匹馬而非單一頭(吳明憲 攝)。
馬臉祥光護持半壁江山(吳明憲 攝)。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搶救西南半壁的天兵天將(1) ──羞禮花(Biophytum sensitivum DC.)】

陳玉峯


你可以叫它感應草、見羞花,當然也可以使用不大符合中文語法的羞禮花。
感應草的體型袖珍,不惹人眼,但只要你定睛注目,瞬間瞝住你的驚喜與內在的某種觸動,它,是那樣奇特的造形,一碰觸,如同含羞草般,葉片就閉合下垂,像極了舞者謝幕。
它全株造形就是一根主莖直立向上,莖的最上部,叢生羽狀複葉,其生存策略有點像是迷你型的「菁仔叢」(台語叫檳榔為菁仔叢,意即直楞楞的一稈,上端長出叢生的羽狀複葉及檳榔,影射為人傻呼呼的直腸子,不知禮俗等變通。),爭取脫離地面的陽光。
神秘而有趣的是,它們的族群在嘉義以南的年週期旱地、惡地形泥岩砂質土上,以一年生的生長型,因應節氣而萌長,夏末開花、結實至秋季,冬季或旱期枯落而形骸消失,直接反應氣候變遷且調整下個年度的基因池(gene pool,指族群個體能否萌長、繁衍的基因集合),它們簡直就是天文、地文的小精靈,敏銳地呈現節氣的變遷,形成台灣西南半壁的低草植被的指標物種,銘記台灣地理氣候區原本的真面目(台灣若除去山地、高山,則生態系略似澎湖等全球的疏林形相)。
而它們的葉片晚上會睡覺,白天時,一遇風吹草動、外物碰觸,之所以敏銳閉合的機制,固然可以解釋清楚,然而,這類植物運動如何演化而來,有何生態意義(how comewhy?),恐怕就眾說紛紜,天人釐不清?
在我長年採集調查史上,大概就是馬頭山存有最大的族群,2017115日的勘調中,予我相見恨晚的感慨,因為這片南台丘陵異軍突起的馬頭山系,刻正面臨有史以來,徹底毀滅的殺機,所謂的「乙級廢棄物處理場」即將毀山填置。有人估計,這片不及30公頃的山谷地,擁有「2000億」(不知如何計算的?反正利益極高就是!)的價值,用來盛裝龐雜無法處理的垃圾商機!
西南半壁年週期旱地的泥岩地形,是台灣百年來,生物、生態研究失落的環節,歷來無人探及台灣在經歷冰河期、間冰期、小冰期、乾旱與潮溼的輪迴歷程中,泥岩地等惡地形,提供特定生物群的調整基因庫!它們是生界演化關鍵的一環節,迄今從未得到研究界的重視。這群天兵天將千萬不能因為人們的無知而滅絕啊!

馬頭山神有靈,祈願降下護國庇蔭啊!阿彌陀佛!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觀山聽海布袋行 ──死亡海岸線】

陳玉峯 


死亡海岸線怵目驚心2006.10.16;急水溪入海口附近)。

是那張古意、質樸且佈滿風霜的臉,叫我禁不住說:我會先來布袋港一探。他,聽聞我在台南為環保團體募款餐會演講,20171028日他趕來,交給我他收集的,一疊八掌溪水系及朴子溪水系載自Google的集水區系地圖,前附該兩水系的摘要資料;他認為近年來布袋港海岸地區的系列問題,來自阿里山區土地利用的不當;他曾經帶著鎮民前往嘉義林管處舉白布條抗議,可是一見面,我實在看不出他那溫和慈愛的面容,怎可能是抗爭行列的人士?
他,就是嘉義布袋鎮民代表會的李志榮代表。

1938年日本人發行的布袋區地圖(上河文化出版)

2001年發行的布袋區地圖(上河文化出版)

直覺驅使著我想了解怎麼一回事。因為,光憑台灣過往對偏鄉所謂民代的刻板浮面印象,似乎都是虎豹龍蛇,一方之霸,關切的,不多是暴利私慾,怎可能關懷海岸家園,問題卻指向中、高海拔的內山地區?再者,主動找向一向被扭曲成「偏執」的所謂「環保人士」,這樣的鎮民代表也叫我好奇。
與其說我要再度勘調海岸,不如說我嗅聞到台灣社會轉型的徵兆。
多年來我認為自己早就遠離十丈紅塵,更非所謂「公眾人物」,李代表怎會輾轉探問,要購買我往昔關於阿里山區的生態圖書?莫非水系山脈的地氣相牽?
由於餐會上人多嘴雜,我帶著李代表,引介給楊國禎教授,拜請他倆聯繫,我擇日拜訪布袋,是即因緣。
於是我約楊教授115日南下布袋。另因馬頭山抗爭團體的「小邪」來訊,乾脆就同日勘查。
我這樣說並非過往沒有地方自治基層代表等來找,事實上遠在1980年代即不時有在地形形色色的基層,經由種種管道求援。而年前雲林口湖納骨塔案也是一樣,真正解決問題的,都是自覺的在地人鍥而不捨地打拚而成,我只是提供微不足道的生態知識、資訊或不見得有何助益的意見,帶給他們肯定、鼓舞罷了。
我想瞭解的是,地方基層如何體悟山海一體的系統化思維。
而提及布袋,我比較了1938年及2001年發行的地圖,認為一甲子以來是沙洲陸域化,但約自1980年代以降則反其道而行,轉變為侵蝕性海岸。
殆自布袋商港以南,以迄八掌溪入海口之間,今之台61公路以西,乃沿海洲陸連之後的潟湖、砂洲等地形,鹽水溪(龍宮溪)貫穿其間。
200610月,我調查雲嘉南海岸植被,當時我敘述:
「……(布袋以南)往日,曾在潟湖兩岸及鹽水溪入海口附近,遍植約70餘公頃的海茄冬紅樹林,後來因為台鹽開發鹽灘,興建土堤,剷除海茄冬……(2007年初報導)僅存20多公頃,更且,全長3.3公里的好美里離岸砂洲寬約600公尺,過往遍植木麻黃防風林,如今則全面枯死中。
1984年以降)政府公告夾在魚塭之間,廣達861公頃面積為『好美里自然保護區』,然而,布袋港防波突堤伸入海中之後,必然對海流有所改變,加上陸域因攔砂壩、水庫等攔阻砂源供應,此間海蝕狀況日益嚴重,筆者於2006102日調查好美里海岸地區,枯死、殘破的海岸防風林足以說明侵蝕狀況嚴重。事實上不只此地如此,南向乃至曾文溪口皆屬陸蝕區。」

好美里海侵枯死樹的黃昏(2006.10.2)。

殘破、死亡中的好美里紅樹林保護區(2006.10.2)。

也就是說,發生數十年之久,11年餘前我的調查再度提出警訊,大約自布袋以南,經好美里、急水溪入海口、將軍溪、七股海堤,以迄曾文溪入海口,凡南北直線距離約35公里的海岸線,除了人為刻意補強的點、線、面撐出海退陸進的假相之外,這長段的西南海岸線及海岸地區事實上早已陷入嚴重海進、海蝕及暖化的首衝地域!



  

 

急水溪入海口地域的死亡現象(2006.10.16)。

曾文溪口北岸的死亡海岸(2007.3.4)。

20042007年我在全台灣千餘公里海岸線地區的全面調查中,給我最大死亡印象衝擊中,就以此段落最為恐怖。
而這段死亡的海岸線,正是以布袋為北界起始點!
布袋港地域究竟面臨何等生態困境,在地人士長年體悟或生態覺醒的內涵為何,正是此行我想瞭解者。而死亡海岸線絕不只在此西南段落,而是全台灣!!


台南四草野動保護區枯死的欖李2006.8.16)。

台灣中部海進死亡的木麻黃2006.9.13;房裡里)。